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和根题
柯和根
1953年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陶艺家协会付会长、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景德镇画院院长、海上水墨画院付院长。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入选上海美术百家和文化部授予的“中国画百杰画家”入选全国及国际设计展並获得各种金、银、铜等奖项数十次。入选数十次全国单项画展及综合类美展。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及出版数十本专著。各种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与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各种媒介与电视专题片及访问、访谈广为传播,影响巨大!
我的水墨观
有关笔墨的争论曾喋喋不休地见之于各种媒体,至今仍无确切定论。其实,中国画离开了笔墨、离开了线条、离开了墨韵、气韵、离开了六法,其意义也就失却了。特殊的工具、材料及特殊的审美文化特质使中国画从传移摹写直到文人士大夫的传情达意。从而笔墨不单纯是一种服务于造型和意境的工具,它关系到一幅作品的“内美”和格调,同时亦表现了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度和精神属性。在中国画中,笔墨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用笔和用墨,而是一种精神含义、一种文化涵义,而修养则是驾驭笔墨的终极形式。没有审美、没有文化、没有内涵,一切都是空话。历代文人“以画为寄”的心态从事创作,把哲学、文学及书法修养渗透在笔墨间。经过历代文人的积累,笔墨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它更沉积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凝聚着古代文化智慧与精华,从而中国画在世界绘画中获得一种民族文化身份,任何变革与创新也都是应该建立于这一基点之上。在一这点上,日本是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在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融合中获得自己的文化特征,他们做得十分好,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书法至今在日本依然有着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并获得广泛的应用。
观沧海 46×34cm
从艺几十年,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深深的喜爱并持之以恒地进行着对书法的学习与探索,也深感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及书与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四绝形成了中国画高端的价值判断,在追求这四绝共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趋同,而应是本质上的自然追求。诗代表着文化的延续与应用,表明着人格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取向,而书法则表达了当代人对线条的深刻理解,对线条的情感性价值的认同,书写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好的国画作品,亦是情感修养及各个环境因素所促成的,不管从文学角度或者任何方面,自身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某种特定氛围(即气场)对你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你的情绪。颜真卿写祭侄稿亦是亲情流露的产物,王羲之写兰亭亦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而唐怀素、张旭、杨凝式,宋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及明徐渭,清傅山、八大、石涛的书法,均是激情与修养及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当然,成就这些经典作品,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审美意蕴、深厚的笔墨工夫;富有创造力的个性情感是难以达到的。
山色 46×34cm
中国画的成就高低,除了取决于你的笔墨功底、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更多的应该是把握一个良好的心态,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其实,近代中国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及齐白石的成功,他们的刻苦勤奋及睿智的思想外,心态、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如果没有黄宾虹八十岁时的眼疾,或许就没有进入化境的心境山水。到了晚年,黄宾虹确实打破了常规物态而走向了非常态,这种非常态的发挥是鬼斧神工的,是常人不可为的。因此,也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必须以独立的精神融化古法,接收大自然的润泽。
秋晚 46×34cm
我追求笔墨的审美取向一直醉心于崇高一路,喜欢雄强、刚劲、厚拙、浑朴、重骨力,并保持畅达、流动、无障碍表达情感和情绪。笃诚执著,心无旁骛是我的事业观。师传统、师造化、师贤者是我的艺术观。
望秋山 70×34cm
雪后 70×70cm
云雾秋山140×70cm
听涛图140×70cm
山乡暮色之一 70×34cm
山水韵 70×34cm
山乡暮色之二 70×34cm
秋山暮 70×34cm
九龙湾 70×34cm
九曲之水 70×34cm
聖湖 70×34cm
早春图 70×34cm
涌金寺 70×34cm
山乡70×34cm
山边 70×34cm
云山动 70×34cm
始信峯 70×34cm
垂钓图 70×34cm
山外山 70×34cm
访山图 70×34cm
老街之一 70×34cm
大三峡 70×34cm
河谷之二 70×34cm
西部印象 70×34cm
大山行 70×34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