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半生辗转,从关中平原的书声琅琅到南海之滨的政务繁忙,再到扶风老家的烟火寻常,王金龙的人生轨迹,恰似一卷浸满温情与责任的长轴。
作者强军先生的文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最动人的人生图景:讲台前传递文化薪火的坚守,公文包里藏着的乡音乡愁,退休后守着母亲的平淡日常。那院角择菜的温柔、村口晒暖的陪伴、老槐树下的絮语,无不将“责任”与“孝心”化作具象的生活片段,让“归乡”不再是抽象的情怀,而是一碗热粥、一盆洗脚水、一次耐心的应答。
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篇散文如秋日暖阳般熨帖人心,它提醒我们:人生最珍贵的风景,或许不在远方的功成名就,而在转身时,能握住亲人的手,守住岁月的暖。特此编发,愿这份朴素的温情与坚守,能触动每一位读者心底的柔软。(330字)
【散文】
归乡:半生风雨路
寸草报春晖
——记我的好友同学王金龙先生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秋阳的金辉漫过扶风老家的青砖院墙,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王金龙蹲在院角的石台前,指尖轻柔地拂过翠绿的菠菜叶,仔细择去根部的泥土与黄叶。那动作,温柔得仿佛不是在处理寻常蔬菜,而是在翻阅一本珍贵的典籍,一如三十年前他在陕西师范大学的讲台上,轻轻翻动《古代汉语》课本的模样。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1年的扶风高中校园里,少年王金龙便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次年转入豆会高中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煤油灯的微光下,常常能看到他伏案苦读的身影。1983年,他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踏入了梦想中的象牙塔。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从《诗经》的风雅到唐宋诗词的璀璨,从诸子百家的智慧到明清小说的波澜,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1987年毕业时,面对多种选择,他毅然决定留校工作,成为一名杂志编辑,与文字为伴,开启了人生的第一程。
此后的十年,讲台成了王金龙的“安心处”。他从杂志编辑转型为教师,粉笔灰落满了十载春秋。每一堂《古代汉语》课,他都精心准备,将那些晦涩的平仄韵律、枯燥的语法规则,与陕西厚重的人文典故巧妙结合。讲到《史记》中记载的关中故事,他会兴致勃勃地穿插家乡的民间传说;解读唐诗里的长安盛景,他会联系西安的历史遗迹,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台下学生们专注的眼神、求知的渴望,成了他那时最珍视的光。他常说:“教书育人,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承文化,能让学生们爱上汉语、了解家乡,我就满足了。”
1997年,一纸调令打破了校园的宁静,王金龙被调往深圳,开启了全新的人生篇章。从宁静的校园到繁华的都市,从三尺讲台到政务大楼,角色的转变让他一时有些不适应。西装革履的日子里,公文包里的文件取代了曾经的课本,会议纪要、政策解读成了日常工作的重心。但无论工作多繁忙,他总有一个习惯——在公文包里揣一本秦腔唱词。加班到深夜,疲惫不堪时,他便会拿出唱词,轻声念上几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回荡,仿佛瞬间穿越了千山万水,回到了扶风老家的小院,乡愁也在这字里行间渐渐消散。
在深圳的二十多年里,王金龙先后从事报纸编辑、政府部门党政秘书、宣传、党建、文化体育等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始终秉持着在校园里养成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做报纸编辑时,他严把稿件质量关,力求每一篇报道都真实、客观;担任党政秘书期间,他细致入微,准确传达政策精神,高效完成各项任务;负责宣传、党建和文化体育工作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他常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就像当年站在讲台上,要对学生负责一样。”
2024年12月,退休通知下来的那一刻,王金龙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了生活二十多年的深圳,踏上了返回扶风老家的旅程。当他推开老家那扇熟悉的木门,看到母亲坐在藤椅上打盹,阳光洒在她银白的发丝上,跳跃出温暖的光芒时,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从前走再远的路,经历再多的风雨,都是为了此刻的归来。
如今的日子,慢得像老井里的水,平静而悠长。每天清晨,王金龙会早早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餐。小米粥熬得软糯香甜,馒头蒸得热气腾腾,再配上一碟母亲爱吃的咸菜,简单却充满温情。饭后,他会烧一盆热水,小心翼翼地为母亲洗脚。母亲的双脚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粗糙的皮肤下是曾经为家庭奔波的辛劳。王金龙轻轻揉搓着母亲的双脚,动作轻柔,仿佛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洗完脚后,他会陪母亲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晒太阳。老槐树已有上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着村庄的变迁。母亲坐在藤椅上,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年轻时的往事,那些尘封的记忆,在阳光下渐渐清晰。有时母亲记性不好,会反复问“今天吃啥”,王金龙却从不厌烦,总是笑着耐心回答,一如当年在课堂上回应学生的提问。
闲暇时,王金龙会在院子里打理母亲种的牵牛花。那牵牛花爬满了院墙,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娇艳欲滴。有人问他,从繁华的大城市回到偏僻的小乡村,会不会觉得落差很大?他指着院墙上的牵牛花,笑着说:“你看这花,长在深圳的花盆里,精心呵护,确实好看,但总少了点自在。可栽在老家的土墙上,任凭风吹雨打,却开得格外鲜艳,这才是它最本真的模样。我这一辈子,教过书、办过事,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风景,最后能守着老娘吃碗热饭,陪她安度晚年,比啥都强。”
风掠过院子,吹得牵牛花轻轻摇晃,也吹软了王金龙眼角的细纹。夕阳西下,余晖将他和母亲的身影拉得很长。半生奔波,他从扶风出发,在长安城里追寻梦想,在南海之滨挥洒汗水,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原来,半生风雨路的终点,不是功名利禄,不是繁华喧嚣,而是这最朴素的团圆,是用寸草之心,报答母亲的春晖。这归乡之路,不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心灵的归宿,是对“责任”二字最深情的诠释——对学生的责任,对工作的责任,最终都化作了对母亲的陪伴与守护。(2028字)
共2642字 2025年8月2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