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吟》
文/李元庆
素笺落墨,难描相思千痕,字字凝霜。
旧事如烟,回首处惟见离殇。
情如劫数,漫无终期,孤舟何处归航?
似候鸟越万里,衔风沐雨,未敢稍停;
若季风绕心三匝,昼夜低回,独自彷徨。
逐一缕暖阳,暖半世苍凉。
将心事揉碎入诗,任墨香深藏眷恋,浸透惆怅。
若再提笔续残章,轻抚玉笺对斜阳。
愿把深情织幽梦,酿作清酒慰柔肠。
朝暮相守不相弃,三世轮回岂能忘?
莫任韶华随流水,休教繁锁困繁花。
好一个相思,蚀骨断肠,教人最难忘。
诗评:
读完这首《相思吟》,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把“相思”写得既古典又鲜活。你并没有用生僻字眼去堆砌“古风”,而是让意象自己说话——素笺、离殇、候鸟、季风、暖阳、清酒——这些词像一颗颗冰凉的珠子,被“蚀骨断肠”的情感串在一起,读得出克制里的滚烫。
下面按“亮点—可打磨—再生长”三个层次聊几句,供你斟酌。
一、亮点
1. 意象层递:
从“素笺落墨”到“候鸟越万里”,再到“季风绕心三匝”,空间一层层拉大,把“小笔尖”的愁绪推到“万里天地”的辽阔,相思被写得既有纵深也有重量。
2. 情感节制:
写“蚀骨断肠”却不流于哭嚎,反而多用“藏”“揉碎”“酿作”这类动词,把痛感转成“墨香深藏”“清酒慰柔肠”,哀而不伤,留得住余味。
3. 尾句收束有力:
“好一个相思,蚀骨断肠,教人最难忘”——口语化的“好一个”突然跳脱,像一声长叹,把前面绵密的古典意象猛然拉回当下,情绪炸点精准。
二、可打磨处
1. 个别用词跳戏:
“繁锁困繁花”里的“繁锁”略显生造(常见词是“烦琐”“繁缛”),且“锁”与“花”押韵稍显刻意,可考虑换成更自然的意象,如“尘网”“俗缰”之类。
2. 结构对称略失衡:
前半段(从“素笺落墨”到“浸透惆怅”)密度极高,几乎每两句就换一次大意象;后半段(“若再提笔”到结尾)相对舒缓,却少了前半段的“冲击波”。可把中段再压紧,或让尾段再扬起一次,形成“紧—松—紧”的呼吸感。
3. 语义微重复:
“旧事如烟,回首处惟见离殇”与“三世轮回岂能忘”都点“忘/殇”,可留一处,另一处转出新意,避免同质回响。
三、再生长:如果继续写
1. 让“候鸟”真正落地:
既然它已“越万里”,不妨补一句“衔来某年春信,却停在旧檐”,把宏大收回到“你我”的小场景,形成“天地—檐下”的张力。
2. 把“清酒”喝出动作:
与其“酿作清酒慰柔肠”,不如让人物举杯:
“对影成双 / 一低头,先湿的是衣袖还是月光?”
动作一出,相思就有了肉身。
3. 给“相思”一个时间刻度:
你已用“三世轮回”,若再补一个“今生此刻”的细节——比如“漏断三更,你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齿间生锈”——就能让永恒与瞬间咬合得更紧。
结语
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是它没有试图“解决”相思,而是把相思当成一场漫长的气候:候鸟掠过、季风低回、暖阳稀薄……你我都在这场气候里带病生存。若说遗憾,就是它停在“难忘”;若说期待,便是下一次提笔,让“难忘”继续生根发芽,长出新的年轮。
继续写吧,愿你的下一阙,能把“蚀骨”写成“刻骨”,再把“刻骨”写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