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词散文展播
一、清平乐•七夕
文/赵必胜
银河飘渺,今夜星光好。众鹊架桥真热闹,欢庆人间乞巧。
牛郎织女情浓,一年一度相逢,万语千言哭诉,缠绵泪洗娇容。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二、《七夕节新析》
一文/曹德全
在牛郎织女故事的银河里
鹊桥是古老神话织就的锦绮
七月初七的夜色下
我们仰头,让思绪在传说里沉溺
曾经,那是农耕时代的浪漫传奇
男耕女织,柴米油盐的相依
牛郎的憨厚,织女的灵慧
在田埂与机杼间,谱出爱的旋律
如今,城市的霓虹闪烁如星
科技的浪潮淹没古老的梦境
我们在数据与代码里奔命
爱情,在快节奏里变得轻盈
那鹊桥上的相会,被时光稀释
成了朋友圈里的一句叹息
鲜花、礼物与烛光晚餐
是七夕节商业包装的外衣
但在这喧嚣的表象之下
爱,依然是灵魂的栖息
不是物质堆砌的城堡
而是心灵契合的秘密
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温暖
却忘了身边真实的陪伴
七夕,不该只是形式的狂欢
而是回归爱本质的呼唤
让我们关掉手机,放下繁忙
在静谧的夜,倾听彼此的心房
像牛郎织女跨越天河的守望
用真心,续写爱的诗行
在这个七夕节
让古老传说在现代重生
用纯粹的爱,点亮生活的星芒
让爱,不再流浪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 主编,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
三、五律·恋秋光文/赵祥友
盈年秋色好,何必恋春光。
沃野桑田绿,平原稻果香。
寻芳人未老,索趣韵犹长。
送客南归雁,乘风伴月凉。
赵祥友,山东淄博高青县人,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自学),曾担任乡村教师多年,喜欢诗歌创作,曾在地方报纸上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多篇,爱好书法,对古诗也有涉
四、《补心铺子》文/大山
就凭你那方招牌
悬挂着万千眼球
何况”补心”二字
早就一号难求
柜上没有铁砧,没有熔炉
你只摊开半卷旧
那是去年梅雨季
有人落下的温柔
穿风衣的人,攥着裂了口的黄昏
你用电烙铁熨平心尖的疼
电动车换着加班的线路
学生把揉皱的成绩单按在台面
你在卷面缺口,批下“我能行"
举手礼伴着惬意的爱抚
我等在最后,双手捂着胸口
你开的处方写着:负担太重
原是比常人多了“两个心眼"
建议:即刻做摘除手术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五、过农家小院
文/若风
丝瓜梅豆一墙爬,青椒茄子藏冬瓜。
半红枣树遮不住,燕子飞飞落农家。
马建业,笔名:若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六、我是交警文/董敬敬
庄重整洁的警服
扮靓飒爽英姿的形象
庄严的国徽
将不灭的信念烙在心上
栉风沐雨,汗水洒向十字路口
扶老携幼,爱心在车流中荡漾
望一眼那惬意远去的背影
身后的微笑
是我至高无上的荣光
安全下乡,俯首于田间地头
送法上门,让温暖入村进户
一双双老茧捧起警民情
希望的田野拔除了“三无”那根草
春风化雨润幼苗
“交警叔叔”、“交警阿姨”
稚嫩的小手牵着我的衣角
我是交警 我骄傲
不忘初心怀着忠诚信念
勇担使命,勤恳实干
满怀激情唱响路畅民安
百年变局,风云际会
红绿灯下没硝烟
砺剑赤胆
我是交警
筑牢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董敬敬,笔名初暖,山东济宁人,偏爱静坐于暮色浸染的窗边,用相机捕捉藏在日常里的细碎美好,始终保持初见般的好奇热爱,以生活为笔,绘生活温软。
七、七夕感吟文/殷秀奎
百鸟纷飞欲何往,银河两岸搭桥忙。
男耕女织情未遂,天上人间愿难偿
月姥牵线一朝热,王母拔针千古凉。
嫌贫爱富凡俗事,谁把风气传彼苍?
殷秀奎,山东泗水人,供职于企事业文化工作,热爱诗歌散文创作,作品见诸于企事业文化杂志报刊以及各媒体头条等。曾在《中外诗人》,《天地万物网》,《稻田文学社》,《海昌民间文艺》,《泗水大众》等发表诗歌散文,曾被评为华金集团十佳通讯员,撰稿于《泗纸简讯》《华金报》
八、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铁道游击队赞
文/李洪挺
游击典范出齐鲁,飞檐走壁在铁路。
截车卸武卸服装,转运物质送干部。
鬼子赶到湖区散,芦苇荡里全蔽护。
神出鬼没断动脉,频频致敌无招数。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九、归 乡 祝 寿文/井明新
清晨,接到哥哥电话时,晨光刚漫过窗棂,听筒里他的声音裹着乡音的暖意:“后天回村,给咱姐过八十大寿。”我自然应允了,放下电话,却不禁有些恍惚。八十岁?那个曾经和我一起编席一起种地的姐姐,竟已到了这般年岁。
姐姐的八十年,是踩着泥土走过来的,一生未曾离开土地。记得小时候,她总是最早起身,灶膛里的火先亮起来,然后才轮到窗外的日头。那个时候在生产队里干活,她总是最早出工。
春播时弯腰点豆,指缝里嵌着新泥;秋收时抱着沉甸甸的谷穗,额角的汗滴落在谷粒上,溅起细碎的光。那时农村日子紧,她总把蒸好的红薯先塞给我和哥哥。白天在生产队里干活,养鸡喂猪,夜里还能就着油灯编席纳鞋底。
后来她嫁到了邻村,依然是农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田里的活计一样不落。我曾见过她背着孩子锄草,背着孩子压碾,婴儿在她的脊背上酣睡,小脸贴着她汗湿的衣衫。
后来,儿女渐渐长大,她送他们读书识字,自己却始终守着那几亩地。直到儿女在县城立住脚,接她去照看孙辈,她才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在城里,她成了阳台上晒尿布、厨房里熬米汤的人。她学不会城里的活法,就像城里的霓虹灯学不会她的方言。
两年前,她执意回到老屋。儿女劝她留下,她说:“麦子黄了总要割,人老了总要归根。”于是她又回到了那片土地,重新拾掇起荒芜的菜畦,在熟悉的灶台上熬粥煮饭。
去祝寿的路上,处暑节气结束,炎热天气得到缓解。姐姐站在村口等我们,进了农家院子,见到其他客人己经来了,满院子我数了一下,大人小孩加起来足有20多人,看来,今天的祝寿宴一定很热闹。
寿宴摆在本村的饭店里,姐姐不肯坐上位,非要亲自给大家盛饭。席间说起往事,她记得每一块田的收成,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却忘了自己的年岁。满屋的人都佩服姐姐惊人的记忆力:几十个手机电话号码,全凭记忆,张嘴就来,一字不差。大家都说,这一点给俺娘一样,俺娘健在时也是这么好的记忆力。
饭后,姐姐把我们送到饭店的大门口,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那影子连着土地,分不清哪里是人,哪里是田。
归途上我突然明白,姐姐的八十寿辰,其实是大地的庆典。她把自己活成了季节,活成了作物,活成了土地本身。所以她的皱纹里有墒情,她的微笑里有稻香。这样的生命,何须祝寿?她早已与时光达成和解,在每一个春种秋收中完成轮回。
而我们所谓的祝寿,不过是借她的光阴,照见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十、湖西慢生活,水韵鱼台------田园与湿地的诗意交响
文/王爱玲
来到鱼台的人,总会不禁感叹:“你们这儿真是个好地方!”这话一点不假。鱼台坐落于湖西大平原,境内河网密布、水系纵横,构成一片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这里既有水乡的温婉柔美,又可远眺青山隐隐的轮廓,是一处被自然深情眷顾的桃源。
河流,是这片土地的血脉。万福河(新老河道)、鱼清河、白马河、幸福河、红卫河……它们不仅为农田输送着源源甘露,更串联起一幅流动的田园长卷。自2022年起,鱼台对河道进行了系统清淤与生态绿化,如今河岸公路贯通,驾车沿河而行,仿佛穿梭于一首立体的田园诗——一侧是碧波轻漾的河水,一侧是无边的绿色田野,现代节奏与传统牧歌在此和谐共鸣。
鱼台的丰饶,更书写在多元的农业格局中:
清河沿岸,受万福河润泽,大面积种植水稻与杞柳,台田上轮作甜瓜、玉米,四季皆生机;
罗屯、李阁、鱼城一带,是蔬菜与甜瓜的乐园,优质瓜果带来实实在在的甜蜜回报;
王庙海子区域,依托辽阔水域发展蟹、鲫鱼、鲤鱼、草鱼等多元养殖,海上嘟嘟公园点缀其间。海子外稻田碧绿、旱地果香四溢,尽显农人智慧;
唐马镇以连绵的温室大棚闻名,是现代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
尤其古亭、老砦的“荷虾共养”模式,荷花亭亭、鱼虾欢跃,一水两用、生态共赢,堪称奇观; 至于王鲁的稻田画——只怕您一来,便舍不得离开。
若论生态之美,当属张黄、王鲁一带。这里湿地广袤,是鱼台生态的王牌。惠河湿地吸引众多珍稀鸟类栖息繁衍,成为百鸟和鸣的自然天堂。张黄镇更依托湖泊湿地,崛起为乡镇企业强镇,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高质量平衡。波光粼粼的银湖,名副其实,如撒碎银,为这方水土带来财富与希望。
鱼台,是一座属于“慢生活”的小城。这里没有都市喧嚷,唯有流水静静、田野宁和。最好的体验,是放缓脚步,沿万福河自驾或骑行,任身心浸透绿意;或是深入张黄、王鲁的湿地,观鸟、赏荷,感受自然呼吸;更不可错过鱼台大米、清甜瓜果、荷塘鲜虾——让味蕾也记住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
若有缘多留两日,不妨站在渔家东南的运河虹桥上:
清晨向东,看湖上日出,水天同醒;
雨后傍晚向西,赏荷塘日落、蜻蜓起舞、燕子低飞;
雨后傍晚向东远望,山色流黛、芦苇摇曳、百鸟归巢;
16点后,运河中有火车式的船队缓缓驶过,堤上是穿梭于济宁与鱼台之间的通勤人群,正匆匆归家…
鱼台,一座将水墨田园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的宝藏小城,正以它独特的水韵之美,静静等待你的到来。
王爱玲,女,济宁鱼台县退休工人,鱼台县作协会员,济宁市作协会员。热爱公益,喜欢旅游。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词散文展播》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