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草木光阴
作者:田玉平
幸福生活的标准,在人们的心里各有不同。有人认为顿顿精米洋面、天天美酒佳肴就是幸福;有人把粗细合理搭配、稠稀各有分寸、营养均衡上桌做为日常生活的必备。标准不一,产生的效果各异。
曾几何时,母亲的菜篮子里总装着些朴素的道理。初春是带着泥星的苦菜,盛夏是顶花带刺的黄瓜,深秋的萝卜缨子在竹篮里晃出细碎的绿,就连寒冬,她也能从阳台的泡沫箱里薅出几棵自种的小香菜。她说:“饭桌上得有青有白,日子才能立得住。”
小时候总嫌妈妈的厨房里品种单调、不够热闹。同学家的餐桌上常有红烧排骨的油光,冰箱里塞着进口巧克力,而我家的碗沿总沾着小米粥的米香,蒸南瓜的甜气漫过窗台时,连风都变得温吞。有次对着清炒菠菜噘嘴,母亲往我碗里夹了一筷子:“你看这菜根,埋在土里时拼命往下扎,到了桌上,也能给你补点力气。”
后来在外地上学,曾一头扎进外卖软件里的浓油赤酱。麻辣香锅的烟火气里,胃却常常隐隐发沉;精致蛋糕的奶油在舌尖化开,凌晨的失眠却缠上了枕头;工作后和工友天天一个猪肘子、半斤烧酒,嘴上经常“油乎乎”,身体变成“圆嘟嘟”。直到某天在菜市场看见位白发奶奶,正把小油菜的黄叶摘得干干净净,她说:“菜要吃鲜,人要吃淡,就像这四季,总得有荣有枯才顺。”
如今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打理餐桌。糙米和白米掺着煮,电饭煲里会飘出杂粮特有的清香;煎蛋时不忘扔把切碎的韭菜,金黄里裹着星星点点的绿;傍晚的汤锅里,萝卜和排骨咕嘟着,浮油被仔细撇去,剩下的是清润的暖。
原来好的生活从不是堆金积玉的丰盛,而是像老灶台那样,柴米油盐各归其位,火候增减自有分寸。就像母亲常说的:“一碗饭里,得有土里长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不是说要多贵,是要让它们在碗里搭个伴,互相帮衬着,才能养好人。”
暮色漫进厨房时,看锅里的杂粮粥轻轻翻滚,忽然懂得,所谓的均衡,不过是让生活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恰如其分地存在着。不贪多,不偏爱,就像这粥里的红豆、小米和莲子,各自保持着本味,却又在同一份温热里,熬出了最绵长的日子。
作者简介
田玉平,祖籍山西五台,现籍怀仁,退休人员。喜欢写作,却又文字功底差;爱好文学,却是欣赏水平低。盼与有识之士、之群体结缘,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
(图文供稿:田玉平)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