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把乡村志编修列入国家规划。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 “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台见新,十年来,跑遍了全镇79个行政村,进村入户访问知情人,查阅家谱等资料,并反复核实,为各村写出了村志概要。今天,都市头条乡村记忆发布台见新写的诸城历史文化名村《台家大村》,供对乡村文化有兴趣者参考借鉴。】
台见新
诸城市百尺河镇境内有一座九龙山,俗称九龙埠,海拔138.1米,是诸城东北乡最高的一座山,山之阳出九龙河,山之阴出五龙河。五龙河又分东西两支,西支五龙河自九龙山向西流经八公里,折上西北拐弯处北岸有一个古老村庄,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村以姓氏冠名——台家大村,现辖于诸城市百尺河镇岳沟社区。
台家大村是一个古老的自然村,现在分为三个行政村,按照方位称为前大村、中大村、后大村,由于三个村连在一起,人们分不清彼此,习惯上一直称呼总称台家大村。这里上东邻接近高密柴沟镇梁尹村,西面与高密柴沟镇孙家村相畔,北依诸城东北乡门户——岳沟村,南连盆渠平地,一共五百三十多户人家,两千多口人,拥有岭地六千多亩。这里地处四县交汇处的偏远地带,南距诸城市城区三十公里,北去高密城区三十五公里;西至安丘城区三十五公里,东到胶州城区三十五公里。省级公路平日路从村西经过,市级公路桃岳路从村头通过,新沂铁路从村南穿过,交通十分便捷。这里山岭环抱,村后偎依七星岭,东南九龙山紫气东来,西南面临著名的“东方药都”白龙山;东北有凤凰岭护卫,西北有青龙山拱卫,五龙河像一条锦带自东南向西北飘入天际,山环水绕,整个村庄呈元宝状,风景如画,秀美异常。
台家大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是“山东台氏故里,东路大鼓之乡”。据乾隆八年续修的第二部《台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台氏先人台福果自河南濮阳迁徙山东寿光二斟,洪武四年(公元一三七一年)由寿光又迁居诸邑东北乡朱潭里,后来,人口繁衍,世人尊称台家大村。”朱潭里村于元末明初湮灭。多年前,村民曾挖掘出一块砂石古碑,碑上刻有“龙溪村”三个字。可见,元代以前这里曾称龙溪村。龙溪村所处年代久远,没有史料记载,唯一可查证的资料是从白龙山上的“白龙寺”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六十三年)敕封为“虹栾寺”的记载来看,至少在东汉时期,这里就早有人家居住了。
台家大村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台姓立村。明末清初孙姓、王姓、战姓、李姓、魏姓、黄姓、邴姓、刘姓、徐姓、谢姓、丁姓、袁姓、卢姓、杜姓、付姓、于姓、闫姓、钟姓、郑姓、崔姓、鹿姓、庄姓、任姓、葛姓等陆续先后迁来,形成了诸城东北乡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
台家大村的历史沿革一直隶属诸城县。宋代以前称为龙溪村,元代明初称为朱潭里,明代中期改称台家大村。该村明代清初属诸城朱潭社,清代中期属诸城东北乡市苗乡,晚清至民国初期属诸城县岳沟练。1929年以后属诸城县第七区岳沟乡。解放初期属仁和区,1951年仁和区改称为十五区,属十五区。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1958年9月,百尺河、仁和两乡合并为胜利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百尺河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社政合一,设12个管理区,后台家大村划为岳沟管理区,台家大村划为盆渠管理区。1962年2月,台家大村又分为两个独立核算单位,前村又成为独立行政村,至此,台家大村一分为三,按照方位分别称为前台家大村、中台家大村、后台家大村,后来,简称为前大村、中大村、后大村。三个大村都属于百尺河人民公社岳沟片区。1984年4月百尺河人民公社又分为百尺河镇和大仁和乡,三个行政村一直隶属百尺河镇岳沟社区。
一、自然地理
台家大村地处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平均海拔六七十米左右。由于受东西向二十里夼——百尺河断裂控制的断块凸起地带影响,地势呈东高西低状,东部属沂山余脉九龙山高地的丘陵地带,南部为盆渠平地;西南临白龙山,后依七星岭,东北有凤凰岭,五龙河源自东南的九龙山从村前折向西北流入北新胶莱河,注入渤海。
这里属季风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常出现倒春寒,春分以后多西南风,地面温度回升快,空气干燥,经常出现春旱。夏季盛行暖湿的东南风,发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气候干燥,盛行西北风。
主要河流是西支五龙河。五龙河源于东北部的九龙山,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五龙河自九龙山脚下张家兰子村东流出,经高密市柴沟镇王家大庄村向北流入高密市柴沟镇李家庄水库。西支五龙河,原名盆渠河,也分两支支流,一支自张家兰子流经星石沟、腾家庄、吴家庄子、另一支经窝乐子、盆渠、逄家庄子南北两支支流在台家大村前汇合,流入台家大村水库。再从台家大村村前折向西北流经高密市的马旺水库。东西两支五龙河在高密市柴沟村西汇合,汇于北胶莱河,注入渤海。
主要丘陵。村后依靠七星岭,是九龙山余脉,两个不大的土岭,雨后岭上呈现七个水湾,灿如繁星,故名。西南有白龙山,南北走向,分两个山头,海拔一百一十九点五米,山上原有寿圣寺一处,五层宝塔一座,塔后有阁子一处,又称千佛阁,山上有白龙、黑龙二池,古墓十四座;明清时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白龙山药会名扬海内外,有“东方药都”之誉。北面有青龙山,呈南北走向,海拔八十四点三米,原有炮楼一座,现在柴沟镇开发为绿色经济长廊。村东北有凤凰岭,因传说有凤凰栖落而得名。
主要道路。古代这里有通往胶西国的官路,以及通往诸邑的台家路。现在省二级公路平日路从村西经过,市内交通要道桃岳路,从村东始发,新沂铁路从村南穿过。
主要水库。一九七三年六月百尺河人民公社在村前修建了大村水库,为百尺河镇第一大水库。一九七六年在村西又修建了五龙河水库。
二、人文景观
明万历年间,台氏六世祖台存道考取举人,初授北直隶萧县知县,由于政绩卓著再授开州知州,后来升至南直隶南阳府同知(正五品),台姓才得以成为东武境内的名门望族。至清代初期已成为本地大家族,当时本地流传着“南台、北鹿坐地沙”之说。因而村内建筑自然不俗,比较著名的是武圣祠、天齐庙以及台家大院。
武圣祠,又称关帝庙,坐落在村西头,康熙乙未年由台氏十一世祖台民恭,号德鸾道人,由白龙山白龙寺回家做主持,在原来三官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原有庙碑记(一九五八年庙碑被焚毁)。此庙主要有三间大殿和两厢组成,分两个院落,占地三亩左右。大殿雕梁玉栋,气势恢宏,庙内供关公圣像,泥塑彩绘。关公身长丈二,赤面、丹凤、美髯,正襟危坐,周仓、关平持刀侍立在侧,整个大殿以人物塑像栩栩如生而远近闻名,与道明王棠所立关公庙齐名,世人称道明关帝庙为武神庙,这里关帝庙为文神庙。两厢供奉神仙有十八只手观音、霹雳将军、送生娘娘等。西北另立一小院是看庙人住处。大殿前有巨钟一口,人头等高,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撞钟;院内有两棵白果树,明代所栽,四人合抱不过来,高达五六丈,仅树根凸起部分就有水桶那么粗,白果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引来了无数鸟儿在此呼朋引伴。庙前是一广场,每年十月的庙会,吸引了附近的人们,唱戏的、玩把式的、叫卖的应有尽有,场面热烈盛大,可惜一九四六年白果树被村人伐掉,庙宇被村人砸毁。
中村村东有天齐庙一座,三间灰布瓦大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庙前为小广场,庙东侧为土地爷爷庙。
台家大院,建于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而建,后来民国初期又重修一次。按诸邑式样所建,砖土结构,围墙高达四五米,东西长六百米左右,南北宽三百米多,开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经常关闭,主要走南门和西门,南门修有炮台,有大炮两尊,门外有一条大路称为跑马趟子,是古人习武驯马的场所,西门建有城门楼子,非常壮观。
院内号称八大门,(其实不止八家,计十八家)。基本上以现在的大街为中轴线,由西向东,路南依次为五福堂(分西五福堂、东五福堂两处)、四脆骨、保德堂(分为西、中、东三处)、台瑞环、新宅子(前有黄姓人家)、城门楼子;北街依次是,九疤眼、台超然、台昌耀、西宅、东宅、十爷、九爷、十四爷、东门外属于东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台房和城门楼子。台房为十爷台昌燕所有,五间青砖瓦房,两头有挂耳,中间是走廊,走廊上有两根红漆明柱,每根柱子下面蹲一石鼓,黑布瓦、木椽子,镂窗,青砖地面,显得高大气派,古朴典雅。城门楼子,在村中央,朝北门,青砖垛子,朱漆大门,上有雕梁画栋,勾蛇斗檐,非常气派。
解放初期,国家征用新宅子作为粮库,一九七五年百尺河人民公社拆除了八大门,在中村河西岸建砖瓦厂,仅保留五间台房,一九九四年因村里通街,亦被毁,百年老宅荡然无存。
村里有古井三口,水质甘冽,为全村主要饮水。一口在后大村村后,原是一处泉子,相传为台氏祖先福果公所凿,现在已经加固成井,另一口在后村村东沟底,水很旺,供后大村全村人饮用,还有一口井在中村村东,水质甘冽,为中村全村饮用。
村里有古树三棵,皆三百多年的树龄。村前台氏二世祖四人墓前有八木子树(朴树)一株,高两三丈,有一人环抱,上有九个枝丫,皆碗口粗细,光绪年间被大风折毁。村后高埠盖子处有一棵古槐,高两丈多,三人环抱,四个枝丫,皆水桶粗,解放前伐掉。前村有核桃树一株,高不足两丈,二人搂抱不过来,树冠犹似一把巨伞,年年果实累累,因为村中统一规划盖房,一九八六年亦被毁。
台氏祠堂坐落在后村中央,三间高大的黑瓦房,里面正中供奉六世祖南阳府同知台存道的影像,存道公身着红袍,端坐在虎皮交椅上,甚是威严,两边供奉其他台氏先人牌位。七十年代曾经作为村里电话办公室,因村里统一规划,不久就被拆除了。
村西北岭下有一条官路,是古代诸邑通往胶西国的主要通道,就是水浒传所描写的孟州城南快活林,(相传北面的岳沟村为古代山东孟州)临河有蒋家店,就是蒋门神开店的地方,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后来通往诸邑的台家路基本上就是沿着古官路修建的。
村西河东岸临河有一座圆形九层炮楼。一九三八年正月初二天微明,一部分从青岛途经高密南下增援台儿庄战役的日本鬼子,路过台家大村,日本鬼子横行霸道,杀死了一名战姓男人,日本鬼子的暴行激起了抗日队员于洪斗的愤怒,于洪斗柴劈鬼子兵,一时传为佳话。日本占领诸城县城后,不久在台家大村村西五龙河东岸建九层炮楼一座,常年驻汉奸一个班,汉奸头子是高密柴沟镇袁家村的袁大个子。日伪时期,在中村村西南角也建小炮楼一座,供日伪官员处理日常事务,负责人为本地人乔继红。日伪互相勾结,又互有矛盾,曾经因为分脏不平,造成了三天二人损命的悲剧。
村东高楼西侧有一处烈士陵园。1947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六十四师南下诸城,1946年土改时期逃到青岛等地的地、富、反、坏分子,组成还乡团,尾随而来,进行反攻倒算,部分革命群众积极分子遭到敌人残害。1963年春天,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村里将先烈遗骨在村西湾嘊南岸集体殡葬,建成烈士陵墓,1976年秋天又迁入村东高楼西侧建成烈士陵园。
台家大村砖瓦厂。台家大村自古就有烧制砖块的习俗,自建土窑,主要烧制青砖,前村建窑最早,称为前窑。中村成就最著。一九七三年拆除了部分八大门建筑,在中大村村西窑湾上嘊建百尺河人民公社砖瓦厂一处,主要烧制红砖,占地一百多亩,仅剩遗址。
台家大村水库。该水库坐落在前大村村前,建于1973年6月,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6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4.3万立方米,调洪库容52.4万立方米,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水库防洪效益共保护耕地13000亩以及下游村庄3000人生命财产安全,水库灌溉面积0.12万亩。
水库枢纽工程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洞组成。主坝长166米,坝顶高程50米,最大坝高10米,溢洪道位于主坝西端,属开敞式,溢洪道,最大泄洪每秒223立方米。
水库中有一小岛,2019年秋季进行治河改造,修建了水泥桥将小岛连接起来,每当清晨艳阳高照,水面碧波荡漾,白鹅高唱,游鱼戏水,一片欢腾,成为台家大村一道靓丽的美景。
五龙河水库。该水库坐落在村正西,建于一九七六年秋,规模要比上游水库小得多,然而水质清冽,是人们休闲垂钓的好地方。五龙河中桥宛如一条静卧的长龙横跨河上,两岸花红柳绿,景色迷人。
三、历史名人
台家大村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据清乾隆八年《台氏族谱》记载:“台氏前五世以务农为主,并未有读书人,后六世奉政公台存道始举孝廉,历任同知,得以望族,嗣是列仕籍贡成,均国学,胶庠代不乏人。”明清两代,出仕五品衔5人,其中同知1人,通判1人,孝廉方正1人,皇清处士1人,布政司1人。知县2人,主簿1人,员外郎1人,文林郎3人,承德郎1人,九品3人,乡耆大宾2人。考取举人3人,廪生5人,监生9人,庠生15人(其中武庠生3人),增生5人,太学生13人。
主要历史文化名人:
台存道,字汝修,号性斋,明万历年间,山东台氏六世祖,官至南阳府同知(正五品),明万历年元年(1573年)考取癸酉科顺天府第三十八名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始授北直隶萧县知县,初到任,遇到地方大旱,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为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智截漕米,救活数万百姓。因政绩卓著,再升开州知州,后来官至南直隶南阳府同知,诰封奉政大夫,离任时当地人攀辕献颂,事迹载入明代万历《萧县县志》,事迹载入明万历《青州府志》“循良传”。
台瞻斗,字,曰灵,台氏八世祖此人学识渊博,胆识过人。明崇祯十五年,清铁骑进入大村,众人皆躲避,唯公爬村后大槐树上观望,铁骑至,不及下,被掳于沈阳日负水。一日公与其徒抱头痛哭,边哭边吟李华《吊古战场》文,清将一听,知是大儒,善待之。后来到京城参加院试,因策卷遗失,后被拔贡授江西袁州府萍乡县知县。施政五年,政绩卓著。属下曾劝他要多得钱,他曾言“敢黑败乎?勿忘负水之时也。”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跪送“万民伞”,死后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其事迹载清乾隆《诸城县志。列传》。
台柏紱,字,绣麟,号,鈞泉,台氏十五世,监生,官至光禄寺署正,钦加员外郎衔,河南候补同知,钦加知府衔。赏花翎署汝宁府南埠分防通判,诰授朝议大夫,室封孺人,葬村南茔。
台昌燕,字,少麟,台氏十六世,台家大院台房主人。官至鸿胪寺序班,国子监典记名抚民通判,兼署副通赞二等书记官。曾经资助仲家村台佐周读书,佐周不负所望,发奋读书,参加光绪戊戍科朝考,荣获二等第十六名,特选“孝廉方正”。
昌燕公卸任后,常住诸城东门里,喜爱篆刻,诸邑著名的篆刻大师,参加了诸城辛亥独立。辛亥革命胜利以后,1915年与丁昌燕、台佐周等人一起作为诸城议员代表前去益都参加省议会选举,归来后不久,昌燕不知何故,突然暴病去世,年仅39岁。
台寅尧,一名立堃,字虎臣,号震初,台氏十七世,辛亥革命中诸城独立功臣。1912年在诸城革命军临时政府任警长。1915年代理诸城商会会长,动员族中睿智志士台星若、台昌燕等各自变卖土地八顷,全部义捐给革命军政府。
台五,原名台福先,台氏十七世,东路大鼓著名表演艺术家,曾足迹遍及长城内外,鼓响大江南北。台五幼年家贫,并未读书,但他天资聪颖,经常到集市听书,十二岁拜东路大鼓艺人王增根为师,随师外出历练三年,艺成后,十五岁便登台演出,十八岁自立门户,二十岁便在青岛一炮走红。他说的长篇大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响马传》等一百多部,每到一处,即使说一年也没有重复的书目。他先后到过青岛、潍县、济南、天津、北平、沈阳、烟台、郑州、开封、西安、洛阳、太原、南京、上海以及苏杭二州,每至一处皆负盛名。据说他节外生枝的编书本领特别高强,一次在江南说书,当说到一女子绣花鞋抛到空中,从此岔开,说了半月那只绣花鞋都没落下来。
台宏尧,字,星若,台氏十七世,大学文化,原齐鲁大学教授,与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同窗好友,早期社会活动家(地下党)。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腾出自己老家的房屋(新宅子),与族人一道举办新学,后来在青岛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解放后在齐鲁大学任教,1970年左右病逝。
台旭,原名台锡镇,台氏十八世,生于1926年6月,大学教授。1947年参军,历任部队对敌宣传队队长、新华社战地记者、大学报刊总编辑。改革开放后,又相继任中国高校记者协会主席、华东区高校学刊编辑学会会长、山东省高校记协主席、全国高校老教授网球协会副主席、山东省老年网球协会主席等,2013年在济南病逝。
台纪成,台氏十九世。军人,原南海舰队司令部秘书长,少将军衔;后转至上海市,任某军工厂厂长。已退休,正厅级,现居上海市。
台中兴,台氏十九世,生于1942年,大学文化,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一级教授。现任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居济南市。
四、文教卫生
台家大村是礼仪之乡,崇尚儒教。明代中期,开始设私塾,主要请当地鸿儒来教学。清代初期有邑增生台克诚、台凤西等任教师,道光年间,有邑增生台锳、举人台树范放弃科举,立志为家乡培养人才。
辛亥革命初期有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台庚寅、台震初、台星若等有识之士,举办新学,捐出自家的房子开办义学,以台星若的新宅子为主,学校设甲、乙、丙、丁四个教学班,课程设国语、算术、美术、体育等,教室内张挂孙中山画像,学校置铜号锣鼓,大唱革命歌曲。台序东为校长,台小周(仲家村人,早期地下党)、邴立奎、台锡基等人任教师,成为诸城东北乡辛亥革命的一处重要宣传阵地。后来,大多数学生参加了台家大村抗日支队。
1916年二次护国运动中,该村学生台洪均、台平春在仲家村台荣桢的率领下,在平度蓼兰参加了居正领导的东北军,编入第四师骑兵连第四连队。后来在攻下高密后,台洪均继续追随部队去了湖北,台平春则跟随团长郑耀臣率领的一支二百多人的部队南下,占领了诸城白龙山。
民国时期由台木棋主持创办义学,又称冬学,台术明等人任教师,这样大批的台氏子弟才得以读书。
1948年春天,开始恢复教育,台家大村在村前利用地主绰号四脆骨的房子成立台家大村小学,第一任教师是本村人台修身、孙宝田,其中,孙宝田为冬学教师(夜校);1952年春扩建成台家大村高等小学,钟维新、张新茂等人任教师,附近岳沟、盆渠、星石沟等十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前来读书。1976年秋,扩建小学戴帽(成立初中部),台象燕(仲家村人)为校长。
1972年在村东迁移台家祖茔建后大村联合中学,一九八六年并入仲家村联中。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台氏子弟已有几百人考入了各类大中院校,其中出国留学二人——台永明、台凯,博士后一人——台永明,硕士研究生十几人——王方香、魏敏、刘廷宾、台新羽、台晓雪、魏术森、台连丽、台秀华、台秀国、李果林、台术蕾、台少瑜等。
现在台家大村更是人才济济,其中主要代表有:台明彦,大学毕业,曾担任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台俊利,大学毕业,现担任莱钢对外出口总公司副总裁;台纪娥,大学毕业,山东省第十届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诸城先锋种子公司总经理。台法,军人,台湾地区国民党上校团长。台实河,大学毕业,青岛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船长。台中兴国家一级教授、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台纪淮,戏剧家,现居有着青岛市,被誉为人民戏剧艺术家。此外还有,央视歌手,著名的潍坊“萝卜三姐妹”之一台运花,当代乡土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台见新,中国艺术家、校园诗人台明辉。国家高级工程师台纪连、台沐云、台明栋、台明森。全国乡村优秀医生、感动齐鲁人物台月初,潍坊名医台明初。潍坊市书法家台纪山,博士后台永明,北大研究生魏敏,高级工程师高铁研究员台秀华,青岛高速集团会计师李果林,飞行学员台利宏,山东省六十四公斤级拳王、上海邹市明学院职业拳手教练台元运。
清朝光绪后期,以台昌烈为首的族人,曾经成立了“台家戏班”,因土地变卖之后,经济拮据,刚刚成立不久,遂即解散。后来这批人自己组织起来,农闲时外出演唱,因不能唱整台大戏,只能唱选段,被称为唱板凳头。同时,这一时期产生了东路大鼓演唱艺术家——台五。台五,名叫台福先,十二岁拜东路大鼓艺人王增根为师习唱东路大鼓,十五岁出徒,十八岁自立门户,二十岁就在青岛走红,他足迹遍及长城内外,鼓响大江南北,每到一处各地艺人纷纷拜他为师。当时诸城一带流传着“南有丁四,北有台五”,不过丁四的艺术成就没有台五高。虽然台五一生徒弟众多,然而最正宗的却只有四人,分别是刘光亭、庄洪奎、王仲欣、李英。其中李英为关门弟子,拜师时年仅八岁,因为当时台五年纪大了,有大师兄刘光亭代师授业。台五最有成就的徒弟是相州的王仲欣,1950年王仲欣任诸城文化馆馆长,他用一定的格式将唱词固定下来,仍沿用台五的曲调,制成曲谱,将东路大鼓更名为诸城大鼓,尊台五为诸城派东路大鼓之鼻祖。
1966年中共中央下达了《五、一六通知》,红卫兵高举“造反有理”大旗,三个行政村分别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人民群众大唱革命样板戏,村里都成立革命现代样板戏剧团,后村尤为精彩,团长是于洪升,主要演员于瑞珂、魏金山、台实芬等,剧务台实忠。剧团经常在本地四处演唱,深受广大百姓欢迎。
民间艺术方面,以台培洪为代表的雕刻家,擅长各种雕刻,尤以刻桃核最为有名,有提篮、小动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多家庭妇女都会缝布老虎、打绳结、李姓人家以扎制纸草闻名乡里。近代出现了自学成才的画家台实忠、台宝山,书法家台纪山、台明初,剪纸艺术家台秀兰。台实忠以画虎和梅竹闻名乡里,用笔活而不呆;台宝山擅长绘画小意牡丹、奔马以及葫芦作画,神形兼备,备受当地人欢迎。台纪山主要以行书为主,擅长草书,众多作品不仅被国内社会各界人士收藏,而且出口东南亚等国,被众多国际友人收藏。台明初主要书写隶书,大气磅礴,功力深厚。台秀兰喜欢剪切动物、山水、人物等。
中草医药方面,受白龙山药会的影响,普通百姓都懂得一些草药偏方,直至清代,才出现了自己的中医,台孟弼、台炳瑞,都一边行医,一边开中药铺。1949年以后,本地出了一位名医——台传顺,为乡里服务多年。1969年4月利用学校前排三间房子组建台家大村卫生室,主要人员有台传顺、台月初、战大玉。除此之外,还有台方信之母任玉林的针灸术,曾以擅长专治瘫痪闻名,六七十年代在诸、高、胶三县皆负盛名。近代有潍坊名医台明初,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台月初,闻名诸城市、高密市的兽医大师台纪连、刘作文等。
2006年2月为了传承历史传统文化,传播孝道文化,尊祖睦族,爱乡爱国,以台见新、台实功、台实爱、台明初为主要发起人,团结族人,历时七年续修台氏第四部族谱。同时,在村支书台连刚的主持,在村西头修建了台家大村村志。《潍坊晚报》曾经进行了报道。
五、红色记忆
1937年秋天,台家大村组建抗日支队,队长为台洪堦,字,季平(世称八爷)(早期地下党),副队长为台子坤,队伍发展到60余人,当时各家每十个老亩(一个老亩相当于现代3.5市亩)捐出一支大抬杆枪,在村南大门设有两门大炮,该抗日支队隶属诸城路家道口路景韶部联庄会统一指挥。
1938年正月初二早上,天不明,日本鬼子一个联队偷袭台家大村,恰逢抗日支队主力拉练宿营盆渠,日本鬼子进村杀死一村民后,宿营盆渠的抗日支队闻讯后立即在仲家村岭设伏袭击日军,因情报有误,鬼子已经南下,伏击未果。后来台家大村抗日支队参加了诸城县路家道口伏击战,打响了诸城抗日第一枪。
1940年秋,共产党员杨一民,遵照上级党的指示,回到故乡诸城清济庵村,秘密发动组织,成立了百尺河区域第一个党支部,杨一民任书记,该组织经常到台家大村一带活动。
1945年3月上级从障日山解放区派人来大仁和开辟工作,4月派董奏吉、崔治华来大仁和组建中共仁和区委。秋天,仁和区委委派地下党王启元(大仁和人)来台家大村发动工作,秘密发展了李发财、台月美、台令成、台培农、台砚廷、台砚东六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宅子宣誓入党,面对鲜红的党旗,他们庄严承诺:上不言父母、下不言子女,忠于党的事业,努力工作,不怕牺牲,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接着成立了台家大村第一个党支部,李发财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台月美为村长,台培农为农救会会长,台砚廷任副书记兼副村长,其他人为支部委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我村响应党的号召进行土地改革,共产党员积极率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1946 年10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全面进攻,为了早日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捍卫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台家大村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村干部台砚东、台砚启的率领下,有46名干部群众踊跃报名参军,经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斗洗礼,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台砚东、闫守信、台砚白、台锡铭等许多战斗英雄。其中,还有许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是在平度三合山战役中,台纪汉、台仁斋血洒疆场;在攻打临朐战役中,台培运英勇牺牲;在烟台战役中刘德茂光荣牺牲;在解放诸城战斗中,台培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7年秋天,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9月7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土改时逃到青岛等地的地、富、反、坏分子,组成还乡团,他们尾随国民党64师,回到本地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的报复,为了避其锋芒,当时仁和区委和武工队,组织群众向东南偏远的星石沟、夹河庄一带转移。9月9日,天微明,国民党还乡团一百多人,突然包围了星石沟,时任诸城县岳沟兵站站长的台禄功,仁和区武工队队长李伦圃为了掩护群众突围壮烈牺牲。
从9月7日至10月3日,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二十五天。共产党员李法财、台月美等人受到还乡团通缉追杀,他们历尽磨难,九死一生。本村未能出逃的王传理等十九名干部、群众积极分子被还乡团残忍地活埋致死。
六、农业生产
解放前台家大村人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47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逃到青岛等地的地、富、反、坏分子,组成还乡团,尾随而来,反攻倒算,造成了极大地破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1958年9月,百尺河、仁和两乡合并为胜利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百尺河人民公社)。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力进行农田改造,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是天堂,实行公有制,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六十年代后期,前大村率先建起小土窑烧制青砖增加收入;后来中大村、后大村也分别建起了砖窑厂。
1972年百尺河人民公社在中大村砖窑基础上,建起了百尺河人民公社砖瓦厂,称为转窑。
七十年代后期。台家大村在党总支书记台方玺的领导下,大面积引种棉花,创造了皮棉单产平均一百三十多斤的成绩,成为百尺河人民公社的一面旗帜。时任潍坊地区书记魏坚毅亲自前来考察,同时,国家农业部也派出专家前来调研。种植棉花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收入。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又开始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黄烟等。养殖业主要靠养猪、养鸡、养牛来增加收入。其中,科技先锋台实忠引进种植甜叶菊,成为轰动全县的万元户,同时,受到时任诸城市委书记的刘景云书记的热情邀请,在诸城县农业三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2000年以后,耕种收割一条龙,台家大村也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人们腾出时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年轻人思想开放,眼睛不再盯着几亩土地,有的建养猪场、养鸡场,有的上蔬菜大棚,有的干加工业,有的干脆建厂,还有的搞起了运输业。现在种植、养殖、运输业已成为台家大村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特种养殖业、新式塑料大棚、旱田大面积种蔬菜也成为新兴产业。这样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粮食模式,形成了种植、养殖、蔬菜、加工一体化,既增加了农家收入,又拉动了地方经济。
主要农作物。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花生、大豆、谷子、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黄烟。绿豆、黍子等五谷杂粮也分别种在沟嘊河岔等地边地角上。出产的春花生,不仅个大,而且籽粒饱满,香甜可口,出油率高;春小米则谷粒金黄,营养价值极高。此外还盛产桃、杏、梨、葡萄、山楂、柿子、大枣、苹果、甜瓜、西瓜、胡萝卜、红萝卜等水果。
主要水产。五龙河水质甘冽,水产丰富。河里不仅出产优质的鲤鱼、鲢鱼、鳙鱼、鲶鱼、鰒鱼、鲫鱼、河蟹,龙虾等,而且盛产著名的——五爪甲鱼、黄褐锥鱼等特产,尤其是五龙河的鳆鱼名满天下,鱼肉特别鲜嫩,味道鲜美,可与松江府的鲈鱼相比美。
主要风味小吃。这里不仅有炉包、杠头火烧、单饼卷鸡蛋、馒头、锅贴、窝窝头、烧饼、锅饼、三角糖包、水饺、蒸包、月饼等食品,而且有头道韭菜炒肉,香椿煎蛋、蘑菇炖小鸡、刘墉烧烤、东坡驴肉、老汤锅、羊肉汤、冷狗肉、冬瓜顿野兔等名吃。
七、民风民俗
这里民风淳朴,崇文尚武,好善乐施,以农桑为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主要节日习俗:立春,这一天大地回春,万物复始,民谣云“春打六九头,吃穿都不愁”,民间有吃萝卜咬春的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吃元宵,舞狮子,观彩灯,猜谜语。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炒蝎豆”,避免蝎子蛰和毒虫害。人们在大门口、院子里或场院里用草木灰画圆圈,俗称“打粮囤”。囤内画十字,放置五谷杂粮,祈求丰收。三月三过神仙,进寺庙拜佛烧香。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前后三天。相传为纪念义士介子推。清明节一般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清明节前一天叫大寒食,大寒食前一天,叫一百五(从冬至起一百零五天)扫墓祭祖,打秋千,踏青,放风筝。
五月端午节,相传为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家家插艾草,吃粽子,佩香袋,戴五丝。六月六看谷秀,家家蒸白面馒头。七月七情人节,青年男女相会,定终身。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是“财神会”,经商者供奉财神,为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同时,大家见面都要互相恭喜发财。
八月十五中秋节,团圆节,不管身你在何处,这一天都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一家人要一起蒸月饼,烤烧鸡。入夜,在院子里摆下供桌,供上月饼、西瓜、苹果、香蕉等, 主人要面对月亮焚香,口里念念有词,“八月里,把月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的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然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合家登高远望,转风车。十月初一,俗称“秋祭”上坟祭祖;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家家吃水饺防冻。
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最隆重的节日,城乡都要忙年,购买新衣,置办年货,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至来年正月二十一,新年气象万千,表示辞旧迎新。腊月初八跑醋蒜、喝八宝粥;腊月十五纳科呈,保平安;腊月二十左右扫舍,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又名辞灶,用糖果等甜食供着灶王,焚香、烧纸、焚香,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灶王,早上天堂,少说是非,多带钱粮”。腊月二十二是杀猪宰羊的日子。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蒸饽饽,做豆腐等;腊月三十称除夕日,贴对联,夜里合家包水饺守岁,午正里过大年,祭拜天地,供祖先牌位,焚香叩首,俗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家家燃放鞭炮,吃年夜饭水饺,喝年夜酒。正月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欢欢喜喜拜相互大年,然后走亲访友。
婚姻嫁娶习俗。男女需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通过提亲、相亲、验亲、定亲,然后查日子、登记、投契、宴客、迎娶、贴喜联,搁过门墼,举行婚庆、入洞房、喝欢酒等仪式。
生育习俗。新妇怀孕称“有喜了”,生孩子叫“坐月子”。三日要吃喜鸡蛋、喜面条,邻里贺喜,请喜酒。男方到女方娘家报喜,女方要“送汤米”,无论男女都送小米、红糖、鸡蛋、面条、母鸡、猪蹄,一般生男孩八日,还要用八升箢子盛着牛蹄卷子19个,箢子上写着“百岁长命”四个字,女孩九日,则送勺子一把,寓意一辈子有饭吃。还要“姑家裤,姨家袄,妗子家的花鞋穿到老。姑提上,姨提上,小孩活到八十上!”然后要过满月、百日,一连过三个生日。 丧事习俗,主要有穿寿衣、报丧、入殓、披麻戴孝,送汤,堪舆风水,打坟,出殡等,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厚养薄葬,一切从简。
盖屋习俗,需要经过选址、查日子、方基,打墙,上梁、贴上梁帖,起屋、漫墙等工序。
其他日常生活习俗,一般包括礼仪、待客、称谓、寿诞等,都要遵循长幼有序,热情待客,言谈文明,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就连吃饭、穿衣、座次都很有讲究。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很多禁忌,这些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八、乡村振兴
2017年党中央作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诸城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为了造福百姓,让乡村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加洁净舒适,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旅游业,建设环保低碳,生态宜住,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对所有基本农田进行了改造,在免费进行深耕的基础上,又大搞水利建设,利用五龙河水资源,针对主要农田,铺设管道,及时灌溉,正正做到了旱涝保丰收。粮食年年获得大丰收,小麦亩产都在一千二百斤左右,玉米单产一千八百斤左右;而且黄烟、花生等经济作物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其中,花生单产过千斤,创造了历史新高。
2018年夏天,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年,诸城市委市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打响了全面根治古河流的战役。
百尺河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党中央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号召,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总结治理百尺河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古老的五龙河进行全面治理。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五龙河上游八公里河段治理方案》。现在上游沿河两岸二十二个村庄全面铺工,修桥补路,一条条水泥大道,金光闪闪,不仅村村通,而且户户通。多部大型挖掘机已经开进了五龙河,加固堤坝,修整堤岸,平整河床,填沟造田,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美化绿化,休闲区、娱乐区、采摘区、养殖区、垂钓区、旅游区、民俗区整齐划一,现在已经初步形成规模,随着五龙河的治理和不断开发,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五龙河流域必将浴火重生,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必将展现出青春活力,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异彩。三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率领下,村中出现了许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养殖大户,运输专业户。
前村在社区书记台炬伟的率领下,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特别是村里经济合作社一年一分红,不仅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而且对村里七十以上的老人都送生日蛋糕和生活用品。
中村在村支书台连刚的率领下,成立了台家大村车队,现有各类大型运输车二十多辆,从事专业运输的十几家,运输人家不仅富裕了自己,而且拉动了地方经济,助力了乡村振兴,运输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后村在书记李德忠的率领下,积极团结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仅经济合作社办的红红火火,而且审时度势,通过招商引资,村里不仅引进了食品厂、养鸭场,而且成了养殖协会,专门划出养殖小区,养殖业成为村里主要产业,同时,响应党的号召,走文化强国之路,以文化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建设。2020年8月在李德忠书记的支持下,成立了台家大村文化学习中心,由老干部、民间书画家台实忠,乡土作家、退休教师台见新牵头组建了台家大村乡村文艺宣传队,组建了创作队、书画队、锣鼓队、歌咏队和三支舞蹈队,常年坚持文艺活动。2021年9月文化学习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庆祝中秋节暨农民丰收节文艺汇演”,并且,邀请了潍坊“萝卜三姐妹团队和“诸城东路大鼓团队”前来友情演出。2022年又组织了“正月初一拜大年活动”。2024年9月先后邀请了“百尺河文化中心”茂腔剧团,前来进行了茂腔演出和高跷表演。现在老百姓也和城里人一样每天晚上都在广场上唱歌、跳舞。这样村民在家门口就幸福地享受丰富的文艺生活。
2021年喜迎党的一百年诞辰,为了向党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台家大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审时度势,立足本地,放眼未来,继续深度开发五龙河湿地,努力打造观光、旅游、采摘、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现代化五龙河湿地文化公园;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养殖业、优质蔬菜业,力争建成国内种植、养殖、加工、出口生产基地;进一步挖掘自然村民俗文化,利用民俗民居发展乡村旅游事业,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莘莘学子,回馈家乡。民营企业家台金忠为了村里修路一次捐款五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在外大学生也积极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捐款物。其中,央视歌手、潍坊萝卜三姐妹之一台运花,率领团队回家乡义演,为村民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大学生民用企业家台召波、台瑞勤年年都为村里捐款,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深受广大百姓欢迎。
如今在完成五龙河河段治理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治理污染,清理河床,修筑堤岸,修建沿河主要道路,完成村街道硬化,厕所的改造,以及村内下水道设施改造;积极筹建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新建“乡村历史文化馆”“乡村红色记忆党史馆”“乡村民俗博物馆”“乡村文化馆”。培养新型的乡村文化人才,努力打造台家大村“台氏族聚故里,东路大鼓之乡”这一靓丽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好五龙河水资源,采用截流分置的方式,对沿河两岸进行湿地开发。努力营造绿色田园,适宜百姓住居,同时,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为。现在,台家大村环境优美,尊老爱幼蔚然成风,人民生活幸福,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八十多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最年长的于洪升老人已一百零二岁啦!台家大村已经成为长寿之乡!
我们坚信,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诸城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村党支部和全村村民的努力,不久的将来,古老的台家大村必将江北变江南,兴旺发达,成为诸城东北乡一颗最为耀眼的新星!
2021年6月18日定稿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2024年12月21日修改
说明
一、资料来源:
1、《台氏族谱》
2、《诸城市志》
3、《高密市志》
4、《诸城文史资料集粹》第一辑
5、《诸城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6、《百尺河镇志》、《大仁河乡志》85版
二、社会调查。
笔者自1980年开始采访村中长老,主要有台喜安、台连文、战大新、刘术旗、刘术从、台砚启、台方正、台方玺、台实功、李英、台实忠等。
作者台见新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