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农历七月初七的星光洒满夜空,牵牛织女星的千年遥望,便成了中国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符号。七夕,这一承载着星纪崇拜、匠心祈愿与爱情憧憬的传统节日,从东汉《四民月令》的初现,到六朝节俗的丰盈,再到当代社会的焕新,始终在时光流转中续写着独特的文化篇章。
本文作者强军先生以细腻笔触追溯七夕的历史源流,从“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的古老习俗,到巧果、巧芽面的饮食文化,再到唐宋“社会节日”与明清“庭院回归”的演变,生动还原了这一节日的烟火气与仪式感。作者更深入挖掘七夕的文化内核——它既是“忠贞爱情”的情感寄托,也是“崇尚技艺”的劳动观载体,更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自信的鲜活体现。文中对七夕“非遗之路”的梳理与亚洲邻国节日共鸣的阐述,进一步展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作者给出了兼具温度与创意的答案:让“乞巧”融入现代设计,让爱情传说对话当代婚恋观,让文化元素走进文创与影视。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思考,恰是七夕跨越千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关键。
值此七夕之际,我们刊发此文,既是为了重温这份沉淀千年的文化浪漫,也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传统节日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让古老节日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绽放属于中华文化的独特光芒。(542字)
【散文】
七夕: 穿越千年的浪漫与匠心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时代焕新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当夜幕为天空披上深邃的绸缎,牵牛星与织女星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一个承载着中国人千年浪漫与巧思的节日——七夕,便在时光中缓缓铺展。它不仅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爱情诗篇,更是“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的匠心仪式,从东汉的星纪崇拜到当代的社会庆典,从庭院深处的女儿私语到亚洲邻国的文化共鸣,七夕节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时代生命力,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
追溯七夕的源头,其最初的模样与爱情无关,而是根植于古人对星辰的敬畏与崇拜。现存古籍中,第一次明确记载“七月七日”的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书中虽未详述节日习俗,却为这一节日的时间坐标留下了最早的文字印记。彼时,古人将天空中的牛宿星与织女星视为具有神性的天体,认为七月初七这天,两颗星辰的距离最为接近,是“星神相会”的特殊时刻。这种星纪崇拜,为七夕节奠定了最初的文化底色——它是古人观察天象、顺应时节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们向自然神灵表达敬畏与祈愿的载体。
随着历史的演进,七夕节的内涵逐渐丰富,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成为其最动人的文化内核。传说中,牛郎是凡间的放牛郎,织女则是天帝的孙女,因贪恋人间温情,织女私自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却被天帝拆散,只允许二人每年七月初七通过喜鹊搭建的“鹊桥”相会。这个充满浪漫与悲情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大东》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记载,彼时的织女与牵牛还只是单纯的星辰意象,经过汉魏时期的文学加工与民间演绎,才逐渐演变为完整的爱情故事。到了六朝时期,七夕节俗迎来了“丰富与圆满”的关键阶段,汉魏以后,它不再是单纯的祭星仪式,而是逐渐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也与“乞巧”习俗深度融合,让七夕既有了浪漫的情感寄托,又有了贴近女性生活的实用价值。
“乞巧”,作为七夕节的核心习俗,是古代女性展现智慧与匠心的重要载体,其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堪称中国传统民俗的“活化石”。在七夕之夜,少女们会精心准备一系列乞巧活动,希望能像织女一样拥有精湛的手艺。“穿针乞巧”是最经典的仪式之一,女子们会在庭院中摆放一张桌子,桌上放置针线与五彩丝线,对着月光穿针引线,若能顺利将线穿过针孔,便被认为是“得巧”,预示着未来的手艺会更加娴熟。这种习俗不仅考验女子的眼手协调能力,更蕴含着对“心灵手巧”的美好期许,是古代社会对女性劳动技能的重视与肯定。
除了穿针乞巧,“喜蛛应巧”也是颇具趣味的七夕习俗。女子们会提前在盒子中放入蜘蛛,七夕清晨打开盒子,根据蜘蛛结网的疏密与形状来判断“得巧”的程度——若蛛网密集、形状规整,则寓意“得巧多”;若蛛网稀疏、杂乱,则寓意“得巧少”。这种习俗将自然现象与人文祈愿相结合,充满了童真与浪漫,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此外,七夕节还有“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习俗:“守夜许愿”是女子们在七夕之夜彻夜不眠,向牛郎织女诉说心中的愿望,既有对爱情的憧憬,也有对生活的期许;“曝书”“晒衣”则与古人对“阳气”的崇拜有关,认为七月初七的阳光具有“祛邪避虫”的功效,人们会将家中的书籍、衣物拿到阳光下晾晒,既达到了防潮防虫的实用目的,也赋予了生活仪式感。
在饮食方面,七夕节也有独特的文化符号——巧果与巧芽面。巧果并非水果,而是一种用面粉、糖、芝麻等食材制成的糕点,其形状多样,有花朵、蝴蝶、喜鹊等,既美观又可口。制作巧果时,人们会使用专门的模具,将面团压成精美的图案,再放入锅中油炸或烘烤,寓意“得巧”。巧芽面则是用七夕前后生长的豆芽制作而成,豆芽象征着“生机与灵巧”,人们食用巧芽面,既是对节日的庆祝,也寄托了对“聪明灵巧”的追求。这些特色食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更将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生活,让七夕的仪式感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从历史的时间轴来看,七夕节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庭院与社会”的互动史。早期的七夕节,是“庭院式”的私人节日,主要在家庭内部或邻里之间举行,活动范围较小,参与者多为女性,充满了私密性与温馨感。到了唐宋时期,七夕节迎来了重要的转型,从“庭院节日”演变为“社会节日”。此时,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七夕的庆祝活动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走向街头巷尾——商铺会摆放精美的乞巧用品,集市上会举办热闹的民俗表演,文人雅士则会聚会饮酒、吟诗作赋,甚至连皇帝也会参与七夕的庆祝活动,赏赐群臣巧果。这种“社会式”的庆祝方式,让七夕节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
明清时期,七夕节又逐渐“回归庭院”,庆祝规模有所缩小,活动形式也更加注重家庭氛围。这一变化与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关——彼时,传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加强,女性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减少,七夕的庆祝活动也随之回归家庭内部。尽管如此,七夕的核心习俗并未消失,反而在家庭场景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与传承,成为维系家庭情感、传递文化记忆的重要纽带。
进入当代社会,七夕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再次从“家庭节日”扩张为“社会节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七夕节的庆祝活动不再局限于家庭聚会,而是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各地会举办七夕文化节、民俗展演、相亲大会等活动,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商家会推出七夕主题的商品与服务,让传统节日与市场经济产生良性互动;媒体则会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七夕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节日。这种“社会式”的庆祝方式,不仅加强了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更让七夕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七夕节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从爱情观来看,牛郎织女的故事所传递的“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理念,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婚姻家庭美德”高度契合,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爱情观指引;从劳动观来看,“乞巧”习俗所蕴含的“尊重劳动、崇尚技艺”的思想,激励着人们追求精湛的专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从进取精神来看,七夕节中人们“祈求灵巧、追求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从道德观与责任感来看,牛郎织女为了家庭团聚而努力抗争的故事,传递了“家庭责任、担当奉献”的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七夕节的重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彰显,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
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七夕节的“非遗之路”也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标志着七夕节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后,各地的七夕习俗也相继被列入非遗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地方特色的七夕习俗,如甘肃西和的“七天八夜”乞巧仪式、广东天河的“摆七娘”活动、浙江温岭的“小人节”等,不仅丰富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更成为当地文化认同与身份标识的重要载体。通过非遗保护,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避免了因时代变迁而被遗忘的命运。
七夕节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还辐射到了亚洲多个邻国,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纽带。在日本,七夕节被称为“たなばた”(Tanabata),节日习俗与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人们会在纸条上写下愿望,系在竹子上,祈求愿望实现;在越南,七夕节被称为“Thất Tịch”,主要是少女们的节日,她们会进行穿针乞巧、祭拜织女等活动,希望自己能变得心灵手巧;在朝鲜半岛,七夕节被称为“칠석”(Chilseok),人们会食用特色食物,举行祭星仪式,祈求丰收与幸福。这些国家的七夕节,虽然在具体习俗上有所差异,但都源于中国七夕节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的产物。这种文化传播与互动,不仅增进了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系,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
站在当代回望,七夕节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征程,它从最初的星纪崇拜,到融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再到成为集乞巧、祈福、庆祝于一体的传统节日,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在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七夕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持七夕节的传统魅力?如何让七夕节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或许,答案就藏在七夕节本身的文化基因中——它既有“浪漫爱情”的情感温度,又有“匠心乞巧”的实用价值;既有“家庭团聚”的温馨氛围,又有“社会互动”的开放姿态。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七夕节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比如,将“乞巧”习俗与现代手工艺术、创意设计相结合,举办“七夕手工创意大赛”,让年轻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与现代婚恋观相结合,举办“七夕爱情文化论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将七夕节的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领域,让传统节日以更加时尚、活泼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七夕节,就像银河中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跨越千年而不褪色,始终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记忆,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情感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七夕节会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家庭与社会,连接中国与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重要象征。当我们在七夕之夜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两颗遥遥相望的星辰,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这种向往、追求与期盼,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让中华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4161字)
共4715字 2025年8月27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