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伙伴——绿皮火车 文/菩提树
“呜,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车轮飞,汽笛响,火车向着韶山跑……”此时,我正在绿皮火车上。
20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火车基本都是绿色的。1993年8月,我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全国音乐教师培训,就是坐着绿皮火车进京的。
我是80年代、文革后第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生。我与绿皮火车有着不解之缘,绿皮火车让我找到真实的自己,我与绿皮火车共成长。每次出差,绿皮火车就是我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坐、可以站、还可以躺着发呆,里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有些精品照片就是沿途瞬间打卡的“大作”。我享受着这样的工作方式,火车里卧铺上日记,对工作段段小结,对生活段段总结。当精彩的文字从这里迸发,让我总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只有这里才有别有洞天的想法和文字呢?


贵州遵义旧址↓
2025年7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红色之旅、健康之旅开启了。我继续坐着我喜欢的绿皮火车,一个人、一个背包丶一次特殊的文化之旅。去河北西柏坡、贵州遵义,寻那段光辉的岁月,去感知中国的发展,去聆听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去云贵高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里,听天然橡胶与30万大军进热带雨淋血泪史;在大理湄公河轮船上观白族孔雀丶瓦族歌舞等;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字的活化石一一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体验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马帮足迹,缅怀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的远征军腾冲战役中的烈土们。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选择的交通途径的多了。当绿皮火车与高铁、动车、飞机都成为了普通人的交通工具,我依然在绿皮火车上,继续着我的小结、继续着我的诗和远方,好像只有在绿皮火车那卧铺的洞洞里,世外桃源般的独处才能回到我身边。它能让我一会笔飞、一会放眼车窗外那天苍苍,野茫茫,日出日落的奇观。绿皮火车,不但经济实惠、物美价廉,还能让我伴随火车发出的“摇篮曲”睡饱在一程又一程里,每次这样的阶段性补觉,就是在补我的身心和气血,就是免费美容。它能让我有机会跳出人群,用第三只眼来观社会。当今社会,出行的交通工具多了,人与人的等级就自然而然的划分出来了。富人坐飞机、穷人坐绿皮火车、半富半穷的人或坐高铁、动车。不同车次的不同人的对话、着装及一句话的内容,你就基本能定位他们的身份,你就真的看到了人世间大杂院中人的不同的精神面貌,看到了老舍笔下的茶馆里这个婆娑世界里的市井文化。官员谈国际大事,滴水不漏;文人、艺术家谈文化,带出的桀骜不驯;商人八面玲珑,大开大合的严丝合缝;平民谈生意经中的那些家长理短,只有学生们话说的最少,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冲刺,在梦境中肆无忌惮,纯真年代里朴实无华的语言几乎没有,这个世界好像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火车里的列车员的精神面貌,餐车盒饭的价位,都会因车型(高铁、动车、绿皮)、车次不同而不同。每个城市里的老火车站和后来的高铁站台,泾渭分明,呈现的就是两个世界,就是历史的沿革和续写。不同车次、不同车型就是一个小社会、大世界。

革命圣地↑西柏坡↓
火车车型拓展的这一交通工具,已经把阳春白雪和夏里巴巴人归类了。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取消绿皮火车,这就给绿皮火车忠实拥护者和享用者的低收入人群带来消费的高额支出。城市不同,建设不同,火车站运营的规范与否,直接体现了一所城市的文化建设,文明程度。它是一个城市的代言人、明信片。

山东菏泽的老火车站不大,文化氛围浓厚,还提供给旅客免费充电区域。墙体的四面彰显的文字都是儒家文化思想,只要你能用心的观览,就会与论语对话,还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应当时刻警醒的自律、廉洁、忠诚、和善等提示语。环境育人,为出行人提供了文明指南、行为准则,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用心设计,就是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文化标签。火车上也是一堂课,那次,我在硬座上等着补卧铺,打开水的过道上挤满了人,我凭借身体柔软度和速度,带上口罩,见缝插针,跨险滩过长路,硬是将没有缝隙的空间,趟出了我的路线,瞬间就取回了我的开水。这时,从南昌到贵阳上来了一位老者,手里拿着一根扁担,他没有买到坐位,就坐在了自己拿的小凳子上,他说着一口乡音,谁也听不懂。终于等来了一位懂江西方言的老表,“我是木匠,扁担还是自己做的好”,他翻译完大家哄堂大笑。看到人间众生的不易,更增加了惜福之情。1996年8月,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去山东爬泰山,我们年轻人把卧铺让给老教师,夜深了,我实在坐不住了,就倒立着入睡,上身只占三人坐位的三分之一,双腿就贴在车厢上,这件事被老师们调侃了好一段时间。自从我发现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我也在关注我自己。这个女人怎么这么能扛?真是天下无敌。什么饭凉了,铺薄了,路长了,天气不好了,在我这里都是小事一桩。我这个满族人遗传下来的身体素质,只在乎目标是否达到,至于过程中的风吹雨打,这就是生活呀!别人眼中的苦,正是我的幸福事,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正是我能哼着小曲在进行的美差儿。
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不管有水喝没水喝,我就是家了的那一盆盆绿萝,没水喝,我也能挺住,依然按照我的节奏行走,有水喝,我就让绿荫成河,茂盛绵延,发挥出最大价值。现如今,我的余热就是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轩辕子孙浸润在文化中,为生我养我这片沃土做点应该做的正确事。
(火车上拍照视角属最佳↑夕阳🔥灼灼)
文化不同决定认知有别。绿皮火车在有些人眼中也许是过时的、廉价的、没有身份的象征,而在我眼中,它是传统的、实惠的、耐品的,它是我永远怀念而不舍的出行伙伴。我的路还长着,我与绿皮火车的缘分是永远的爱德拉浪漫曲,我心心相印的挚友——绿皮火车。
从深圳出发,历时一个半月,走了12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