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美文《文人相敬》欣赏
一、作品背景与主题
《文人相敬》是王永杰于2025年8月26日撰写的读后感文章,主题围绕作家西海(冯西海)为作家王海创作的传记性作品《咸阳往事》展开。该书历时20年完成(2002-2022年),不仅记录了王海的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更通过咸阳地域文化的视角,展现了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王永杰在文中强调,尽管《咸阳往事》被归类为纪实散文,但其本质是一部关于王海创作的传记,尤其突出了文人间“相敬”的珍贵情谊。
二、核心人物与文学价值
西海与王海的关系
西海(冯西海)是咸阳本土作家,擅长文学与绘画,其作品如《欲望罂粟》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人性。他为王海创作的《咸阳往事》,不仅是对好友的致敬,更是对咸阳文学史的梳理。书中融合了秦汉战鼓等地域文化元素,构建了兼具个人叙事与时代印记的文本。
王海作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老坟》《人犯》《城市门》均获重要奖项,并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其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见长,如《城市门》聚焦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存困境,被誉为“黄土地农耕文明的凄婉哀歌”。
“文人相敬”的突破性
文章通过对比“文人相轻”(自古文人因学派、利益之争互相轻视)与“文人相敬”(如李白与杜甫的友谊),突出了西海与王海关系的特殊性。西海耗时20年完成这部传记,其间还得到李荣的协助,体现了文人间超越功利的精神共鸣。王永杰认为,这种情谊在当代文坛尤为难得,是对“文人相轻”传统的积极反拨。
三、王海作品的文学意义
王永杰在文中提及王海的三部代表作:
《人犯》:入选“建国60年十大法制文学献礼作品”,以法制题材反映社会现实。
《老坟》:获美国“国际文化与科学交流奖”,通过五陵原的家族故事展现乡土文化的厚重感。
《城市门》: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记录失地农民在城市化中的挣扎,兼具地域特色与人文关怀。
王永杰认为,通过《咸阳往事》,读者能更深入理解王海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核,例如《城市门》中“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源于王海对掌旗寨等村的实地调研。
四、地域文化与时代印记
《咸阳往事》不仅是个体传记,更是咸阳文化的缩影。书中通过王海的经历,串联起咸阳从传统农耕社会到现代城市的转型,如秦汉战鼓等非遗元素的融入,增强了文本的文化纵深感。王永杰指出,这种“以文载道”的创作方式,使作品超越了个人叙事,成为地域文学史的见证。
五、写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王永杰的赏析语言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例如:
以“都是熟人”强调阅读的亲切感;
用“讲故事的高手”评价王海的叙事能力;
通过“向他们同时表示祝贺”传递对文人间相敬的赞赏。
这种风格与王海作品中“接地气”的乡土叙事形成呼应,共同构建了真诚的文学对话。
六、总结
《文人相敬》一文的价值在于:
文学批评层面:揭示了《咸阳往事》作为传记文学的独特性,即通过个人史折射地域文化。
社会意义层面:倡导文人间的合作与尊重,为当代文坛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范式。
文化传承层面:肯定了王海等作家对咸阳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彰显了文学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
附录
读书记:
文人相敬
——文/王永杰
2025.8.26日,读完了这本作家写作家的书。 西海是很要好的朋友,王海也是熟悉的朋友,西海写王海,怎么写? 我倒想看看,因为都是熟人,因为都熟悉,于是就有了阅读的冲动和亲切感。
可以说,此书写得比较好看,虽是写真实生活中的人,书名《咸阳往事》叫纪实散文,而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是关于王海创作的一部传记。书中对王海,对王海的创作,对王海的为人,以及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激情与热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常说:“文人相轻”。西海用20年的时间为作家王海写这部传记性作品。当然其中间有李荣的心血,足见他们的深厚情谊。而这一点,恰是文人当中最珍贵的。
王海主席的《人犯》《老坟》《城市门》 我都读过,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通过这本书 .对王海的小说创作,以及他多部作品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向他们同时表示祝贺!
2025年8月26日夜
王永杰,曾任《铜川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咸阳日报》文艺部主任,教育周刊执行主编。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出版作品集《冷眼热泪》(获咸阳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卧听夜籁》等。个人获得咸阳市“三五”人才称号,咸阳市优秀知识分子称号。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咸阳市第八批有突出贡献专家。正高级新闻职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