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先桥现代诗五首
这个初秋,被雨偷走了模样
——夏末与秋初原是一对孪生儿
同样的燥热,同样的浓绿,同样的炽烈撞进胸膛
直到某夜雨来,拽住了初秋的衣角
就再没松开手
北方的大地正咧着嘴喊渴
陕豫鄂湘皖赣,六个省份被晒得发烫
而我困在岭南的雨幕里
看太平洋的台风列队登陆,一轮接着一轮
像赴一场不肯散席的宴
白乐天吟“凉冷三秋夜”
在江南的秋梦里,把雨声裹进安眠
我却躺在佛山的雨帘下
提早半季,枕着潮湿的凉偷欢
忽然心生恍惚——
这隔着一道南岭的秋,怎就
活成了两个世界的天?
北方盼雨,像盼一封久违的信
龟裂的田畴等一声雷鸣的安慰
而我们在这头,被雨水追得无处可退
水库咬紧红色预警
沟渠胀破柔软的腰身
城市浮在漉漉的镜面上
有人拆不开防汛的沙袋
有人捧不起半朵湿透的云
这人间总是如此——
旱的旱死,涝的涝伤
我们共用同一个秋天
却活成相反的版本
我忽然想念阳光烙在脸上的烫
干燥的,像外婆晒化的麦芽糖
而北方某扇窗后,是否有人
正渴望一阵带雨的凉
愿把这满城淅沥
折成信封,寄往开裂的远方
可季节从不匀称地生长
雨不懂退,旱不肯饶
我们卡在秋天的两极
像红尘惯常的剧本——
十全十美是谎,顺心顺意是慌
只能先蹲下来,接住自己的那一份
于我,这雨是奢侈的烦恼
于他,那旱是沉默的燃烧
你听,雨又攥着续费的票
把我的秋天
承包到最后一页——
而另一片土地仍在等
一滴雨,轻轻落下时的
回响
故土的秋,岭南的秋
修水的风翻过幕阜山脊
将稻香叠成祖母的旧衣
挂在岭南的榕树枝桠——
佛山云隙漏下的天光
正照亮异乡人掌纹里
未褪色的晴朗
蝉声从西江水面掠过时
修河的竹排正载着夕照南行
山尖在雨雾中褪成淡墨
故园的枯荷与岭南的紫荆
在秋风里写下两行地址
一行寄往赣北,一行留在珠水
陶窑烟火接过故乡炊笔
在黄昏写就新的短句
粥香漫过铝窗飘向天际线时
照亮千灯湖失眠的星光
他乡门槛凝着的秋露
竟与老家石阶上的湿润
有着相同的重量
摊开从修水带来的诗卷
墨汁里养着两地秋光
想画黄龙山的菊
笔尖却勾勒出
祖庙镬耳墙的弯月
那清辉
一半落在北纬29°的田垄
一半洒向南纬23°的阳台
终于在高明谷场拾得答案
被风扬起的不仅是稻壳
还有跨越千里的方言
在珠三角的风里轻轻碰撞
菊花香穿过岭南巷弄时
裹着赣北的炊烟与粤地的温良 原来秋天从未分割
它把乡愁藏进
每粒米
每缕风
每个异乡的晨光
(注:修水县属江西九江,幕阜山为赣北名山;佛山有千灯湖、镬耳墙等特色景观,高明为佛山辖区,是珠三角重要粮产区)
立秋·桂垅宝华屋角印记
夜把影子抻长时
蝉声正把尾巴藏进叶缝
一缕凉,像细针
轻轻挑开绿意——
盛夏在针脚里,淡成背影
总有些日子是烧红的炭
比如八月。我们曾光着脚
在烈日的掌纹里跑
汗水砸地,开出瞬谢的花
笑声却挂在树梢,晃了整季
直到薄暮踮着脚来,
说该谢幕了。未尽的炽热
被风卷成纸团
新故事正从田埂缝里
抽出第一片稻叶的黄
露珠从叶尖滑下时
我忽然懂了年少的倔强——
总以为热烈是永动机
攥着糖纸,不肯说再见
直到凉意漫过脚踝才明白:
再亮的星,也有沉入晨雾的辰光
闭眼,仍听见
知了在幕阜山石缝里拉锯
孩童嬉闹撞碎晚云
还有宝华屋晒场上
我们把竹匾当船,划着追蜻蜓
但清晨推窗的瞬间
风掠过耳畔,换了新腔
躁动像收进陶罐的茶
渐温出回甘——
成长原是与冲动言和
向逝去,道声不送
如同村后溪涧的骤雨
盛夏午后常有的,湿了衣摆
却将俗尘洗得透亮
立秋,恰似幕阜山初醒
云缠山腰,心随炊烟轻摆
我们曾在桂垅梯田埋下种子
看它们在炽热里拔节
却忘了幕阜山的脊梁
早刻下年轮刻度
放下非是遗忘
是把滚烫叠进记忆的夹层
像叔婆将晒好的豆角,妥帖入坛
风又过宝华屋檐角时,如儿时听叔公低语:
“所有爱与憾,知与不知
终会被时光酿成酒。”
你看幕阜山的坳口里
野菊正悄悄酝酿金黄
将盛夏余温,腌成了香
不必攥紧旧光了
艳阳下的奔忙,悲喜的碎屑
且随梧桐叶轻落
正如桂垅人说的,立秋要“晒秋”——
宝华屋的晒架已铺开:
红椒,黄玉米,连心也摊开
任风拂过……
像《菜根谭》里飘落的字:
“淡泊是檐下的月,宁静是阶前的苔”
转身时,恰好有叶飘落眼前
不是坠落,是轻吻青石板
我们也该这样:
带着半季暖意,走向下程
看山溪漫过石滩
看清风,正把桂垄的新日子
吹得软软的,像刚晒过的棉
而宝华屋的老井里
水映着云,云里藏着
我们儿时数过的星
2025.08.07
骨缝里的湿意仍在滴落
八月的夜,将佛山浸得绵软
我复坐窗前——恍如多年前
在修水幽巷,将耳廓贴向瓦檐
雨,原也分两地。彼时它叩打乌篷
挟着幕阜山的松针与微寒
枯荷在水面翻动,如未启的信笺
我默数船帮水痕,细读无声的留言
此刻它敲打岭南的芭蕉,每一滴都裹着潮咸
窗棂崭新如洗,沉默却依旧沉淀
我仍是那方外的客,看雨在玻璃上漫开故土的方言
骤雨忽至,似要冲决回忆的堤岸
修水的晨雾漫漶,融进佛山的星点
我听见老樟树下蝉鸣切切,又听见骑楼深处风声呜咽
雨打乌篷时,我杯中凉茶犹温半盏
雨打枯荷时,乡愁已折成纸船,泊在记忆的湾
有些呼喊,不必出声,雨会替你递传
你说春雨是油,他说夏雨生万物无限
我说秋雨是面镜子,映照修水青石板的蜿蜒
也折射佛山霓虹的迷眩——雨在纷乱中织就人间百面
我在岑寂里拾捡光阴碎片:母亲缝紧的纽扣
异乡摊头温热的粥点,都在雨声里慢慢回煨
宛如故人轻拍肩头,未语,暖意已蔓延
与雨同飞吧!掠过西樵山巅的云絮林烟
像年少追逐修水的溪流,赤足跑过晒谷场边
与雨同跃吧!跌入珠江翻涌的浪尖
像当年指尖轻触老屋斑驳的墙垣,将泪噙在眼睑
与雨同呼吧!唤那烙着乡音的名字千遍万遍
待下一声雷鸣炸裂,将思念深埋进湿漉的土田
八月中天的雨,已沁透成熟的微寒
恰似我从修水行至佛山,山水迢递,步履蹒跚
才学会在喧嚣中侧耳——雨打芭蕉,无愁也生愁绪万千
雨叩窗棂,无梦亦织梦境绵绵。有些彻悟
是雨丝浇灌出的芽尖,无需赘言
晴光半悬,雨幕半卷,人生底色本就这般
雨住时,我指尖轻触窗沿的水线
像摩挲修水清冽的晨岚,佛山温热的夜幔
所有的悲欢,都随雨水渗入砖石隙间
如同我,将故园深藏于每一次听雨的瞬间
天晴了,仿佛一切了无痕
唯有骨缝里的湿意,仍在轻轻滴落,岁岁年年
人间无我时
下次你路过
风会替我喊你的名字
水漫指缝时,岁月不打招呼
斜阳将影子拉成路
回望,来时的脚印早被青苔吞没
那些擦肩的
化作尘世烟火里的星子
亮过,又暗了
牵手走的人,走着走着
影子便分了岔——
白发未及长齐
路口已各自映着晚霞
人生是趟短途车
李煜的东流水,仍载着
未出口的话
爱与恨曾在胸口翻涌
到站时,轻如尘埃
连执念也终化泥
与身躯一道,归向最初
总怕遗憾长了脚
追着光阴跑——
未递的温柔,是抽屉里受潮的信
那句“你还好吗”,碎在夜雾里
成独语的星
古人叹“百年身后事”
不过是手边茶
凉得比叹息更快
不如把恩怨叠成纸船
任它顺流漂远
烦恼似沾泥的鞋
擦净,路自轻些
元稹的沧海巫山
早成心底的碑
有些话不必说
出口,反为遗憾
添新痕
名与利是檐角的云
过了便过了
千秋功业,终不及
厨房飘出的烟,绕着晾衣绳
绕成结
柴米油盐握在掌心的暖
才真,暖过岁月
珍惜朝霞吻过的窗
珍惜餐桌旁,笑出皱纹的脸
莫让冷漠长成墙
待霜雪覆额,才惊觉
青春是漏的沙——
握得再紧,也留不下
父母是渐远的帆
桃花落尽,春便瘦了
张爱玲的懂得
是把责备,换成“累了吗”?
一句平安,胜过千言万语
更能填满孤单
朋友是暗夜里的星
不必多,三五颗便够
高朋满座是浮光
默守的微芒
才是寒时,可揣入怀的暖
莫把好都留给“以后”,
以后太轻,风一吹就散
此生只此一程
昨日是飞走的蝶
眼前,才是能触到的花
曾国藩的“每日省”
是劝己:温柔些
这人间,只来一次
要配得上明月的白
清风的软
若某天你路过旧院
门已落锁,海棠开得疯
旧物仍在原地,等一个回首
却再无熟悉的呼唤
你抬头看云
云走的路,正是我们曾
数过的,每一步
活着时,把每个当下
都焐热些
莫让爱成迟来的雨
打湿空荡的窗台
若你回首时,有暖流漫过
那是我,仍在时光里
替你守着,某段平凡的暖
真情会在心底,长成树
人生本就值得,慢慢走
且行,且惜
别忘,别丢
——给中年的我们
也给 终将遇见的
每一个 人间晨昏
【作者简介】
冷先桥,江西修水人。世界文化艺术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国际诗人笔会中国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国际汉诗协会常务理事、世界诗人大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新诗中心研究员。
出版诗集《心路漫长》《诗歌十人行》《二重奏》《冷面热心》、汉英对照《灵埃-冷先桥诗选》《在岭南寻找生命的支点》、散文集《烟火人生》等7部。与水笔一起主编《伪先锋*江西诗歌十人行》《伪先锋*江西诗歌三十人》《江西诗歌五十人》等,参与出版《中国新诗年鉴》2004-2005年度卷、汉英版《2014中国诗选》《中国诗人拉美诗选》《青年诗歌年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