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大”组歌
文/赵永智
嘹亮的背粮歌
80年
一茬人的距离
蜿蜒的山路上
仍旧能听到背粮队伍
发出"打败东洋"的呐喊
一群人
苦难的土地上生根
黑豆 高梁 小米
背来的不仅是粮
还有鱼水的关联
一首歌
凝聚力量
每一个字都如一颗子弹
摧毁"三光政策"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热土上
薪火传承
屹立不倒的是“抗大”精神
背粮歌响过的太行
用绿水青山纪念鲜活而庄严
创作背景:阅读抗大陈列馆发布的抗大总校上干科宣传干事王衍铎,卫生处助理军医李鸣《抗大生活杂记》第四部分“到敌后去背粮”而作此诗。1942年5月,我们粉碎了敌人对太行区的“大扫荡”后,根据地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其原因:一是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二是根据地相对缩小;三是敌人对根据地经常扫荡,而且推行“三光政策”;四是“老天爷”歉收。所以我们部队三天两头吃不饱,有时吃“柿糠面”,有时弄来什么就光吃什么。那时我们经常去敌占区背粮。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非常愉快。大家迎着秋风,唱着背粮歌,走在山路上……
“秋风起,秋风凉,
趁着黑夜去背粮。
背回黑豆吃黑豆,
背回高梁吃高梁,
最好粮食是小米,
背回小米吃饭香。
秋风起,秋风凉,
趁着黑夜去背粮。
敌区人民爱八路,
深情厚意似爹娘;
不怕危险把粮集,
八路抗战有保障。
秋风起,秋风凉,
趁着黑夜去背粮。
人是铁来饭是钢,
吃饱肚子有力量。
今年打败希特勒,
明年打败小东洋。”
再谒抗大图书馆旧址
山还是那些山
山又不再是那些山
八十年过去了
那些山早已被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命名
不管那些山变的如何美丽
那些村居如何安详
那个文化的院落依然光彩照人
当年出入它的人
都是为民族解放出生入死的将军或士兵
战火浇不灭他们读书的渴望
在这不起眼的石板房里
要为肉体装上灵魂
让思想挺起脊梁
在浩瀚的文海中凝结驱寇的力量
在精神的炉火上为抗战意志升温
听
那操声里已有了旗帜的色彩
那口令中已有了钢铁的锋刃
小院和小屋
红火了两年零三个月
归于平静
那些经过它洗礼的将军和士兵
已化作了巍峨的山脉
如今
这里的红色传人络绎不绝
先辈们的壮举和故事
被无数图书馆收藏
这本短而永恒的历史如火
在千万读者心中燃烧
题记___
读抗大陈列馆发布的抗大总校政治教员尚可《抗大在浆水片段》回忆文章,被滕代远副校长带头在河滩上武装长跑的故事所感动。
有感滕代远跑操
太行的山山水水记得
浆水的人民记得
1940年冬抗大迁来不久
一场别开生面武装长跑
在这穷山沟里举行
这是一场特殊的运动会
抗战进入到残酷阶段
驻地民众过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
队伍刚刚安营扎寨
北方的冬季气候异常寒冷
五百米一圈的跑道
建在山洪冲积成的河滩上
简易的大操场
一个天然的练兵课目
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
男十五圈 女十圈
背包 挎包 武器不离身
像他们肩负的民族解放的重任
没有人掉队
没有人喊累
苦难让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磨练出坚强的意志
黑暗让人民的子弟兵
懂得追求光明的意义
心中有目标
身边有榜样
滕代远副校长
就在他们队伍里
就跑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
他和普通的教学员一样
背包在身,挎包在肩
武器挂在腰间
坑洼没有影响他的军容
乱石没有阻挡他的步伐
他就像一面鲜艳的旗帜
飘荡在教学员的心里
他率先垂范的行动
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他深知培养优良的种子
对解救民族危亡意味着什么
这里是军校
更是军队
办学是任务
实战是目的
练好两条腿的耐力
是敌强我弱与敌周旋的硬功
提高军政素质
是培养优秀军队人才
打好持久战
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根本
这场运动会创造了奇迹
这个军校创造了奇迹
官兵一致 训练有素
他们是抗大教育方针的践行者
他们是抗大校风的注解者
他们是犯我中华之敌的掘墓者
作者简介:赵永智,现为邢台市信都区作协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河北工人报》《邢台日报》《牛城晚报》《南北作家》《清风》《新诗大观》《百泉诗词》中国网络诗歌等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

《新诗大观》长期征稿、赠阅启事
《新诗大观》为邢台市诗人协会主办的纯诗歌刊物,逢双月出刊。
《新诗大观》诗刊创刊于1994年,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41刊。主要栏目有“特别推荐、诗现场、诗歌发现、散文诗叶、诗歌密码、网络诗文本、诗天纵横、诗歌部落、诗坛撷英、诗人说诗、古韵新声”等。《新诗大观》长期面向国内外征集诗歌相关稿件。
本刊真诚免费赠阅读者,只望读者支付18元/本邮资,增加一本加10元。
投稿邮箱:xsdg1994@163.com
业务联系:13930908446 (同微)
获书通道:13932935519(同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