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与地狱
楹联/李含辛
上联
金樽醉月,玉箸敲冰,九重恩霂润貂缨,朱门夜夜翻新曲,笔底风雷生锦绣,庭前歌管咽流云,漫道是八音绕梁,八荒咸宁,八骏腾龙天子宴,八街灯火照承平。
下联
土灶咽霜,麻衣抱影,四野啼鹃带血声,闾巷朝朝哭旧茔,手中茧厚压千钧,陌上饥鸿啄草根,徒悲哉十雨九愆,十斛难求,十亩荒芜坟冢畔,十指皲裂血痕凝。
附录
李含辛楹联《天堂与地狱》赏析解读
一、作者创作风格概述
李含辛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其创作以"雅俗共融"为特色,擅长通过意象反差与隐喻解构揭露社会荒诞。他的作品常聚焦社会现实问题,语言兼具通俗性与辛辣感,形成独特的幽默批判效果。在这副《天堂与地狱》楹联中,作者延续了其一贯的批判风格,通过极富张力的意象对比,展现了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图景。
二、楹联文本分析
上联:天堂图景
金樽醉月:象征权贵阶层的奢靡生活,金樽对月的意象源自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放情怀
玉箸敲冰:以冰雪晶莹比喻高洁品格,暗指权贵故作清高之态
九重恩霂润貂缨:"九重"指皇宫,"貂缨"为达官服饰,描绘皇恩浩荡的虚伪表象
朱门夜夜翻新曲:化用杜甫"朱门酒肉臭"典故,批判贵族享乐无度
八音绕梁、"八骏腾龙"等数字意象的堆砌,极尽铺陈之能事,展现虚假繁荣
下联:地狱图景
土灶咽霜:描绘贫寒人家连土灶都"咽"下寒霜的凄苦
麻衣抱影:"麻衣"指粗布衣服,"抱影"形容孤独无依的状态
四野啼鹃带血声:用杜鹃啼血的意象强化悲怆氛围
十雨九愆、"十亩荒芜"等数字意象的重复,强调苦难的普遍性与深重
十指皲裂血痕凝:以触目惊心的细节描写底层人民的生存艰辛
三、艺术特色解析
对比手法的极致运用:
空间对比:上联"朱门"与下联"闾巷"
感官对比:上联"歌管咽流云"的听觉享受与下联"饥鸿啄草根"的视觉冲击
数字对比:上联八个"八"与下联十个"十"的刻意对仗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上联多选用"金"、"玉"、"朱"等暖色调词汇
下联则多用"土"、"麻"、"血"等冷硬字眼
通过色彩、质感、温度的多维反差强化主题
批判艺术的深化:
不直接评判,而是通过场景并置让读者自行体悟
用"漫道是"与"徒悲哉"的转折词引导价值判断
以"天子宴"与"坟冢畔"的极端并置揭露社会不公
四、社会意义与价值
这副楹联创作于社会转型期,其价值在于:
历史镜像: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状况
文学创新:将传统楹联的颂圣功能转化为批判工具
人文关怀:通过对苦难书写的艺术化处理,唤起读者共情
警示意义:天堂与地狱的并置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
正如李含辛其他作品一样,此联延续了"泥土味讽刺"的特色,用最传统的文学形式表达最尖锐的社会批判,在楹联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创新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