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
——观览林徽因旧居有感
作者:邵 予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
你戴着,你是天真,
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终于来到了上中学时就崇拜的偶像——中国第一位著名建筑大师、诗人林徽因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棕皮营村的旧居,实地观览了她在这里工作生活、自己设计修建的住所和陈设。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随中国营造学社转移随迁至昆明,依托于西南联大开展古建筑研究。
在昆明市北郊棕皮营,梁思成夫妻俩自己设计建造的住所,虽然只住了不到一年,夫妇在此完成《中国建筑史》前期研究,开创云南古民居“一颗印”学术考察,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基础。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被云南省和昆明市列入文物保护。 在这里,我仿佛见到了林徽因。
从一道小门沿小道进到院中,每扇门窗每片砖瓦,每棵大树都在记载着这个宅院主人的故事。
林徽因梁思成的旧居三间正房坐西朝东,与附属的厨房相对而立,中间以一条幽静的甬道相隔,院内绿树成荫,三角梅点缀,自成一方静谧天地。学思与才情的碰撞,让这所陋室充满雅趣和生气。
她的工作虽不直接参与抗日战争,却通过守护民族建筑文化根基,传递“文化不灭则民族不亡”的信念。这种在绝境中对文明的执着坚守使她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用学术韧性支撑了民族精神的延续!
为什么说崇拜她?那是我上中学的时候,读到过林徽因的诗文《你是人间四月天》。
她的诗歌很多,我最喜欢的数这首“四月天”。那时,读着读着,一幅幅强烈的画面仿佛出现在眼前,浓浓的诗意,美美的画卷,令我陶醉,让我神往。
林徽因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开拓者,也是我一直崇拜的女神,更是值得敬仰的伟大女性代表!
这份崇拜源于她不可替代的价值与精神。她与先生梁思成共同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之一。俩人踏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勘察测绘了赵州桥,佛光寺等数百处古建筑,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誉之为“中国一代才女”将建筑美学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才情与担当并存。她打破了时代对女性的局限,以专业能力定义自我,以文化担当照亮时代,这样的女性足以成为跨越岁月的榜样。
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即便颠沛流离,身患肺疾仍坚持在昆明等地整理古建筑资料,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的核心撰写工作,这些著作首次以现代科学体系梳理中国古代建筑脉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在战火中维系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学科传承,为抗战后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用笔墨“抢救”濒临断裂的民族建筑文化,坚持徒步勘察云南的大理、建水、四川李庄、雅安等多地的古建筑,测绘拍摄记录数百处濒临损毁的古迹(如大理三塔,建水朱家花园),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院保留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数据。这份在绝境中坚守文明的韧性远超常人!
她的贡献虽不直接在抗日战场上,却以学术坚守守护了民族文化根基,是抗日战争时期文化战线的重要力量!
推开林徽因夫妇在昆明的旧居木门,潮湿的时光气息扑面而来,这方简朴的院落与矮屋,没有精致的陈设却藏着烽火岁月里最动人的文化坚守,让人驻足间心潮难平。旧居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苦”与“韧”的交织。斑驳的墙面或许曾映过空袭警报时匆匆躲避的身影。
吱吱作响的木桌前,仿佛看到林徽因曾忍着肺疾将野外勘察的古建筑数据一笔笔誉清,那些在这方小屋里整理出的图纸与文稿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古建筑研究未致断裂的“火种”这里不仅是住所,更是精神的栖息地,或许某个清晨黄昏林徽因梁思成并肩翻看着图纸。
眼中满是对文明存续的执着,他们未曾因颠沛流离而放弃责任,反而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文化的脉搏紧紧相连。
80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旧居的墙壁上似乎还印着她坚守的身影,却以纸笔为刃,脚步为锋在文化战场上守住了中国建筑的根。
如今再观旧居,才懂得这方寸旧居承载的不仅是一位学者的生平,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文明不灭精神不亡的底气,这份在战火中淬炼的坚守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有些力量远比炮火更恒久,远比时光更绵长!
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迁至云南昆明。在昆明期间曾依托西南联大开展古建筑调查与研究,但未将总部永久设于昆明。1946年抗战结束后,学社即迁回北平。
图文编辑/摄影: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