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江南:周剑峰山水画的诗性表达与时代精神
在当代山水画坛,江苏书画院常务院长周剑峰(原名周宁蓉)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了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审美的山水图景。作为1962年生于南京的画家,他深耕江南文脉,将金陵画派的苍润气质与当代艺术观念相融合,在笔墨皴擦间探寻着传统山水画的现代性突围。其作品不仅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更以“诗画一体”的创作理念,为当代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一、笔墨溯源:金陵画派的当代转译
周剑峰的山水创作始终以金陵画派为精神底色。其作品中常见的“荷叶皴”与“解索皴”技法,既延续了龚贤“积墨法”的厚重感,又通过淡墨渲染的层次变化,赋予画面更强的空间纵深感。在《钟山春晓》系列中,画家以中锋勾勒山体轮廓,侧锋皴擦肌理,再以淡赭石晕染山脚,这种“三段式”构图既保留了金陵画派对自然真实的追求,又通过色彩浓淡的对比强化了画面的戏剧性。
这种转译将传统“平远法”与现代构成相结合:前景的秦淮河以留白表现水雾氤氲,中景的明城墙用“雨点皴”刻画砖石质感,远景的紫金山则以淡墨晕染出天际线的朦胧。画家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将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转化为具有时间厚度的视觉符号,使画面既承载着金陵画派的文化基因,又呈现出当代都市的山水记忆。
二、诗意栖居:山水画中的文学性表达
周剑峰的创作始终贯穿着“诗画一体”的美学追求。其作品常以自作诗词题款,既点明了画作主题,又通过书法与绘画的互文,构建出完整的艺术意境。画家以行书题写唐代诗人的诗句,笔锋流转间与画面中泛黄的梧桐叶、静谧的湖水形成呼应,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唐人诗境之中。
这种诗意表达在《山水画写生构想》系列中更为显著。画家以“勾线法”绘制山川,用淡墨彩色表现山体的透明感,再以浓彩点染山川花木,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不仅升华了画作主题,更通过书法与绘画的节奏变化,营造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审美体验。这种创作方式暗合了苏轼“诗画本一律”的艺术观念,使周剑峰的山水画超越了形式层面,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载体。
三、材质实验:传统技法的现代突破
作为非遗文化研究者,周剑峰将传统绘画材料与现代媒介相结合,探索出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尝试以生宣纸为基底,通过“泼墨法”与“积墨法”的交替使用,使画面既保留了水墨的氤氲感,又呈现出类似油画的光影效果。画家先以淡墨铺陈山体轮廓,再以浓墨点染树木,最后用清水冲刷画面,形成自然晕化的肌理效果,使云雾的流动感与山石的坚硬感形成强烈对比。
其材质实验还体现在色彩运用上。周剑峰突破传统山水画的设色范式,以赭石为主调,通过不同浓度的颜料叠加,再现了山体结构的山石质感。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金陵画派的温润气质,又通过现代构成强化了,面的视觉冲击力。正如他在创作手记中所言:“传统笔墨不是枷锁,而是通向现代艺术的桥梁。”
四、文化基因:江南文脉的当代激活
周剑峰的山水创作始终保持着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画家将童年记忆中的青砖黛瓦、雕花窗棂等元素转化为艺术语言。画面中,赭石色的老屋与留白的天空形成色彩对冲,而若隐若现的梧桐树则以淡墨勾勒,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江南山水的温润气质,又通过现代构成强化了画面的历史厚重感。
其书法创作与山水画的互渗同样值得关注。画家将金陵文人的雅趣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传统文房器具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创作模式,延续了自顾恺之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又在材质选择与构图方式上展现出当代性。
结语: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
周剑峰的山水画创作,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基因的现代性实验。他既没有陷入对传统的简单复制,也未被西方艺术观念完全同化,而是在金陵画派的笔墨体系与当代视觉经验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能感受到厚重感,又能体会到现代艺术的空间张力,这或许正是周剑峰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全球化语境下,他的实践为传统山水的当代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也让我们看到了江南文脉在当代艺术中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