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上天梯》全文
题注: 此篇乃先生叹道之难,而作此以勉学者。也是张三丰寻道经历的自我简叙。
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 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 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 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 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 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 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 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 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 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 悠悠催我心,流年驹过隙。 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 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 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 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 先天无斤两,火候无交策。 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 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 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 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 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上天梯》如是记载:“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张三丰自叙出生元代,不修边幅寻道远游。《张氏族谱》记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张三丰《上天梯》自叙与家谱记载宋末元初出生完全吻合。
《上天梯》如是记载:“……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张三丰弃官寻道之事。对照史记:沈德符1713年首版的《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篇载:"张三丰在国初灵迹,纪传所载甚著,而于隆平侯事尤奇,则时所罕传,今志之。张三丰名猷,初为闽狱吏,洪武中以罪戍四川平越卫”。 《麈尾杂谈》如是记载:"出山后混迹俗世,回到福建担任刑部小吏.......。” 对照史记和张三丰《上天梯》自叙,足以说明张三丰闽人,曾任官吏。
《上天梯》如是记载:“……辞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 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张三丰说的是亡亲墓前告别后,离开家乡和自己修建、修行的道观。天刚露白与妻别。1281年初次离家寻道,难舍年幼的儿子。(1264年张三丰出生;1278年儿子“张五十”出生;1281年开始离家云游寻道,初入宝鸡,后经常出入陕西宝鸡等地区(《上天梯》自叙如是记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时间阶段与幼儿年岁完全吻合);1314-1320年间,终南山遇陈抟高徒火龙真人,并拜师;1331年母亲何氏仙逝。机缘时至得到吕先生引度。尽母孝后,弃妻儿,修建翠云庵;1358年修建好“翠云俺”之后,居所不定;1364年张三丰100岁敕封忠孝神仙;1368年翠云庵隐修结束,离开翠云庵入武当山)。正好对应《张氏族谱》记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公后去红尘,于翠云庵修炼数载,忽然白日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勅封三封忠孝神仙。妣黄氏,生于宋咸淳丙寅二年,殁失考,葬井里窠,生子一:五十”。;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之十五《外志·寺观》载:“有庵曰翠云庵, 唐天祐间建。俗传云,张子冲创建, 题其梁曰:‘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郎墨绳工。’其后修庵以所题梁刨削,其迹犹存。新志云:‘......冲复往,偶桥中相遇,乃曰:‘汝母今日死矣。’无棺。遂于掌中画一屋,令冲视似何所,冲答:‘似北胜寺’。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殓母。’冲过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冲弃妻儿,寄迹北胜寺,创建翠云庵,居址无定处。国初法严,县以为妖,械车解南京兵部。开车不见子冲,惟满城皆破笠蔽衣竹节冠道人。凡以钱施,只取一文,云:‘但得一钱足矣,何忧身外身。’或隐或见,后不知所终。”清咸丰《邵武县志》卷十四《仙释》载:“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人。......母卒,殡于北胜寺,遂弃妻子,葺翠云庵居焉。踪迹无常,远近竞传其异.......” ;成书于1737年的《福建通志》载:“张子冲号三丰,邵武坎下人,卖柴为业,常遇吕岩於建阳龙游桥上,归遂弃妻兒,寄北胜寺,又创建翠雲庵,居止无定处。明初,禁左道甚严,县以为妖,械续车中解京,忽开车不见,惟破笠敝衣而已。自后或隱或现不知所。1736年出书的清《元明事类钞》载:“本朝陈鼎《滇黔纪游》,平越城内有张邋遢修道故迹。邋遢名三丰,閩人。”1698年刻本的《古欢堂集》载:“张三丰,闽人”。清光绪《邵武府志》卷之二十八“冢墓”载:“仙婆墓 在旧市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康熙中,里人立石碣。”《张氏族谱》卷一《碑志》载:
和平旧市街董家坪仙母碑志
仙人张子冲,和平坑池人,生元末时。闻从樵城遇仙授予丹术,归翠云峰修道,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仙母去世日,,仙人自葬其母于此,塚无砖迹,三百年来无碑无碣,隐躍犹存。爰于今大清丙子岁立石于墓。仙踪遗事在人传述,难以悉记,略志所自,俾后人见而生敬仰云。 时在
大清康熙丙子年夏月吉旦同里旧市 敬立(注:明初永乐年间道成,来源出处不详,也许是以孙碧云、姚广孝结束寻找张三丰的时间推算的)
张三丰《上天梯》自叙对照以上史记:1264年张三丰出生;1278年儿子“张五十”出生;1281年张三丰已经常出入陕西宝鸡地区;1281年开始云游寻道,后经常出入陕西宝鸡等地区。;1314-1320年间,终南山遇陈抟高徒火龙真人,并拜师;1331年母亲何氏仙逝。机缘时至得到吕先生引度。尽母孝后,弃妻儿,修建翠云庵;1358年修建好“翠云俺”之后,居所不定;1364年张三丰100岁敕封忠孝神仙;1368年翠云庵隐修结束,离开翠云庵入武当山完全吻合。
《上天梯》如是记载:“…… 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其中“冲”字也正是张三丰本名 “张子冲”的自我称呼。意思是:“要证得长生不死的道果。我将飞升而起,乘坐仙鹤直上仙界”。
成书于1341-1370年间元末明初陶宗仪原编的《说郛》集仙传原文记载: “张子充字元实,邵武人也”。《说郛》100卷中另一段记载:“会仙馆,真仙张三丰所筑也。真仙去今百四十年,追寻遗迹于山水间无复存。” 陶宗仪原编《说郛》100卷本:这是陶宗仪于元末明初编纂的原始版本,也是迄今为止,能查到张三丰史记最早的史书。“”真仙去今百四十年,追寻遗迹于山水间无复存。”邵武张三丰家谱记载1264年出生,翠云庵隐修至大概1368年,百岁时忽然白日升天,脱凡于旧市街神仙桥,离开和平。对照史记张三丰隐世不知所踪的时间段,仙母墓志:“……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正好也是140多年上,完全吻合。
元末明初陶宗仪个人原编《说郛》时,陶宗仪只想将各种文献(尤其是那些已经散失或不完整的文献)的碎片、篇章或内容收集、汇聚、编辑起来,以达到保存和流传的目的,防止它们彻底湮没在历史中。只是记录历史真相,不受历史背景的影响,所以陶宗仪只是如实记载。
1737年《福建通志》记载:“崇安县御茶场,武当张真人至此饮。”成书于1751年的《武夷山志》记载:“明,张三丰,俗称张邋遢,尝游武夷,饮通仙井水曰:不徒茶美,亦此水之力也。”张三丰在武夷山的活动经历,也应证了张三丰出生地与和平镇存在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