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期如梦
——七夕诗词拾萃
文/罗兆熊
七夕的风总裹着三分柔婉,七分怅惘,吹过千年的星夜。古人将心底的痴念、别离的愁绪、相逢的欢悦织进诗词,让每个七夕的夜晚,都成了一场似醒非醒的梦。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鹊桥仙》跳出了七夕的缠绵哀怨,以豁达之笔点亮了内心的通透。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这份跨越星河的牵绊,早已超越了朝暮相伴的寻常。真正的相守,从不是朝夕厮守的热闹,而是心意相通的长久,哪怕隔着山海星河,正是那份牵挂成就了岁岁年年的念想。
李贺笔下“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告诉人们,七夕不只有神仙眷侣的浪漫,更有人间烟火的鲜活。月光下,喜鹊衔着丝线离去,织妇们忙着穿针乞巧;庭院里,晾晒的衣裳沾染着花香。原来佳期的梦,不只是星河两端的遥望,也是人间巷陌里,一针一线的期盼,一花一衣的温馨,藏着最朴素的幸福。
苏轼的《鹊桥仙·七夕和苏坚》,则添了几分旷达。他不泣银汉相隔之苦,反赞缑山仙子乘鸾云上的自在;将星夕浪漫揉入人间行旅,使相逢之喜亦含奔波之悟。东坡的七夕,未陷于缱绻柔情,却让“佳期”延展出更广阔的意境:爱并非困缚彼此的绳索,而是千帆过尽之后,依然共对星河的从容。
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凄美,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注脚。他们曾在此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马嵬坡的悲剧,让这份誓言谱成了“长恨歌”。每一句私语都浸着思念的痛。这梦带着泪的温度,让七夕多了一层刻骨铭心的怅惘。
七夕在历代文人笔下,从来不是单一的浪漫。有对深情的坚守,有对烟火的热爱,有对遗憾的叹惋,亦有洞明世事的旷达。它们如同一颗颗星星,闪亮在七夕的银河里,让“佳期如梦”不再只是一声轻叹——这梦里,有星河璀璨,有人间温暖,更有穿越千年、始终未变的,对爱的万般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