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回首过往,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是身旁始终有贤妻相伴。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退休后被返聘在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和老年大学继续发挥余热,工作顺遂,屡获表彰。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我贤良淑德的妻子,她用柔弱的肩膀,为我撑起了一片安稳的天空,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热爱的事业。
风雨同舟,共渡艰难岁月
1980 年腊月 13 日,23 岁的我与 24 岁的她,在老家石门沟喜结连理。那时的家境贫寒,几间狭小的土房子便是我们的栖身之所。这里不通公路,出门买油盐都得翻山越岭,每到夏秋交公粮的时节,更是苦不堪言。从石门沟到清油河粮站 30 多里的路程,要翻越四五座大山,全靠肩扛背驮。家中几亩责任田在大坡之上,收种粮食的劳动强度极大。而我,在二十多里外的八龙庙九年制学校任民办教师,每月仅 20 多元微薄工资,连自己的伙食费都不够,更无力贴补家用。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是妻子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既要操持家务,又要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为了维持生计,她卖粮食、捡桐籽、拾橡碗、剥树皮,养鸡卖蛋换钱。那些日子,生活的艰辛如影随形,可她从未有过怨言,始终坚定地支持着我的事业,不离不弃。正是她的坚守,让我能够在民办教师的岗位上坚持下来,直至 1987 年成功转正。她的付出,是我人生路上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
精打细算,书写幸福篇章
妻子是个勤俭持家的能手,她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精打细算地经营着我们的家。几十年来,我们的家庭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每一次变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1986 年,我们拆掉了那几间低矮狭小的土房子,在原址上建起了五间宽敞的新房。2001 年,我们告别了石门沟的老房子,在清油河商贸新街购置了三间新房,实现了第一次乔迁之喜。2011 年,又在县城文明北路为孩子购置了一套单元房。每次买房,都是东拼西凑才凑够房款,但妻子凭借着她的精打细算和省吃俭用,总能早早地还清债务。她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让我们的生活一步步迈向美好,让幸福在岁月中生根发芽。
孝亲睦邻,尽显贤良本色
在家中,妻子始终秉持着“以顺为孝”的原则,对长辈恭敬有加,从未在二老面前顶嘴、发脾气、甩脸色。我的母亲身患糖尿病 20 多年,在最后的卧床时光里,妻子悉心照料,为老人洗衣做饭,毫无厌烦之色,直至母亲安详离世。如今,退休后的我忙于新的工作,常常在县城奔波,无暇顾及清油河的家庭。妻子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 80 多岁老父亲的重任,她每日洗衣做饭,端吃端喝,父亲生病时,她忙前忙后买药就医,将老人照料得无微不至。
不仅如此,妻子与邻里相处也十分融洽。从石门沟到清油河街,再到县城,她从未与街坊邻居红过脸、吵过架。她的心地善良,人品极佳,赢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她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我们的家庭营造了温馨和睦的氛围。
岁月悠悠,时光匆匆。回首与妻子携手走过的这些年,心中满是感激与爱意。她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是我幸福生活的基石。愿往后的日子,我们依然能相互陪伴,共度余生的每一个朝朝暮暮。
随文附诗两首,以表达对爱妻的感恩与赞美之意。
《赞爱妻》
寒门结发伴风霜,任怨任劳岁月长。
勤俭持家兴陋室,孝亲睦邻谱华章。
半生苦累终无悔,一世情牵爱意扬。
幸得贤妻同白首,斜阳晚照共徜徉。
《携手岁月》
石门岁月忆艰辛,携手同行爱意真。
柴米油盐添雅韵,粗茶淡饭见情亲。
孝慈邻里传佳话,苦乐年华守本份。
愿化双飞梁上燕,余生相伴度晨昏。
(作者:王芬谦)
作者简介:王芬谦,网名青云居士,又名知足常乐、丹江石翁,退休教师,退休后返聘在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县老年大学发挥余热,现为商南作协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民协会员,县老年学会协会副会长,商洛市民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