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林子宁先生,爱国华侨、慈善文化大家,《独联侨刊》荣誉会长,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顾问。其家族百年渡海,远赴重洋,而“根植华夏,造福桑梓”之精神世代相传,未曾稍易。今林先生更以文化为桥,心系故土,情连四海,成海外与乡邦纽带之象征。
近日,闻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将举办“建群两周年暨建院一周年庆典”,林先生慨然资助经费二千元,以助盛举。其心拳拳,其意殷殷,赤子之情、桑梓之爱,由此可见一斑。
特此敬谢,谨布嘉谊,以扬其德,并广其声。
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
根植华夏 赤子之心
——许院追梦人之林子宁先生
文/ 吴妍俊
在江门新会沙堆镇独联村,旅居加拿大的侨领林子宁先生的名字,已成为联结美五洲侨胞与故土血脉的文化符号。其家族百年如一日扎根乡梓建设的赤诚,在他身上升华为“根在独联”的坚定信念,通过侨刊传承、教育反哺、公益善举,书写了一位新时代侨领的担当与深情。
林子宁的家族史,是一部浓缩的华侨报国志。自祖父辈远渡重洋起,这个家族便将“造福桑梓”刻入基因——从捐资修路办学,到支持乡村振兴,百年间从未间断。林子宁以“根在独联”为信念,以《独联侨刊》名誉社长为纽带,将散落全球的独联游子之心紧紧系于故园。在他推动下,这份创刊于1927年的“海外集体家书”焕发新生,连续获评广东省优秀侨刊乡讯,成为侨胞触摸故乡脉搏的文化脐带。
在林子宁的心中,侨刊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凝聚“根连大坑”集体认同的精神图腾。作为《独联侨刊》核心推动者,他强调该刊是“海外集体家书”和侨文化传播阵地,并多次呼吁加强侨胞与家乡联系,更将文化传承从纸面延伸至乡土——力促竹林书室等侨乡古建修缮,推动其升级为侨文化展览馆。
在教育公益的路上,林子宁始终不遗余力,他不仅个人及家族倾力资助,还联动海外乡亲捐资60余台空调,为孩子撑起一片知识的绿荫,打造一方成才的家园。
“教育是点亮乡村未来的火种。” 这句朴素话语的背后,是林子宁廿年如一日的坚守。每年开学季,独联学校的一年级新生都会收到他精心准备的书包。这份持续了廿余载的礼物,早已成为独联学子成长路上无声而温暖的陪伴。镜头里,孩子们绽放的笑靥与林子宁慈爱的目光交相辉映,勾勒出侨乡最动人的风景。
从医疗改善到乡村振兴,林子宁的公益足迹遍及家乡每个角落。2017年,他捐赠4台空调提升沙堆镇卫生院就诊环境;2025年返乡期间,他冒暑考察仙娘庙公园建设项目,呼吁侨胞共绘“绿美独联”新图景。在大坑里古榕树林下,他还参与海内外乡亲聚会,推动古树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老榕虬根盘结如游子心绪,绿荫深处回荡着“侨力兴乡”的时代交响。
林子宁的故事,是一部跨越世纪的侨心传承录。从祖父辈的拓荒之举到今日的文化守护,从廿载书包的温暖接力到乡村振兴的躬身参与,他以家族百年奉献为底色,用“根在独联”的信念搭建起联通世界的乡情之桥。这位《独联侨刊》的掌灯人,正以文化为舟、公益作桨,载着独联村的记忆与梦想,驶向更辽阔的明天——因为在他心中,无论行至世界何处,大坑里的榕荫永远是最深的乡愁归处。
【作者简介】
吴妍俊,女,新会人,笔名碧泉。现为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华侨历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书画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诗歌研究院研究员。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王光兴
编辑制作:放飞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