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君子中的隐士
濂溪先生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物比人,将菊、牡丹、莲花作了比较。他说,菊乃隐士之花,牡丹为富贵之花,而莲是君子之花。
濂溪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就是说,莲花高洁,正直,不拉帮结派,不趋炎附势。这不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君子周而不比"么?
自《爱莲说》以后,菊花为隐士,莲花为君子之说便成定论。然明代徐居正却有一首将莲花比作隐士的诗。他在《又用前韵 其一》中说:
不妨笠蒻又衣莎,恰有轻风细雨斜。
满眼江湖人不识,一秋风味属荷花。
徐居正(1420-1488年),是朝鲜李朝时期的文学评论家、诗人及官员。他生于庆尚道大丘,六岁能读书写句,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五岁成为文科第三人,历任集贤殿、大提学等职,官至赞成事,封达城君。 晚年仕途不顺,屡遭诟病,后索性辞官归故里,隐居乡下,以荷花自比,故有此诗。
此诗一看就是有来历的,明显从宋代张志和《渔歌子》化出。全词为: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词以白描手法,通过"青箬笠,绿蓑衣"的渔父形象与"斜风细雨"的环境描写,构建出天人合一的隐逸意境。借渔父乐而忘归,表达作者脱离官场后寄情山水的人生志趣。
将徐居正的诗同张志和的词相比,都是表达散逸之志的,但有两奌不同。
其一,张词在春天,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可知。而徐诗在秋天,"一秋风味属荷花"。
其二,张词中,白鹭象征自然野趣与精神自由,而徐诗中,荷花秋味则意味着作者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坚守。在古代汉语意境中,"江湖"是同"庙堂"相对应,意味着民间俗世和乡下生活。
晚年的徐居正过着田园生活。斜风细雨中,他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行走在原野上。这样普通的打扮,又有谁知道他是一代文宗,曾经的大官?但湖里的荷花认识他,他同荷花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同一。
可见,在徐居正这里,荷花不仅君子,也是隐士。
但作为隐士的莲花一定不是夏荷,而是秋荷。
凡秋花,既非春花烂漫,竞相斗艳,又非夏花热烈绚丽,而开放于高天秋水之间,有几分孤寂散逸之意。
菊花为隐士之花,即是这样。"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即有散逸之意;"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表达了菊花傲视风霜,坚守节操的意境。
秋荷也是一样。郑燮(郑板桥)有《秋荷》诗:"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即表达了秋荷于众芳凋零后独绽风姿的形象和不慕时流、耻于趋附的清高品格。且荷花本身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
秋荷,是君子,也是隐士,是君子中的隐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