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魁首邢侯国
文/刘孟领
三千年前,在周朝,邢台这个地方被周成王册封为邢国。其实,这个爵位是西周53个诸侯国之一。您可别小看这个诸侯国,它可是闻名全国的诸侯魁首——邢侯可按天子礼制建城,邢侯出行可用周王的车马服饰“用典王命”。您说,邢侯厉害不?邢侯国厉害不?
历史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周人攻灭商朝,建立中国奴隶制王朝的巅峰国家“周朝”,定都镐(今西安市),标志着西周的开始。可时间不长,周武王病故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制定周礼,确立分封制与宗法制度,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周成王接班后,年龄尚小,是他叔叔周公旦帮助他稳定了社会。周成王为报叔叔辅佐之恩,把周公旦的几个儿子册封为诸侯王。周公旦的四子姬苴,便成了邢国诸侯王,并享有“特权”。时间长了,便以邢国家的“邢”称为了姓氏“邢”,国家也就成了——邢侯国(邢台市第一幼儿园院内有碑为证,全中国邢姓都称邢侯国是他们的“根”)。邢侯国,连续执政于邢四百余年。
邢侯封国享有特权,文物所记一清二楚。《麦尊铭》、《麦彝铭》有详细记载。大意为,周成王册封周公旦的儿子姬苴到邢地做邢侯。丁亥日这天,已经封国的邢侯,到宗周去朝见周王。周王在辟雍宫隆重接待了邢侯。谢礼完毕,邢侯登上红旗招展的彩船随王船而行,当天周成王留邢侯在辟雍宫休息,并在宫中赏赐给邢侯铜戈与臣属二百家。周成王恩准邢侯“用典王命”。邢侯返国后,高筑邢侯台,祭祀神明,表示自己一定效法父亲周公,在邢国实行统治,屏卫周王朝。不久,周王再次赏赐邢侯,出土于邢台市内丘县的《邢侯簋》记载:“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邢侯国的版图和实力得到增长,边境一度东到山东聊城、北至石家庄的元氏、西界太行,南达河南滑县一带。
邢侯姬苴为父亲周公所铸的青铜器“邢侯簋”,为西周国家级一级文物,现藏于大英博物馆。高18.5厘米的邢侯簋,唇厚且圆,侈口束颈,圆肚下垂而且又宽又大,圈足直缘外撇,器外壁铸有四个兽头珥。其主体纹为“象纹”配饰“龙纹”。突出的大象形状,大耳眯眼,长鼻短尾,形象逼真,逗人喜爱。邢侯簋在1921年被发现后,古董商鼓捣到了大英博物馆。直到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在中国艺术国际专场会上傅振伦发现了邢侯簋,和英籍希腊人中国古物大收藏家尤莫伐拉氏商量做了个拓片,依其内嵌68个汉字说明了其来龙去脉。
邢侯墓,就在邢台市西南信都区葛家庄村一带。发现时间是1993年。当时,为了配合邢台市轮胎厂子午线扩建工程,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对建设区域内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该区域是内涵丰富的先商遗址及分布密集的周代墓群——400余座周代墓葬,车马坑28座。其中大型墓5座,分布在墓地中部,周围分布有车马坑和小型墓葬。10号大墓为土坑竖穴带有斜坡墓道,进口处有石头遗迹。该墓全长54.8米,墓道长47米,宽4.6米。墓室长7.5米,宽5.6米,深达15米。在墓道与墓室连接处,放置有一辆车并出土车的装饰件。墓葬虽然多次被盗,但仍出土了较多的文物:铜器有编钟、豆、剑、斫、矛;石器有圭、磬、壁,以及玉、玛瑙饰件和大量包金铜贝、骨贝、蚌贝等。发掘者根据墓葬的规模,根据车马饰件的套数,根据棺椁规制以及大量包金随葬品和带铭文的铜戈来研究,认为是春秋时的邢侯墓。
葛家庄发现的邢国墓地,经过发掘证实,其区位与《寰宇记》邢国夫人姜氏墓葬于城西的记载,正好吻合。“邢国墓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魁首诸侯的邢侯国都城,位于邢台市古城西北十里西沙窝村南,叫做“鹿城岗遗址”。历代的《邢台县志》都有记载、明成化年间的《顺德府志》记载:“世代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一鹿衔标于今城。”虽然这是民间传说,但也不可不信。
在出土的《邢侯簋》铭文中,清晰地记载着邢侯(亦称邢靖渊)“耕战一体”的卓越成效。为了让邢国能肩负起王命,“戎敌为患,尔当为周师北门。”周成王赐予邢侯“殷民六族”,这些殷商遗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同时,邢国还获得了周王室精锐“成周八师”中的一部,得以建立三军中的上军,成为少数拥有独立征伐权的“元侯之国”。邢侯巧借东风,大力推行“耕战一体”的策略。他下令开挖大陆泽灌区(今任泽区),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使粮食产量激增了三倍,为邢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文化建设上,也大大推进了一步,当时在邢国建有一所“泮宫”学府,使王宫贵族子弟接受正统的《周礼》、《尚书》文化教育;在军事方面,邢侯组建了一支名为“玄甲军”的精锐部队,以黑色铠甲和青铜戈为标志,士兵的战斗力极强。《逸周书》中称其“出师之日,戎敌震恐”。尤其是成王三年(公元前1036年)的战斗大获全胜。邢侯率东方六国联军北伐山戎。双方在今张家口涿鹿之野展开激战,邢军斩敌3000首级,大获全胜。从此,邢国名声远扬。“邢侯博戎”被彪炳史册。
邢国的历史文化为研究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文献依据,大大帮助深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发展脉络。邢台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较好的灌溉条件,适合农业发展,邢国的百姓种植粟、黍、麦等农作物,使用青铜农具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邢国的青铜铸造业发达,出土的邢侯簋、象首龙虎纹銊、刻有“省命”铭文的青铜剑等青铜器,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了邢国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邢国的制陶、纺织等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再者,邢国地处交通要道,商业活动较为活跃,与周边诸侯国进行贸易往来,交换各自的特产,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这才叫——
魁 星踢斗映彩霞,
首 屈一指传佳话。
诸 如此类雄风绕,
侯 簋寄托姬苴家。
彪 外博戎屏西周,
炳 麟天下兴文化。
史 不绝书邢侯国,
册 籍浩繁耀中华。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