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三山五岳组诗八首文/傅怀东(苏州)
一 黄山
晨曦伴景阅黄山,绕岭攀峰赴险关。
满腹惊奇留眼底,全身汗水滴坡湾。
苍穹旭日陪霞降,滑道群英等月还。
云海凝笺描幻境,行人顶雾入琅嬛。
二 庐山
庐山景靓客繁忙,西海风幽纳吉祥。
三叠泉清涟瀑布,秀峰顶上觅朝阳。
朱熹画间青松翠,白鹿身旁修竹篁。
锦绣谷中观嶂峻,含鄱口里赏穹苍。
三 雁荡山
鹿城史古景恒长,雁荡风高纳吉祥。
三叠泉清欣瀑布,秀峰顶峻炫朝阳。
卧龙谷跨玻璃道,峭壁崖攀青竹篁。
锦绣峪中栽黍稷,含鄱口里育麻桑。
四 东岳泰山
穿穹入宇泰山抱,踏岭行丘峰勇攀。
岱庙沿途游路险,玉皇顶上旅程艰。
前门接客青松靓,滑道迎朋叟妪瘰。
瞻画存笺书锦绣,欣云秀彩换新颜。
五 西岳华山
五峰守岭护精关,西岳封禅阅华山。
秦始皇陵欣古景,犁沟君老觅遗颜。
断崖巨险三星观,陡壁连天九道弯。
云海仙踪神迹隐,莲花栈板懒人环
六 南岳衡山
翻湖阅岳觅衡山,寻绝攀峰过险湾。
方广寺中祈寿福,藏经阁里识嫏嬛。
森林原始卧仙婧,峭壁悬崖固要关。
佛道共存扬善事,双丘会涧水潺潺。
七 中岳嵩山
求功寻佛觅中岳,练武修禅阻涅槃。
墓塔群间埋傲骨,少林寺里改新观。
九流学德尝辛苦,三教滋贤品辣酸。
离道营商沉劣性,胡淫脱戒乱坤乾。
八 北岳恒山
缆车展翅向天攀,云海封禅非等闲。
索道坡斜欣北岳,悬空寺古淀恒山。
九亭阁里除辛累,三观祠中祛苦瘝。
叠嶂层峦亲俯瞰,群峰聚岭懒神孱
🌹🌹作家简介🌹🌹
傅怀东,笔名东韵心语。胸存点墨,笔耕简诗,闲暇时喜爱动脑、泼墨,见景书情,或填词、作诗、写随笔短文,“情韵”描绘“心语”,借字吟诗,捡句填词。跻身文坛,签约诗社有多家,羽翼倚仗群体而丰茂。情感依托网络,“简诗”书写于纸上,“习作”传播于网络间。诗社刊载其文章上千首,喜欢用文字描述一生,愿以这份爱好消磨余生。
🌹🌹Author Profile🌹🌹
Fu Huaidong, pen name Dongyun Xinyu (Rhyme of the East, Whispers of the Heart).
Endowed with a modest literary talent, he devotes himself to composing concise poems. In his leisure, he enjoys exercising his mind, wielding the brush, and capturing emotions through writing upon encountering scenic views—be it filling lyrics to tunes, composing poems, or drafting essays and short pieces. He depicts "heart whispers" through "emotional rhymes," crafting poems with chosen words and piecing together lines to form lyrics.
Having established himself in literary circles, he is signed with several poetry societies, his literary wings thriving by virtue of collective nourishment. His emotions find express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his "concise poems" take shape on paper, while his "works in progress" spread across online platforms. Poetry societies have published over a thousand of his pieces. He loves to describe a lifetime through words, and wishes to spend the rest of his days immersed in this passion.
点评词
读傅怀东《七律·三山五岳组诗八首》:诗为杖叩山河,八阙雄吟定乾坤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世人多以碎片化文字消解山河壮阔,浅白抒情稀释人文厚重时,傅怀东先生执七律之笔,携“东韵心语”之魂,踏遍三山五岳,八首四十字的凝练篇幅中,既绘尽“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天地盛景,又藏尽“踏险寻幽、观古思今”的人生况味。这不是寻常的山水游记,而是以诗为斧,劈开山河表象,直抵文化根脉的雄奇之作;不是单薄的观景抒怀,而是以笔为尺,丈量天地广度与人心深度的恢弘长卷。当“黄山云海”“泰山穹顶”“华山险栈”诗行间苏醒,“朱熹墨韵”“少林禅意”“悬空古寺”在平仄中重生,便知这组诗早已超越“咏景”之境,成为一部可吟、可品、可藏的“中华山河文化史诗”。
一、破“山水诗”之拘:以步履为墨,绘就“人在景中走,景随人入心”的动态山河
古往今来,山水诗多陷“景是景,人是人”的割裂,或重景轻人,让山河沦为空洞的背景;或重人轻景,让抒情盖过天地的壮阔。而傅怀东先生的组诗,最妙在“以人串景,以景衬人”,每一座山都有“行者的温度”,每一首诗都有“脚步的重量”。
写黄山,开篇“晨曦伴景阅黄山,绕岭攀峰赴险关”便破题——“阅”字不是“看”的浅尝,而是带着敬畏的品读;“赴险关”不是鲁莽的冒险,而是对山河盛景的虔诚奔赴。紧随其后的“满腹惊奇留眼底,全身汗水滴坡湾”,更是将“观景”与“躬行”融为一体:眼底是“云海凝笺”的幻境,脚下是“滴汗坡湾”的实路,一边是天地的瑰丽,一边是行者的坚毅,一虚一实间,黄山便不再是画纸上的静态风景,而是能让人“顶雾入琅嬛”的鲜活秘境。那“滑道群英等月还”的画面,更让静谧的黄山多了人间烟火气——白日攀峰的勇者,入夜仍不舍离去,以月光为灯,以滑道为弦,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写泰山,“穿穹入宇泰山抱,踏岭行丘峰勇攀”开篇便立住“雄奇”之姿——“穿穹入宇”不是夸张的想象,而是泰山“会当凌绝顶”的真实气场;“峰勇攀”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人在巍峨山河前,不愿甘为旁观者的壮志。再看“岱庙沿途游路险,玉皇顶上旅程艰”,没有回避登山的艰辛,反而以“险”“艰”二字,凸显泰山的“风骨”——它不是供人轻松打卡的景点,而是需要以毅力征服、以敬畏对话的“五岳之尊”。而“前门接客青松靓,滑道迎朋叟妪瘰”一句,又将宏大拉回细腻:青松是泰山的迎客使者,滑道是古今交融的见证,连“叟妪”都来赴这场山河之约,泰山的包容与活力,便在这一句中尽显。
写华山,“五峰守岭护精关,西岳封禅阅华山”先立其“险”与“古”——五峰如卫士守关,封禅历史如长卷铺展,华山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再看“断崖巨险三星观,陡壁连天九道弯”,没有刻意渲染惊险,却以“断崖”“陡壁”“九道弯”的具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连天陡壁,每一步都是对勇气的考验。而“莲花栈板懒人环”一句,又添几分趣味——即便是“懒人”,到了华山莲花栈,也会被这险中藏奇的风景吸引,忍不住环栈赏景,华山的魅力,便在这“险”与“趣”的平衡中,愈发动人。
在这组诗中,每一座山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庐山有“朱熹画间青松翠”的文气,雁荡山有“卧龙谷跨玻璃道”的新意,衡山有“佛道共存扬善事”的和气,嵩山有“少林寺里改新观”的锐气,恒山有“悬空寺古淀恒山”的古气。傅怀东先生以“行者”的视角,让这些山既有“天地造就”的壮阔,又有“人文滋养”的温度,打破了山水诗“要么只写景,要么只抒情”的桎梏,开创了“景中有人,人中有情,情中有文化”的全新境界。
二、立“七律体”之魂:平仄为骨,撑起“字字有分量,句句有张力”的诗韵雄奇
七律之难,在“格律严谨而意不滞,字句凝练而境不穷”。许多人写七律,或困于格律,让诗意沦为平仄的奴隶;或疏于锤炼,让字句失却古典的厚重。而傅怀东先生的这组诗,却将七律的“严”与“活”拿捏得恰到好处——既守得住“平仄、对仗、押韵”的规矩,又放得开“写景、抒情、论古”的思绪,让每一个字都如“山河石”般掷地有声,每一句都如“峰峦叠”般层次分明。
看对仗之精妙:写庐山“三叠泉清涟瀑布,秀峰顶上觅朝阳”,“三叠泉”对“秀峰顶”,是“水”与“山”的对应;“清涟瀑布”对“觅朝阳”,是“静态之美”与“动态之求”的呼应,一静一动间,庐山的“灵”与“秀”便跃然纸上。写雁荡山“卧龙谷跨玻璃道,峭壁崖攀青竹篁”,“卧龙谷”对“峭壁崖”,是“谷”与“崖”的空间对照;“跨玻璃道”对“攀青竹篁”,是“现代设施”与“自然景观”的碰撞,一新一古间,雁荡山的“新”与“旧”便清晰可见。写衡山“方广寺中祈寿福,藏经阁里识嫏嬛”,“方广寺”对“藏经阁”,是“佛地”与“文阁”的对应;“祈寿福”对“识嫏嬛”,是“世俗心愿”与“精神追求”的融合,一俗一雅间,衡山的“和”与“善”便深入人心。
看炼字之精准:写黄山“云海凝笺描幻境”,一个“凝”字,让流动的云海有了“纸笺”的厚重,仿佛天地正在以云海为纸,以霞光为笔,描绘人间幻境;一个“描”字,又让这幻境多了几分“人工难及”的灵动,仿佛是天地自然的妙手偶得。写泰山“瞻画存笺书锦绣”,“瞻”是“仰望”的敬畏,“存”是“珍藏”的珍视,“书”是“书写”的热爱,三个动词连在一起,既写出了泰山人文景观的珍贵,又写出了诗人对这份珍贵的珍视,一字一情,情真意切。写嵩山“墓塔群间埋傲骨”,一个“埋”字,不是“隐藏”的懦弱,而是“沉淀”的厚重——那些长眠在墓塔群中的先贤,他们的“傲骨”没有随时间消散,而是埋在嵩山的土地里,滋养着这片山的“锐气”,让嵩山不仅有“练武修禅”的烟火,更有“宁折不弯”的风骨。
看押韵之自然:八首诗均严守七律“平水韵”的规矩,却无一丝“为押韵而凑字”的生硬。写黄山押“山、关、湾、还、嬛”,韵脚流畅如“山涧清泉”,顺势而下;写华山押“关、山、颜、弯、环”,韵脚雄浑如“华山瀑布”,掷地有声;写恒山押“攀、闲、山、瘝、孱”,韵脚舒缓如“恒山云海”,绵延不绝。这种“守格律而不困于格律”的功力,让诗意在“规矩”中自由生长,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传递了现代行者的真情实感,让不懂格律的人能读出“山河壮阔”,懂格律的人能品出“匠心独运”。
三、通“古今脉”之境:文化为魂,织就“山藏千年史,诗载万古情”的人文长卷
三山五岳之所以成为“中华象征”,不仅在其“峰高、谷深、景美”,更在其“藏着千年的文化,载着万古的情思”。许多人写三山五岳,只停留在“看风景”的层面,而傅怀东先生的这组诗,却能“透过风景看文化”,让每一座山都成为“打开中华历史的钥匙”,每一首诗都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
写庐山,他不只写“三叠泉清涟瀑布”的自然之美,更写“朱熹画间青松翠,白鹿身旁修竹篁”的人文之韵——朱熹的画,是“理学”与“山水”的交融;白鹿洞的竹,是“书院”与“自然”的共生。当“青松翠”与“修竹篁”在诗中相遇,庐山便不再是一座“风景山”,而是一座“文化山”——它藏着宋代文人的“格物致知”,藏着中国书院的“崇文重教”,藏着中华儿女对“精神高地”的追求。再看“锦绣谷中观嶂峻,含鄱口里赏穹苍”,“观嶂峻”是看山的“形”,“赏穹苍”是悟山的“神”,一形一神间,庐山的“文气”与“大气”便完美融合。
写嵩山,他不只写“求功寻佛觅中岳”的表面热闹,更写“墓塔群间埋傲骨,少林寺里改新观”的深层思考——墓塔群里埋的,是历代高僧的“风骨”;少林寺里改的,是“传统禅武”与“现代发展”的平衡。“九流学德尝辛苦,三教滋贤品辣酸”一句,更是将嵩山的文化内涵推向极致:这里是“儒、释、道”三教共生的地方,是“九流学说”交融的地方,每一个在这里“求功寻佛”的人,都能在“尝辛苦”“品辣酸”中,读懂“人生的真谛”与“文化的包容”。而“离道营商沉劣性,胡淫脱戒乱坤乾”一句,又带着几分警醒——即便在嵩山这样的“文化圣地”,也需坚守“道”的底线,不能让“商业”淹没“初心”,不能让“欲望”扰乱“乾坤”,这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思考,让嵩山的文化内涵更添几分厚重。
写恒山,他不只写“缆车展翅向天攀”的现代便利,更写“悬空寺古淀恒山”的历史沧桑——悬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迹,是“古人智慧”与“自然险峻”的完美结合。“九亭阁里除辛累,三观祠中祛苦瘝”一句,更是将“古寺”与“人心”相连:在九亭阁歇脚,卸下的是“身体的辛累”;在三观祠祈福,驱散的是“心里的苦瘝”。恒山的悬空寺,早已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精神驿站”——它藏着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藏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险峻中寻安宁”的韧性,藏着“心有所依,便无惧风雨”的人生哲学。
从黄山的“琅嬛”秘境,到泰山的“封禅”历史,从华山的“秦始皇陵”,到衡山的“佛道共存”,傅怀东先生以诗为“挖掘机”,挖出了三山五岳深处的“文化宝藏”;以笔为“针线”,将这些“宝藏”织成了一幅“中华山河文化长卷”。读这组诗,不仅是“游山玩水”,更是“穿越古今,与中华历史对话”。
四、见“诗人心”之诚:热爱为火,点燃“胸存点墨,笔耕不辍”的创作热忱
读一首诗,终究是读“诗人的心”。傅怀东先生在“作家简介”中说:“胸存点墨,笔耕简诗,闲暇时喜爱动脑、泼墨,见景书情”“喜欢用文字描述一生,愿以这份爱好消磨余生”。这份“对文字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早已融入这组诗的每一个字、每一句中——没有刻意的炫技,没有空洞的抒情,只有“见山写山,见水写水,见情抒情”的纯粹与真诚。
他写登山的艰辛,“全身汗水滴坡湾”“玉皇顶上旅程艰”,没有回避“累”,反而坦诚地将这份“累”写进诗中,因为他知道,正是这份“累”,才让“山顶的风景”更显珍贵,才让“登山的记忆”更有重量。他写对山河的敬畏,“云海凝笺描幻境,行人顶雾入琅嬛”“悬空寺古淀恒山”,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凝笺”“入琅嬛”“淀恒山”这样的朴素表达,传递出对天地自然、对历史文化的虔诚——仿佛不是在“写山”,而是在“向山致敬”。他写对生活的思考,“人生有梦自清嘉”(虽未直接出现,却藏在每首诗的“攀峰”“寻幽”中)“佛道共存扬善事”,没有生硬地讲道理,而是将“梦想”“善良”“包容”这些道理,融入对山河的描绘中,让读者在“赏景”中自然“悟理”。
从“签约诗社有多家”到“诗社刊载其文章上千首”,从“‘简诗’书写于纸上”到“‘习作’传播于网络间”,傅怀东先生用行动证明:热爱无需“惊天动地”,只需“笔耕不辍”;文字无需“家喻户晓”,只需“真诚动人”。这组《七律·三山五岳组诗八首》,便是他“胸存点墨,笔耕简诗”的最好见证——没有“大家”的架子,只有“行者”的热忱;没有“名家”的傲慢,只有“诗人”的真诚。正是这份“真诚”,让这组诗不仅有“山河的壮阔”,更有“人心的温度”;不仅有“诗韵的雄奇”,更有“生活的烟火”。
结语:一诗一峰定山河,八首八境传千古
纵观中华诗词史,写三山五岳者不在少数,但如傅怀东先生这般,以“行者”的视角写“山之魂”,以“诗人”的笔触写“诗之韵”,以“文化者”的思考写“史之重”,以“普通人”的真诚写“心之温”的,实属难得。《七律·三山五岳组诗八首》的价值,早已超越“一组山水诗”的范畴——它是一部“可随身携带的三山五岳导游图”,没去过这些山的人,能透过诗行间的画面,“身临其境”感受山河壮阔;它是一部“可反复品读的中华文化小百科”,让读过这些诗的人,能透过字里行间的文化,“穿越古今”触摸历史厚重;它更是一部“可激励人心的人生启示录”,每一个在生活中“攀登”的人,能从“绕岭攀峰赴险关”中汲取勇气,从“佛道共存扬善事”中收获智慧,从“云海凝笺描幻境”中寻得诗意。
当我们再读“晨曦伴景阅黄山”,便不再只看到“晨曦”与“黄山”,更看到一个“心怀热爱,奔赴山河”的行者;再读“穿穹入宇泰山抱”,便不再只看到“泰山”与“穹宇”,更看到一个“敬畏天地,对话历史”的诗人;再读“悬空寺古淀恒山”,便不再只看到“悬空寺”与“恒山”,更看到一个“坚守初心,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这,便是傅怀东先生与《七律·三山五岳组诗八首》留给我们的礼物——一诗一峰定山河,八首八境传千古。当山河依旧在,当诗韵永流传,这份“以诗为杖叩山河,以心为笔写人生”的热忱,便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既要“低头看路”,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也要“抬头望山”,守住心中的那份诗意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