一年中,充满爱意的节日或许不少,但七夕却是我们中国最古老、浪漫的一个。
七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注意到夜空中两颗明亮的星星——牵牛星和织女星,它们分居银河两岸,遥遥相望。
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来极是朴素。我搜索了半个世纪的日常记忆——少儿时,听父辈讲,好奇;长大后,听老师讲,同情;如今,民间传承,却觉得浪漫无限…有道是,天上人间醒着,两千多年的眸子还亮着复古、流行和时尚,演绎亘古不变的主题。
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古人云:“初七日勿想恶事”。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从星宿崇拜到乞巧祈福,从神话传说到文化传承,七夕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是一份独特的东方浪漫。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天帝孙女织女擅织云锦,下凡与人间牛郎相爱成婚。天帝怒而划银河将二人分隔,仅允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相见一次。据说七夕当天的傍晚,在葡萄树下就能听到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这段"鹊桥相会"的传说,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也是七夕节最核心的文化符号。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爱借此为题,频出佳句——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诗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曰:“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如杜牧《秋夕》诗曰:“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人间七夕节,岁月有惦念。于是,人们便活跃起来,尤其年轻男女格外沸腾,盼着这一天能得到告白或者礼物,邂逅一见钟情的梦中人,力争早日脱单。但较比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更愿意把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当作中国情人节庆祝。
可见中国“情人节”,更多了一份诗情画意和神话色彩。古时情侣的爱情信物是剪青丝、绣荷包;当今的情侣们更多地用玫瑰和百合表达爱意。每逢七夕前,各个花店打出“年年七夕节,今朝花传情”的广告语,招来不少俊男靓女手持鲜花,送给自己心仪的人。
如今城市灯光炫目,星空早已不见,更不必说认甚么牛女了。现代人于是只得将兴趣转移到吃食礼物上去,这也是一种不得已罢。但我想,节日若只余下消费与享乐,似乎也少了些味道。其实,对于真正相爱的人来说,一屋、两人、三餐、四季,便是最大的满足。
毋庸置疑,七夕不仅是爱情节日,更是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对家庭和睦的祈愿,以及对勤劳、坚韧精神的传承。它告诫我们:真正的浪漫,是如牛郎织女般坚守初心,也是如织女般追求技艺精进,在平凡中创造美好。
那么,纵使相隔光年,爱仍是最近的航线。原来最动人的神话,是平凡日子里与你共享的每一勺甜。如是说,除端午节之外,七夕被古书记录最多的日子。时至当下,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在民间。
星河为证,唯爱长存。让我们把这份跨越千年的浪漫,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在快节奏时代的生活中,愿天下有情人回到祖先留下的神话故事里。
2025年8月29日晨写于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