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将军赋》
作者张忠信
溯自雁门关下之域,乃有俊杰雄起;扎根河朔大地,孕育英魂浩气。当清末之世,动荡不安,逢乱世之秋,纷争迭起。将军年少,心怀壮志,家国情怀,深植于心,胸藏丘壑,志在高远。未及成年,毅然决然,投笔从戎,踏入保定军校之堂。于讲堂之上,精研兵法韬略,如琢如磨;于操场之间,磨砺钢铁锋芒,强身健体。观其青年之态,意气风发,才情非凡,岂池中物,昭然若揭。挽弓射天狼之威,挥毫书肝胆之魄,文武兼修,气宇轩昂,卓然不凡。
及至成年,驰骋疆场,勇冠三军。长城抗战之际,临危受命,率部坚守独石口,与敌寇殊死搏斗,寸土必争,敌寇闻风丧胆,畏之如虎。绥远鏖战之时,将军奇谋妙策,夜袭红格尔图,一鼓作气,收复失地,百姓额手相庆,感恩戴德。彼时国难深重,山河破碎,将军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高尚气节,立下“守土卫国,军人天职”之坚定誓言。于枪林弹雨之中,脊梁从未弯曲;于烽火硝烟之际,初心始终不改,坚守对国家之忠诚,对人民之挚爱。
然将军之伟大,非仅在于军事之勇猛,更在于能识时务,顺民心。解放战争后期,北平古城危若累卵,百万生灵悬于一线,形势岌岌可危。将军临大事而有静气,沉着冷静,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若战,则古都毁于一旦,千年文脉断绝,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生灵涂炭;若和,则文物得以保全,千年古都得以延续,民生安宁,百姓免受战火之苦。于是,将军以家国为念,置个人荣辱于度外,毅然决然,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此举,救千年文脉于水火,护百万生民于刀兵,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后世所敬仰,为万民所传颂。
此后,将军转身投身国家建设之途,担任水利要职,奔波于江河之间,擘画宏伟蓝图。黄河故道之上,留其勘察之足迹;水库堤坝之间,凝其擘画之心血。昔日挥斥方遒、驰骋疆场之猛将,化为为民谋福之公仆,初心始终未改,唯愿国泰民安,山河无恙,百姓安居乐业。
纵观将军之一生,武可御外侮,保疆土之安宁;文能安黎元,兴邦国之繁荣。既有军人之铁血丹心,又具儒者之仁厚悲悯,文武兼备,德才兼优。“爱国”二字,贯穿其一生之奋斗历程,乃其毕生底色;“为民”二字,乃其终极追求,始终坚守之信念。
今值将军诞辰一百三十载,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古城依旧屹立,山河壮丽如昔,皆赖先贤之力,皆因将军等先辈之英勇奋斗与无私奉献。愿将军精神如太行山之巍峨,亘古不老;似永定河之奔腾,源远流长。永远激励后人,以家国为己任,以民生为初心,传承先辈遗志,不负这盛世中华,开创更加美好之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