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公认书法超过王羲之的书法家
━王铎行草《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画幅:117公分X59.5公分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明末三家”之一。正如李志敏所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王铎名气比王羲之大。他曾任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去世之前说:“有仙迎我”。此事传到朝廷,皇帝赠太保,谥文安,敕封其孙凤为中书舍人。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王铎书法风格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铎1646作《草书自作诗三首》在匡时2014年春拍中以1322.5万元成交。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王铎与董其昌的“南董北王”之争,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董其昌是南方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字温婉秀丽,充满了文人气息。而王铎则是北方书法的代表,他的字豪放不羁,充满了力量感。两人虽然风格迥异,但彼此之间却有着深厚的友谊。据说,王铎曾经专门去拜访董其昌,两人一见如故,聊了整整三天三夜。董其昌对王铎的字赞不绝口,称他的字“如狂风骤雨,气势磅礴”。而王铎也对董其昌的字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的字“如春风化雨,温润如玉”。

王铎的书法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除了他的天赋和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有一套独特的“书法秘籍”。王铎的书法秘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心手相应”。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手的运动,更是心的表达。只有心手相应,才能写出真正的好字。他曾说:“书法如人生,心手相应,方能写出真性情。”王铎的书法秘籍还包括“笔随意动”。他认为,书法不应该拘泥于形式,而应该随心所欲,笔随意动。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字。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世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