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鄂州讯(石章海)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恰逢湖北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成立40周年。这让我不禁想起2011年8月11日那个难忘的日子--武汉新世界宴会大厅内,精美的水晶吊灯洒下熠熠光影,映衬着天花板上繁复的金色花纹。四周墙壁挂满镶金饰边的红色丝绒帷幕,主席台上大红色背景上写着“湖北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庆祝卫衍翔院长90大寿暨《六十而立新论》赠书仪式”,中间两个大大的“福”“寿”字,烘托出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将整个大厅渲染得如梦如幻。

卫衍翔先生九秩华诞,现场洋溢着松鹤舞的祥瑞之气,众人祝愿他百年岁月乐安康。“蟠桃已结三千岁,椿树常青三十三个春。鹤发童颜胜少年,寿享九旬心未老,六十而立响乾坤。”当日,他的家乡官媒《鄂州日报》用一个版面刊登了关于“卫衍翔先生的故乡”的内容。

卫衍翔先生对故乡鄂州怀有深厚情感,他多次重返故。家乡的四季如诗如画,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都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几十年未回,再次看到观音阁,他感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江边杂草丛生,鲜有人来游玩,唯有观音阁边的码头有些热闹。每日凌晨,黄州的菜贩会用小木船渡江来卖菜,萝卜上市时,黄州萝卜在鄂城格外畅销,味道也十分鲜美。老鄂城的街道虽窄小却很繁华,王氏的硝房和卫氏的药铺令他记忆犹新。当年两家生意红火,卫老小时候常去这两个地方玩,对那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的庾楼,也时常有他的身影,鄂州政府对其进行了装修保护,这让他倍感欣喜。

石章海聆听卫院长讲历史故事
来到江滩公园,看到市民们在此休闲娱乐、谈笑风生,卫老由衷地高兴。他表示,鄂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历史文化建设,建成的三国遗址风景带意义重大。鄂州原为武昌,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开国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孙权在此大兴土木、招贤纳才,将武昌城发展为东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段历史不能忘却,应让鄂州的子孙万代知晓并传承。与其他一些地方为吸引投资和游客而人为修建的历史人物景点不同,鄂州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的,全国皆知。江滩公园的三国风景带充满了浓郁的三国韵味,将那段历史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鄂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人们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历代都是王朝重镇,王敦、陶侃、庾亮、庾翼等重臣名将都曾镇守于此。鄂州还拥有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大量旅游资源,洋澜湖、西山等景点的自然风光,在三国时期丝毫不逊色于金陵(今南京),这是客观而生动的历史事实。如今鄂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江滩公园等休闲景点修建得很好,必将吸引更多人慕名而来。卫老诚恳地说,鄂州人在外只要有机会,就应积极为鄂州呼吁、宣传和推介,让鄂州走出去、引进来,实现更好的发展,鄂州建成名副其实的长江沿岸明珠之城大有希望。

江城武汉为卫衍翔院长庆祝90大寿,省内外嘉宾们纷纷祝他寿星高照、福寿安康。烛光摇曳,笑语盈盈,愿那温馨时刻带给卫衍翔先生无尽的欢乐与幸福,祝他寿辰快乐、福寿双全、日月昌明、松鹤长春。而在他的家乡,机关单位、城市乡村的老幼人们都手捧着《鄂州日报》,阅读着关于家乡人民尊敬爱戴的卫衍翔先生的新闻报道。通过武汉卫衍翔院长九十大寿的现场与鄂州日报的报道,卫衍翔先生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敬佩。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
在湖北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成立及卫衍翔院长提出《六十而立》40周年之际,卫衍翔先生虽已离开多年,但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熟悉的身影,常常在人们的脑海中萦绕。他是“六十而立”的首创者和实践者,“六十而立”的精神是激励全体退休人群生活的风向标和方向盘。在卫衍翔院长创立的湖北当代老龄科学研究院成立4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深切怀念他。

卫衍翔院长提出的《长寿世纪新人生观》与时俱进,开创了“六十而立”论的新学说,这是他几十年学习和知识积累的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当时社会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状,创新地提出了“六十而立”,并赋诗“六十而立又长征,不将正午当黄昏,挺起胸膛挑重担,勇创人生第二春”。这几句质朴而经典的诗句,源于社会现实,又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988年,在全国第三届老年学术研讨会上,卫衍翔院长正式面向全国发表了《“六十而立”论》的观点学说,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鄂州副市长刘建国与卫院长亲切交谈
《六十而立》论是针对老龄化进程加快而提出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抓经济建设和转变人们思想世界观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卫衍翔先生预见到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会给国家、社会等方面的经济发展带来强烈冲击,于是立志在有生之年奉献于老年事业。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提出“六十而立”论,并亲身实践、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他认为,人到六十岁后,最大的资本是智力,六十岁的人有着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时,可以少失误或不失误。“六十而立”意味着人到60岁后具有很大的优势,60岁也是人生的最佳年龄期,因此,“六十而立”是时代赋予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历史使命,他们可以发挥人生后阶段的作用,来弥补前阶段的不足,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出最佳贡献。

副省长罗辉向卫院长祝寿
卫衍翔先生勇敢地负重前行,发挥余热,他自筹资金,创办了成才自修大学、老年大学和老龄科学研究院,均取得了成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不是日益走向衰老的群体,不是社会的负担和包袱,不是只知吃喝玩乐的消费者,而是老有所为,能够干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因此,“六十而立”精神功在国家、利在社会、益在自己。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热门话题,我国对老龄工作也非常重视。“六十而立”论提出至今,越来越证明其英明卓见。我国现在人均寿命不断增长,60岁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没有衰老,反而较为旺盛,他们仍然有一腔热血和使不完的劲。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社会来说,经历过战争、瘟疫、灾害等,但唯独没有经历过老龄化社会,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独生子女政策和工业化进程叠加的老龄化社会,这在中华文明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地球人类世界或许也是独一无二的。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较2021年增长约4600万,数据显示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卫衍翔先生早在四十年前就预见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超前的战略思想提前实施、积极应对、统筹谋划、系统分析,提出“六十而立”论,让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尚好的情况下,发挥余热和作用。他们具备知识、技能、经验等优势,不应让这样的人才闲置,而应让他们参与到科技发展、经济振兴、社会进步中来。在离退休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专家教授,退休后从六十岁开始重新“立”起来,怀抱晚年报国的大志,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卫衍翔先生“六十而立”的各项研究成果和预见,在40年后的今天,已成为现实。鉴于卫衍翔先生为老年学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1987年中国老年学会将他创办的老年科学研究院吸收为会员单位。在第五届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上,“六十而立”论作为学术交流论文,引起了国内外老年问题专家、学者的肯定,他也不断被邀请参加省内外、海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1988年,他受邀参加了德国哥德学院香港分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寿命延长面面观”和“老年流行病”研讨会,并在会上作报告交流。卫衍翔先生满怀自信地说:“六十而立”论,是当今社会老年人群的呼唤,“不负韶华又长征,勇挑重担度二春”。他崇高的家国情怀,永远值得传颂。
卫衍翔先生青年时代就怀有报国忧民的志向,投身革命,坚持在抗日战争前线。在磨难中成长,锻炼了他不怕苦、不畏生死的意志,他勇于与敌人战斗,身经炮火硝烟、刀光剑影,始终挺胸前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到武汉创办了《大众日报》并任社长、主笔,后在汉口及多家报社任新闻记者,还参加了江汉军区武汉城工组做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李先念亲自兼任主席的湖北中苏友协和抗美援朝分会任秘书科长。在各个时期和工作岗位上,他都坚持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生命和热血,在理想与梦想中不断追索。无论经受多少委屈和打击,他始终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的光辉,将国家前途命运与自己的生命紧密相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创办了武汉老年大学、武汉成才自修大学和湖北大学汉口分校,为国家培养了十五万各类专业人才,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专业人才毕业后在祖国各地大显身手,活跃在改革开放经济大潮的各条战线上,很多人担任了领导干部、公司领导或社会各阶层的负责人。他创办的武汉第一所老年大学,为离退休干部职工提供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学习平台,其成功创办也为各地开办老年大学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十而立》论这一创新学说,获得了党中央、省、市各级单位授予的近百项奖励,卫衍翔院长还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的亲自接见和合影留念。
湖北当代老年科学研究院从武汉老年科学研究院发展而来,凝聚了创办者卫衍翔院长的全部心血以及后来继承者的努力奋斗。它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切切实实地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和中国老龄化进程作出了贡献,名流千秋万代。《六十而立》论是老年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是老年学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值得人们学习研究、光大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