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无为而治
文/赵永武
可以很肯定地说,在我们中国文化语境中,无为而治,一直是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熟知的哲学理念和政治理念,更是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心向往之的理想政治图景。比如,在面对如《周易》中所记载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天下治理成功案例时,道家看到的“无为而治”是,古之圣人之所以衣裳下垂、清静无为就能治理好天下,原因就在于他们凡事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过多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我发展,从而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图景。说到底,其核心就是顺其自然,或者说,以无为治国。儒家呢,看到的“无为而治”是,古之圣王之所以能衣裳下垂、优雅从容就能治理好天下,就在于他们能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和功业影响教化民众,使民众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从而抵达“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图景。说穿了,其核心就是“以德治国”。而法家呢,这一学派看到的“无为而治”则是,黄帝尧舜们之所以衣裳下垂着,悠闲自得地就能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法律和刑罚,可以实现以刑去刑、君逸臣劳的理想局面。究其实,法家推崇的就是“以法治国”。
很明显,道家、儒家和法家,各自有各自不同内核的“无为而治”。但它们之间,终究还是有源和流关系的,学界一般认为,作为一种治国理念的“无为而治”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虽然,各个版本的《道德经》中,都找不到“无为而治”这个固定搭配的短语(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三章中,有“为无为,则无不治”句;而帛书乙本第四十七章中,有“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句。这两句只能算是与“无为而治”意思相近的话语),但所有《道德经》版本无不是把“无为而治”当作核心哲学理念和政治理念来进行阐释和论说的,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那么,老子所谓的这个“无为而治”,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无为的姿态来治理国家。显然,按语义逻辑来讲,只要理解了这个所谓的“无为”,就能把握“无为而治”的含义了。

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中,这个“无为”先后出现了12次之多。我们结合“无为”出现在各个章节中的具体语境分析,很容易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无为”在老子这儿,显然是他老人家极力推崇的一种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无所不能的方法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三十七章),大道在宰理天下万物时,就秉持的是无为的姿态;也正是因为其“无为”,所以才会达至于“无所不为”的境界:什么事都在做,什么事都做成了。人要效法大道,效法大道的什么?就是要效法大道的“无为”。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无为而无不为”(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四十八章)的境界。自然,这个所谓的“无为”,明显是老子说给统治阶级听的。那么,这个“无为”,能不能用于普通民众的个人修身养性和立身处世?当然可以。
我们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个“无为”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可以这么说,历来关于这个“无为”的解读,都是众声喧哗的:有说是“全无事事”,也就是什么都不做。这是南宋朱熹的解读。有说是“反对文明化作为的”,其言下之意就是老子用“无为”来推历史的倒车。这是当代学者王东岳的解读。有说是“反对有心作为的”,有说是“反对人为”的,有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这些解读更多的是当代一些道家学说爱好者说的,在人群中流行较广。还有直接引用《道德经》里的原话,说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等等。大家莫衷一是,也长期的争论不休。平心而论,这些注解应该都是经过了一番深长的思索和探究得出来的结论,但若逐一细加分析推敲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注解或多或少都缺乏令人信服的力量。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已经给“无为”做了目前看起来最为贴切最为妥当的注解。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六十四章,老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是说圣人的德行的。但我们都知道,圣人这个概念在老子这儿,就指的是与道合一治理天下的人,他的德行所体现的,也正是大道的属性。因之,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它所描述的就是大道的属性之一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属性呢?大道或圣人在治理天下时,他们是怎么样做的?帮助万物——注意,我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这里的万物,包括人在内。在先秦的经典文献中,凡说到万物的,一般都包括人在内的——按照他们本来的样子,固有的规律去生成、发展和变化,而不敢有所作为。注意,这里的“有所作为”,它跟我们通常意义上“有所作为”意思正好相反,通常意义上的“有所作为”是褒义的,跟“碌碌无为”互为反义词;而我们这里的“有所作为”,是老子《道德经》语境下的“有所作为”,其含义是什么?是指那种凭着个人欲望、意志、禀性、喜好、习气等等出发,不顾事物自然规律的妄为和强为,或者直接称之为造作和折腾。
好了,现在我们看,“无为”的含义厘清了,那么“无为而治”呢,其含义也就呼之欲出了:所谓无为而治,就是帮助万物(包括人)按照它们本来的样子、固有的规律去生成,去发展,去变化,而不敢凭着个人主观的欲望、意志等等去妄为,去强为,去造作,去折腾。如此,就可以达到“万物将自化(万物自己孕育、生长、变化)”,乃至于“天下将自正(天下就会安定)”的境界,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愿景。
最后,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无为而治”,我们不妨再讲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真实故事:西汉初期,经过多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渴望休养生息。相国萧何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政策法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相国。他上任后,并没有对萧何制定的政策进行大规模的更改,而是“萧规曹随”,一切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行事。曹参日夜饮酒作乐,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不过多干预。汉惠帝对此感到不满,曹参解释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意思是高祖皇帝和萧何已经制定好了明确的法令,陛下您无为而治,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法令而不违背,不就可以了吗?汉惠帝这才明白了曹参的心思和用意,不再追究。可以说,正是因为汉惠帝、曹参等统治阶层的“无为而治”,西汉社会才能继续保持稳定,经济才能持续恢复,史上影响力巨大的“文景之治”才能得以开创。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