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鼎韵赋天香
李伟华
近日,金石传拓技艺的非遗传承人王志强先生,以精湛技法全形拓制了“周遂启諆鼎”。此拓片采用六尺整张宣纸,尺幅达190cmX97cm,整体呈现出大气端庄之态。
王先生嘱托我在这拓片之上进行书画创作,期望达成古为今用、古器与书画完美融合的艺术境界。我欣然应允,将艳丽富贵的牡丹巧妙“植”于古色古香的大鼎之中,以此表达“丹青鼎韵赋天香”这一主题,以独特的构图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尽显传统艺术的迷人魅力。
遂启諆鼎,又名周遂启諆鼎、金山鼎,乃西周早期的一件大型青铜鼎,承载着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它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2年)在陕西岐山县城北荣汤村出土,后被汉阳人叶志诜以三百金购得,并安置于镇江金山寺,成为镇寺之宝,一时声名远扬。
此鼎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其高69厘米,口微微收敛,折沿处线条流畅,方唇设计规整大气,立耳稍作外撇,深腹微微鼓起,圆底圆润光滑,三柱足上粗下细,柱足内中空,整体造型既稳重又庄严。鼎的装饰纹样更是精美繁复,耳外侧饰有对夔纹,上腹外以云雷纹衬底,雕刻着大兽面,以扉棱巧妙作兽鼻,三足上部亦饰兽面,下有三道弦纹,这些纹饰相互映衬,彰显出西周早期青铜器独有的艺术魅力。
鼎腹内居中刻有篆文铭文,原本仅有九字“遂启諆作广叔宝尊彝”,然而,后来却被陕中人增刻伪字至百余字,妄图以此售出高价。幸运的是,金石学家吴式芬凭借严谨的考据,通过比对其他铜器铭文,识破了这一伪铭骗局。尽管如此,遂启諆鼎依旧成为了一件“真器伪铭”的青铜器,其历史价值并未因此而有丝毫减损。
遂启諆鼎的出土与流传,意义非凡。它不仅见证了西周早期青铜器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更反映了清代金石学兴盛时期,学者们对古器物的热衷与深入考释。叶志诜购得此鼎后,广邀四十多位文人墨客为其创作诗文,并将这些佳作汇编成《周鼎题咏汇存》,成为当时金石学界的一件盛事。如今,遂启諆鼎虽已不在金山寺,但作为西周青铜器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依然备受后人珍视与研究。
回到这幅名为《丹青鼎韵赋天香》的画作,古朴的鼎稳稳居于画面中央,鼎身精美的纹样庄重典雅,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鼎内,我精心描绘了翠绿的草皮,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牡丹植于鼎内,翠绿的叶子衬托着两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其中,花瓣层层叠叠,色泽艳丽而不失端庄,尽显国色天香之姿。一旁,松枝虬曲伸展,松针疏密有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苍劲与坚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象征着权威、稳重与诚信,是历史与文明的忠实见证者;牡丹自古以来便是富贵、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繁荣与美好;松枝则寓意着坚韧不拔、长寿永恒。我将这三种元素巧妙融合于画作之中,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更在内涵上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富贵与吉祥并非转瞬即逝的浮华,而是深深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坚韧的精神品格之上。
画面左侧的书法题字“丹青鼎韵赋天香。乙巳秋日李伟华作画,王志强拓周遂启諆鼎”,字迹秀雅潇洒,与绘画部分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题字内容既是对画作意境的深刻阐释,也是作为画家情感的真挚抒发,引导观者深入品味作品的丰富内涵。画作中的印章“伟华书画”“王志强印”点缀其中,更添古朴韵味。
我们以传拓技艺和笔墨为媒介,将古老的鼎、艳丽的牡丹和苍劲的松枝呈现在宣纸上,让观者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应忘却那些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智慧的传统元素,而应让这些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