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塘记》来自《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首,原文驳斥了一种流传的说法,并详细讲述了白莲堂的真实来历和与之相关的家族历史。特别是张家、上官家、黄家相互之间的关联。
一、驳斥旧说,指明“鹳薮”真实位置
民间常说的“白莲堂是唐末黄氏家族旧居‘鹳薮’”,其实不对。真正的“鹳薮”旧址位于本山右侧的坑谷内,如今虽已荒废坍塌,但痕迹还在。
二、黄氏与上官氏先祖迁居福建的经历
黄氏祖先名叫黄峭,字巨未,号山公。为躲避黄巢之乱,他随我族四世祖洎公、五世祖兰公父子一起来到福建。
洎公在唐代乾符末年担任镇将,驻守樵阳。后来黄巢军从广信开道攻来,他们只好逃往邵武,最终不幸殉难。最初葬在“城王墓墩”,后改葬于下城和暖水窠,墓碑刻有“上官四府君墓”。
黄峭则带着妻子上官氏、吴氏、郑氏躲到禾坪坎头的中城堡,暂居在鹳薮树下。后来子孙繁衍,迁居各地,族谱都写明出自“鹳薮黄氏”,而不是白莲堂。
三、白莲堂的真实由来
从张仁叔到上官质公,我考证古迹时,发现谢枋得写的《邵武府志•记文类篇》中记载:唐代有位贤人叫张仁叔,字子惠,是开山侯王的后代,家住苍峰(即印山)下。他把父母葬在邵武禾坪里的鹳薮,离自家只有百步远。他还捐出四十亩田(年收三百石谷子)、菜园和竹林,供养莲社,建“报本堂”,居所叫“宁庵”,用于春秋祭祀,并常聚集子弟讲学。
我族十五世祖质公后来买下这块地,改为祭祀祠堂。供奉一世祖仪公(唐代封楚国公、西台侍郎,像绘于凌烟阁)以及历代祖先牌位,同时也作子孙读书的地方。当时池中突然长出二十二朵白莲,香气特殊,因此取名“白莲堂”。
四、家族科举鼎盛与后来的产权纠纷
此后家族文运兴旺,凝、垲、均、恢、怡、愔等先祖中,共出了进士22人,显宦36人,唐宋两代进士总计72人。
明初时,有僧人在此建“觉蕙寺”,此地被编入甲户,却常被豪强占为庄舍。上官家子孙曾与牛头磜军籍官家、分水民籍上官福等人长期争讼,纠纷不断。后来此地被转典多次:先典给坎头赵家 → 又转给本乡黄永富 → 顺治六年(1649年)以72.5两卖给在城萧汝阳 → 又转给罗明惠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萧汝阳之子萧尚卿再卖给童振兰。此时田宅已荒废无人居住,对方召我族赎回。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七月,我家花42两银赎回,并收回所有老契。
五、官府支持与户籍调整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编审户籍时,安县主定枚批复:“上官凝、上官均等前辈名留青史,是我等敬仰的文臣典范。改丁改粮只是小事,予以更正并不难。”于是将原属僧永兴册内的甲丁、粮田等调整归入我族户下。后续在三十五年(1696年)编审时又进一步调整完毕,最终过户至我族。
六、告诫子孙
希望我族后代不忘本源,尽力修缮祭祀殿堂,继承先人遗志,延续家族传统。
"宁庵"最初为唐代张仁叔所建,是邵武迄今为止发现的创立最早的民间私塾书院。根据宋代谢枋得所著《叠山集》中的《宁庵记》记载:"张仁叔葬本生母于邵武县和平里之鹤巢原。墓去故庐百步,有田四十亩,岁收禾三百秤,有蔬圃竹林,悉施以养莲社报德堂佛者,命周觉先主之,择其徒三人守冢,扁其庐曰'宁庵'。"
张仁叔在《宁庵记》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终吾生,无以报吾亲。言之则痛切,思之则闷绝。" 他创建宁庵不仅是为了纪念父母,也是为了表达自己无法报答亲恩的无尽悲痛。宁庵的建立反映了唐代民间对孝道的重视和对教育的关注。
"宁庵"的地理位置与变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宁庵"位于邵武县和平里的鹤巢原,距离张仁叔的故居仅百步之遥。鹤巢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
宁庵的具体位置在今天的邵武市和平镇砍头村(原官坊墟)小学的右侧,白虎形山头下的农田间 。
宁庵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名称变更和功能转变。宋代时,宁庵被宋人上官有质买下并更名为"白莲塘"。之所以改名为"白莲塘",是因为"忽一日,门前池潭忽生瑞莲22朵,色洁白,奇香逼人。"之后,上官有质的长子上官凝一门又正好出了22名进士,故更名"白莲塘" 。这一更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祥瑞的重视和对文化教育的崇尚。
《白莲塘记》(录自《闽樵和平上官氏宗谱》卷首)原文:
俗云“白莲堂系唐末为黄氏之旧鹳薮”者,非也!鹳薮地基,现存本山右畔坑内,崩颓荒芜,其形迹尚存。黄氏祖名峭,字巨未,号山公,因避巢乱,随予四世祖洎公、五世祖兰公父子入闽。洎祖为唐乾符末镇将,镇守樵阳。因巢从广信刊山开道,避趋邵武,父子死于王事,初葬在城王墓墩,封葬下城及暖水窠,立有碑曰“上官四府君墓”。峭带妻上官氏、吴氏、郑氏匿于禾坪坎头中城堡, 鹳薮树下居焉。及后子孙繁衍,散居各处,俱以宗谱所载鹳薮黄氏所出,非曰白莲堂地也。予考古迹,有谢枋得撰《邵武府志•记文类篇》:“唐有先贤张仁叔名子惠者,系开山侯王之后,家住苍峰下,即印山下,葬父母于邵武禾坪里之鹳薮,其墓去庐仅百步,有田四十亩,岁收谷三百石,并蔬圃、竹林,施以养莲社为‘报本堂’,匾其庐曰‘宁庵’,以奉春秋享祀,常聚数十子弟辈,讲学终日,嘈嘈教读。”予祖十五世有质公因买为祀宇,奉神主唐封楚国公、西台侍郎、图形凌烟阁、一世祖仪公,并附设历代昭穆宗亲神主香火,与子孙作读书处。池内忽生瑞莲二十二朵,色皆白而异香逼人,遂因其名曰“白莲堂”。其后子孙凝、垲、均、恢、怡、愔各祖,登甲第者二十二人及荫显宦三十六人,唐宋迭登进士七十二人。明初才有僧建禅居“觉蕙寺”,编充甲户,每每为邻近豪强占为庄舍,而官姓子孙或与牛头磜军籍官家及分水民籍上官福等连年争竞,讼无底止。后又典与本郡坎头赵家,转典本乡黄永富,查系顺治六年(1649年)作价七十二两五钱卖与在城萧汝阳,又转典在城罗明惠。及汝阳子萧尚卿,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月再卖与童振兰,田荒屋倒,无人居住,召予取赎。及二十七年七月间,用价四十二两,交收明白,缴出从前一应老契字迹。三十一年编审届期,呈蒙安县主定枚批查:“上官凝、上官均等前辈先生当年名节久著史册,吾辈素所企慕仰望者,真为文臣模范。至于改丁改粮,事属小可,何难一笔斧正”等语,遂将四十三都一图十甲僧永兴册内改出甲丁,僧照宁有粮丁一丁,民苗四亩七分,官田一亩四分,改八十六都二图八甲朋役。三十五年编审又改四十三都一图八甲,甲首僧贵、僧智慧二丁,无粮无女口,又加一丁,系三十年册里僧宗耀册托官梦弼将绝丁内甲首丁德加入第十户僧贵户内作三丁,以至八甲里僧永兴作三丁推过户讫。凡我子孙,须念水源木本,竭力修造祀宇,毋忘老者继志述事一片衷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