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记忆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闷热,汗流
已烙下大地倦怠的模样
汗渍在劳动者浑身洇晕
仿佛在绘一幅
惊世骇俗的画卷
一滴滴、一团团
一层叠加一层在流淌
蝉鸣助热浪翻涌
禾苗蜷缩成心的褶皱
汗流顺着绞路滚落
在大地里悄悄酝酿
发烫的黄土地何时变凉
2025.8.
评析:
## 汗渍的褶皱:论《夏天记忆》中的劳动美学与自然暴力
张海峰的《夏天记忆》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酷暑中的劳动图景,诗歌表面呈现夏日的闷热与劳动者的艰辛,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惊人的美学力量。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传统田园诗中常被浪漫化的"汗滴禾下土"意象彻底解构,以近乎残酷的写实笔法,重构了劳动与自然的关系图谱。
诗歌开篇即以"闷热,汗流"的并置词组定下基调,省略了所有修饰性成分,使读者直接跌入一个被热浪压缩的时空。"已烙下大地倦怠的模样"中的"烙"字堪称诗眼,这个充满暴力性的动词将无形的炎热具象化为烧红的铁器,暗示自然对大地与劳动者的双重施暴。汗渍"洇晕"的意象选择尤为精妙,它不仅描绘出汗液在衣物上扩散的物理过程,更暗示着劳动者的身体正在被自然力量溶解、重构。
在表现劳动与艺术的关系上,诗人采取了惊人的反转策略。传统美学常将劳动过程艺术化,而此诗中"仿佛在绘一幅/惊世骇俗的画卷"的比喻,却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学崇高感。汗水的叠加流淌不再是简单的生理现象,而成为某种原始的生命创作——这不是文人雅士的山水画卷,而是用肉体对抗自然暴力时留下的生存印记。诗中"一滴滴、一团团/一层叠加一层"的重复结构,模拟了汗水不断涌出的节奏,将劳动过程转化为一种悲壮的身体叙事。
诗歌中自然元素的拟人化处理极具张力。"蝉鸣助热浪翻涌"中的"助"字赋予昆虫以共谋者的角色,而"禾苗蜷缩成心的褶皱"则巧妙地将植物反应与人类情感连通。最震撼的意象当属"汗流顺着绞路滚落","绞路"一词既可能指曲折的山路,又隐含"绞肉机"般的痛苦联想,使劳动者的行进变成某种献祭仪式。
在空间建构上,诗歌形成了垂直的力量对抗:自上而下的热浪与自下而上的汗流,中间夹击着劳动者弯曲的脊背。"发烫的黄土地何时变凉"的结尾提问,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命运的叩问,黄土地的"发烫"已不仅是气温现象,更暗示着某种历史性的生存困境。
从诗歌技艺角度看,作品在节制中见深意。全诗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却通过意象的层层叠加营造出窒息感;没有直接抒情,却让每个物象都承载着情感重量。诗人对传统田园诗的颠覆性改写,使《夏天记忆》成为当代劳动诗歌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文本——它既拒绝将劳动浪漫化,也不将其简单悲情化,而是呈现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真实:在自然暴力面前,劳动者的汗水既是屈服的证明,也是抵抗的印记。
这首诗,但总体而言,它以惊人的意象密度和情感强度,成功地将夏季记忆转化为关于生存韧性的哲学思考,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劳动书写中留下了独特印记。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