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的一生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生若夏花》一诗中的句子。
在泰戈尔看来,生命的绽放和逝去都是美丽的,犹如夏花绚烂和秋叶静美,既然这样,生则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去则从容镇定,等闲视之。
这两句诗,是那样的富有禅意和诗意。非经历人生风雨,而又善于思考的智者,不能道也。
孔夫子曾经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生若夏花》一诗出自1916年出版的英文诗集《飞鸟集》,此时泰戈尔55岁了。他的家乡印度,又是"禅"的故乡。他是诗人,又是哲学家,他用智者之眼透视人生,又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从而具有美学和哲学的双重意义。
而最能体现夏花绚烂和秋叶静美莫过于荷。
荷是水生植物,喜欢高温和高湿天气,因此,高温高暑的夏日,比如农历六月,才是荷花展示自己旺盛生命力的盛大节日。
六月西湖锦绣卿,千层翠盖万红妆。
都将月露清凉气,并作侵晨一喷香。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描写西湖夏荷盛景《清晓湖上三首》中的一首诗。大家更为熟悉的应该是他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这是远处观看西湖六月盛景的诗句。而上面诗句则描写西湖近观。我之所以选这首诗,是因为它能更充分地体现夏日荷花之绚烂。
你看湖上荷花那宽大圆圆的绿叶,就像撑开的伞盖,层层叠叠,遮住了水面,一朵朵荷花,水灵灵地,映着才升的朝日,就象浓妆淡抹的佳人,立于其中,迎着你笑。你说说,这是一个什么场景?
苏东坡咏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荷花就是天生丽质的西子,化身千万,或者浓妆,或者淡抹,或有浓有淡,亭亭玉立,娇面可人。
杨万里的这首诗,还透露了荷花夏日绚烂开放的秘密:荷花花期三至五天,开放于每日凌晨三奌到上午九、十奌。
第一日,尖尖的荷包,轻启朱唇,小口半张,从中透出一股香气来,迎着朝阳,于九奌闭合。
第二日,同样于凌唇三奌,荷花花瓣完全打开,带着水露,荣光焕发,香气四散,然后于十奌闭合。
第三日,荷花再一次打开,花瓣开始下垂,中间那莲台便完全显露出来。这次,花瓣不再闭合,逐个零落,回归水中。
最后莲台逐渐发育,成为膨大的莲蓬。出门采莲去,莲子清如水,这时的莲子还是浅绿色,带着水色。待到莲蓬干枯时,莲子才完全成熟了,变成黑灰色。
莲花盛开,一直延续到农历七月立秋到处暑的孟秋季节,此后伏暑才真正结束。中元到白露之间,翠盖依旧,但莲花开的就稀疏了。
白露之后,秋雨一场凉似一场,荷花开始谢幕,但仍有零星的花朵冒出水面,而荷叶仍旧顽强经历风霜雨露,坚持在水面上。
气温降至十五度以下,荷叶开始枯黄,伴随着枯萎的莲蓬,是为残荷。
“碧荷秋老香犹在,好月夜深明更多。“(宋朝戴复古《南康六老堂》)只有历经沧桑,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荷花落后的荷叶,别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恰似夜深皎月,纯净醇厚,带着岁月的芬芳。
最后,荷叶干枯,但和枯干的莲蓬一起,是为枯荷。它并不像一般树叶,随风飘零。瘦硬的身躯,顽强立在水面上,经历一番风雨洗礼,最后和水融为一体。直到冬天,仍可以看见残留的茎叶在冰湖水上。而这时,水下的莲藕和莲子,却在潜心准备新的开始。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人生的感悟,生命的坚持。只有人生体验丰富的人,才知敏感地知道生命的不易和可贵。
残缺才是真正的美。残荷和枯荷,是许多画家的灵感源泉和创作体裁。残荷和枯荷画,比夏日的荷画更能使人感动和震动。因为它蕴含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更深的体验,而超越了一般的喜怒哀乐。
这就是荷,夏开绚烂,袅娜娉婷。秋去静美,超越凡尘。
荷为佛国之花,并成为无数诗人吟诵赞美的对象,不为无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