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
王建平
“有件东西,自己无生命,逼人发疯的本事比任何人来得都大。”
钢琴,是一部尚未完全翻开的人生大词典,内部结构如一座待采的金矿,能陶冶出闪烁的矿石,冶炼出世间无可替代的精神宝藏。弦为筋脉,88 个黑白键是温热的血肉,巨大的共鸣箱是跳动的心脏,指尖轻触的瞬间,便是心灵最赤诚的告白。它是乐器中的全能者,88 个琴键几乎囊括乐音体系全部乐音,从古典乐的庄重典雅到流行乐的鲜活灵动,从独奏时的繁复织体到重奏中的和谐共鸣,再到伴奏时的坚实支撑,皆能从容承载。那丰富的音域似无形的丝线,牵惹着灵魂,编织出诗意的栖息地—— 可奏苦涩饥渴的旋律,可在柔美中藏多变,于沉默中蓄爆发,在等待中迎绽放,时而激越如雷,时而脆弱如蝶,时而低沉如夜,时而舒缓如风,让世界在琴音里完成伟大变形,交织出满含人类全部情感的生命故事。
钢琴的演奏,是沙中寻珠的惊喜,音域撩人,堪称情感的最佳代言。琴键一旦被激活,情感便铺展在天幕之上。发音体的性质、形态与泛音数量,赋予钢琴独特的音色基底,再经力度、速度与技巧的调配,音色便幻化无穷:能是愤怒的狂号、急风骤雨的磅礴,也能是低声倾诉、喃喃细雨的温柔;可绘空谷回声、高山流水的自然奇观,也能现阳光月色、微风云彩的无形之美。这变幻的音色,是钢琴描绘意境、渲染情绪的魔法,一切声音都从属于曲子,却又能唤醒人内心潜藏的情绪。正如贝多芬,一生以钢琴燃烧生命,将艺术揉进每一次心跳,他在琴键上与命运对峙,即兴演奏时乐思喷涌如潮,从深渊至巅顶呼唤神灵,让听众在旋律中神情内敛,甚至泣不成声,那琴音里,藏着他 “扼住命运咽喉” 的不屈意志。
你若不走进钢琴,一生面对的都将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何谈探寻它的奥秘?它是一场跨越现实与梦境的邀约,有人从梦境走向现实的舞台,有人从现实遁入梦境的旋律。刘诗昆在牢狱之中,从广播里听见《黄河大合唱》,便凭记忆将每个音符掰开、捻熟于心,在脑海中让滚滚黄河水化作 “大珠小珠落玉盘” 的琴音,重现黄河浪涛的宏伟魂魄;木心在狱中,自画键盘贴于墙,以残损的手指无声 “弹奏” 莫扎特与巴赫,于他而言,钢琴是第二条生命 —— 琴声是喉咙,倾诉苦难与向往;琴弦是流动的血液,维系精神的鲜活;黑白琴键是生命情感的积淀,十指如船桨,将一颗心摇向雷电轰鸣却满是希望的彼岸。
音乐展示的,是永恒的精神绽放 —— 它理性又感性,抽象又形象,启人心智亦让人自律,藏着喜怒也饱含审美。琴声能与风雨雷电、万物交感的自然之声共振,是光明、自由与宁静的化身。正是钢琴,将人类灵魂演进的概念推向成熟,它不依赖浓墨重彩的幻想,而是以质朴的描述,提供丰富的人性画面。虽超越理性、无关现实,却能在听众心中拓展出艺术本身无法企及的疆域,这种与灵魂相互渗透的力量,让钢琴艺术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制高点。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借钢琴提前预示德意志民族的觉醒,藏着默默积聚的信念;肖邦的夜曲与波兰舞曲,以钢琴为 “母语”,将对故土的深情与抗争的执着融入旋律,即便身处巴黎沙龙,也让欧洲听见波兰的声音 —— 钢琴的价值,正在于它能揭示内心生命的秘密,展现那些长期积累、尚未浮出表面的情感世界。
钢琴,这 1709 年意大利人的伟大发明,生命永无止境,如不停歇的溪流,在生命长河中汇成情感的海洋。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架钢琴?每时每刻都在即兴演奏,肢体、语言、情绪皆是声部,情绪的波动便是音符的起伏,而驾驭这架 “人生钢琴” 的,正是人的灵魂。它有着比钢琴更丰富的 “琴键” 与音域,更广阔的胸怀与更细腻的爱抚,大脑中核状的音符神经元,正日夜奏响质朴又高贵的和弦,响彻宇宙。
钢琴的键盘,在艺术家手中如同生命的脉搏,与人的情感同频跳动。它沉默的性格被调动、被激发,心指向何方,它便与之共舞、与之歌唱。它是人类高贵精神的伙伴,是灵魂的安放所,是情感的栖息地。一支曲子会落幕,但键盘与琴弦的故事永无穷尽 —— 当琴声为思绪编织翅膀,灵魂便能在旋律的港湾里,自在飞翔。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