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水润南北
作者:每小平
要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那就走进秦岭。
我爱秦岭,我更爱秦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巍巍秦岭,中华文明的地理标识和精神标识。
脉脉秦岭,蕴藏着中国的生态密码和人文密码。
走进秦岭,一重一重的山岭;一峪连着一峪的河水,一层一层的历史云烟和神秘。走进秦岭,满山坡植被丰茂,满山苍翠。走进秦岭,一片片水墨山峦,一条条绿色沟谷,串连起山间多彩的生态空间。走进秦岭,抬眼望着满架的山峰,植被茂密,满山苍翠;一个个峪囗和山峰,犹如一颗颗“绿色明珠”镶嵌在绵绵不断的峰岭中,用绿色装扮着秦岭。不去秦岭,你就是听说但没有亲身感受;去了秦岭,你就是现场感受山峰的险峻和高大;经历了秦岭,你就是领略了大秦岭的神秘。
当你登上秦岭的终南山顶,举头凝望蓝天白云,巍巍秦岭满目葱茏;远望浩渺渭河,水清岸绿;古城西安,雄距关中。黑河供水,润泽城乡。
秦岭是中国的水塔。秦岭是涵养八百里秦川巍巍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为我国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年年月月,每天昼夜千山万壑,溪水汇入沟河、流水汨汨,连绵不断。汇聚成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滈河、潏河、浐河、灞河、李家河等等。浇灌着关中成千上万亩良田,滋养润泽着亿万百姓;孕育着万千生灵,呈现出一幅迷人的生态美丽画卷。秦岭为周边城市乡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沛水资源,是当之无愧的“中央水塔”。
秦岭有大美而不言。秦岭千山万壑,葱茏叠翠,云雾缭绕,山岭连绵不绝,一望无际,绿色是主色调。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秦岭山中,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碧水潺潺;飞鸟翔集,百鸟争鸣。有的鸟鸣青脆宏亮,有的鸟鸣悠悠韵长。政策向好,秦岭四宝;有吃有喝,群众力保。秦岭景色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云卷云舒,美不胜收。
秦岭,是中国的中央公园,是地理的南北分界线,也是气候的南北融合线。秦岭被称为父亲山,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古老文明的摇篮。黄河为母亲河;秦岭接黄河,是华夏的坐标系。秦岭的生态意义更在于涵养水,净化水、供给水,向关中大地、向黄河长江注入更多的清流。将秦岭的山水输送到干渴的田地,滋养五谷杂粮,树木动物及花草。
茫茫秦岭,横亘中华腹地之东西。秦岭千沟万壑之水,在南汇入汉江流水再并入长江,润泽陕南城乡;在北汇入渭河滔滔再滚滚并入黄河,灌溉关中大地。此外,黑河引水供西安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进一步解决大西安用水问题,“引乾济石”工程完工,在长安青岔至柞水营盘的终南山下凿18公里长的隧洞,导乾佑河水入石砭峪水库。石砭峪水库成了“引乾济石”工程的组成部分,源源不断由这里将秦岭清水供给西安。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通过综合治理达到:青山碧水春常在,白云生处有人家。清水溶溶浸碧空,家家户户画图中的美丽景象。
秦岭有大爱而无声。千万年来,秦岭如同一位智慧长者,启迪并护佑着中华民族。周秦汉唐的王霸功业,云横秦岭的文化传奇,都沉淀在秦岭的时空里。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与这座大山紧密相连。亿众深知才能厚爱,知其贵才能珍其在。
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华夏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彰显了秦岭的重要地位。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成为西安亮丽名片。
山的形象,沧海桑田,亘古不变;山的悥象,穿越古今,直抵心田。山是中国人的独特美学,精神哲学,情之所依、灵之所寄。秦岭就是这样一座雄伟高大的山,也是滋养润泽古城西安苍生的水塔宝库。
高山流水,遇大山大石则绕行而过,但阻挡河水的大山大石终究会被水浪渐渐磨小消失;遇曲折坎坷亦顺其自然,但年深月久终成河道。水之有形,随季而变;春为露,夏为雨;秋为霜,冬成雪(冰) 。水寒结冰,愈是寒冷愈坚硬凝聚;水热成气,看似无形,却能聚集成力;力大无穷,动力无比;水蒸为气为云雾,可上天入云端,能以灵动飘忽于天地间;云聚覆层成雨,从天而降,滋润大地田园万物。
水是生命之源,是大自然最有灵性的东西;有了雨水,万物便有了生机。水性的规律如同社会发展的规律,水如群众、载舟亦覆舟。因而须谨记人民至上,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才能赢得人民赞成和长治久安。
水虽与世无争,但绝不可轻视它以免“发脾气”。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要有敬畏之心。人与水和谐能天遂人愿,风平浪静、风调雨顺。若违背自然,破坏生态环境就会干旱、使老天发怒,造成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各级政府都在秦岭各峪囗实行了严格的河湖库长制度,公示出各级领导和责任人,明确了职责和任务,把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秦岭绿了,生态美了;满目葱茏,和美画卷。
真所谓:秦岭山水润南北,护佑苍生千万辈。
华夏秦岭父亲山,润泽南北亿万年。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