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诗词选刊】个人专辑

作者简介:
杜永脉,男,无党派人士。生于1966年10月,宿城区人。自1983至1986年,就读于埠子中学,创办青春文学社,在原青年文艺、百花文艺、原宿迁县广播电台等机构和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微型小说等;1986年7月考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89年毕业、大专学历(工民建专业),在校期间担任学生会宣传委员。1990年参加工作并被南京金陵船厂先后聘为成型车间技术员、厂部政工员、上海总公司团委副书记等,1996年10月,聘为宿迁市市委党校创建办技术负责人,2003年始聘为苏州市审计局、相城审计局及二所办公室主任主审。2008年至今任江苏伟业房地产土地评估造价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及安徽项目总监)、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是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促进会会员、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宿迁市稳评协会会员、宿迁市文联成员、宿迁市作家协会会员、宿迁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宿城区诗词楹联协会理事,原宿城区楹联协会副主席、宿城区阅读协会理事,宿城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宿豫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高级诗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半朵文化专栏作家。爱好诗、词、赋、楹联、小说、书法、旅游及社会研究等。

散文——秦淮流影
文 / 杜永脉(少陵堂)
一条河看了二十年,看出了千年的厚度
作为苏北打工人,我站在秦淮河畔,已有二十个年头从脚下溜走了。每次来此,心境竟是大异,而河水却依旧汩汩地流,不舍昼夜。
昨夜华灯初上,我又踱至河边。游船推开粼粼波光,载着笑语欢声荡向远处。岸边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却无拥挤之烦,反倒生出几分热闹的欢喜来。灯光映水,水又映人,人影灯光搅在一起,竟分不清何者为古,何者为今了。
十里秦淮,千年流转。想当年,这里是“香水楼船十二钗”的销金窟,画舫凌波,笙歌彻夜。那些珠翠罗绮、才子佳人的故事,早被时光磨洗得朦胧了,却仍在水波间隐约浮动。秦淮河被誉为“中华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它承载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从千年历史中流淌而来。
如今的游船上,电灯取代了古代的灯笼在画舫内外眉开眼笑,船里的游客更多的是平民百姓了。人们指点着李香君故居,讲着《桃花扇》的典故,手机屏幕的亮光与古建筑的灯影交错闪烁。这一幕,恰是南京城古今交融的生动写照。
文脉绵延,风雅不绝。南京这地方,最是能将古今揉在一处的。你看那明城墙巍然屹立,墙根下却跑着地铁;夫子庙前拜谒先师,转身又能钻进时尚商场。
古都不古,只是将岁月沉淀得更加醇厚。这里的现代不是突兀的闯入者,而是从历史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新枝。
夫子庙周边的小吃街,鸭血粉丝、灌汤包、烤鸭肠等地道的秦淮风味小吃,把人们挑逗得唾津四溢。到了这里品了这滋味,又何尝不是连接古今的纽带?
流光溢彩,情怀永恒。秦淮河两岸,老字号酒楼与新派咖啡馆比邻而居,卖雨花石的小摊旁站着直播的网红。吴侬软语与各地方言交织,传统灯影戏与街头艺术并存。这一切非但不显冲突,反倒生出奇妙的和谐来。
“每一个人眼中,都有一条秦淮河。每一回与秦淮河相遇,都会有新的发现与欣喜。”这话真切。二十年来,我见证了秦淮河的变迁,却也找到了它不变的本质——那是一种将历史融入现代生活的独特智慧。
夜深了,游人渐稀。秦淮河水依然静静地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它记得昨天的笙歌,也映照着今天的霓虹,而明天的故事,正在这河水里悄悄酝酿。
南京之美,恰在这古今交融之间。它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活的历史,每天都在续写新的篇章。走过二十年,看过无数次秦淮河,我终于明白——这条河之所以永远迷人,正是因为它既珍惜自己的过去,又不拒绝奔向未来的脚步。
今日的南京,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文明在这里不是替代,而是融合。如同秦淮河水,包容万千,生生不息。用一首陆游体的《钗头凤》结束今天这篇文章,那正是:
秦淮皱,灯如昼,廿年频顾春衫旧。
笙歌缓,琉璃转,十三钗影,馥沉云散。
幻!幻!幻!
霓虹骤,星河凑,古墙新舸争相秀。
星红馆,咖啡暖,多朝文脉,故宵今绽。
灿!灿!灿!
2025年8月29日写于七夕节,愿天下有情人,在秦淮灯影里,心如春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