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亲戚
侯俊英
我有一大帮的老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这表亲那表亲,按辈分数都数不过来。
老亲戚聚一块,相互寒暄总是难免的。陈年旧事、儿女情长、家常理短、谁瘦了胖了等,唠起来就是个没完没了。
尤其是对我这个在城里“高就”吃国粮的人,更是倍加关心,且另眼相待。见了我就像是见了外星人一样,眼神里透着惊奇和羡慕,当然也不乏几个“羡慕嫉妒恨”的远亲。她们围着你嘘寒问暖,那般热情真是让你招架不住。“看看人家这奶奶养大的孩子,多争气啊!”不知是哪位长辈岔开了话题。紧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数落”起我来了。“人家俊英打小就聪明,又懂事。”“是啊,她奶奶没白疼了她。”然后,她们又不谋而合、异口同声地问:“你一个月多少钱啊?”我怔了一下,不知怎样回答这个即敏感而又犀利的问题。回答好了是智慧,回答不好是孙子。说挣得多吧,有炫富之嫌,说挣得少吧,又显得自己没本事,怕遭人白眼。说实在的,对于钱这个问题,即无聊又无趣。可心里再厌烦,但出于礼貌和尊重,也要正面回答,丝毫不能含糊其辞。
老亲戚还有刨老底的习惯,新账旧账得一起给你算。你家老林一月多少钱啊?你儿子是干什么的,一月挣多少钱啊?我都按他们能承受住得,最低的标准一一向他们汇报。老亲戚可得罪不起,一张嘴说要你个千儿八百的,那都是给你面子,瞧得起你了,谁让你双职工“高高在上”得,都在城里挣钱了呢。你不能向他们哭穷,因为他们都认为你是富翁,就是挣几十大毛也是最有钱的。记得好多年前,老姨父带着老姨来医院看病,在我家吃午饭时,就指着我的脸说:“你和你老林一个月挣这么多钱,你们一年得攒多少钱了啊!你们怎么能花着钱了呀!”说得我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为掩饰尴尬,只好乖乖地跑进厨房炒几个硬菜,摆上好酒伺候着。咱也要撑得起“财大气粗”的门面啊,并且还像做错事的小孩子一样,陪着笑脸恭维着。在那个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五十块。五十块钱,可能在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吃得老姨夫眼里,可能算得上是天文数字了吧。恳求老姨夫口下留情吧,如果你一个月来我们家两次,就凭这六个菜的排场,再加上烟酒的花费,我们三口人就要靠喝西北风过日子了。我知道,这是老姨父和我攀比呢,因为他在家自己种点菜,一年收两季的粮食,再喂几只老母鸡下蛋,吃得喝得都不用花钱买。一个月甚至是半年下来,买上毛儿八分的盐巴就足够了,真是花不着什么钱。我这“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窘迫日子,和老姨夫真是没法比啊。
有的老亲戚真是有心了,不但关心你的收入和花向,而且连你的孩子有几个孩子,男孩还是女孩,都关切到了骨子里。并且还逼着你告诉孩子,说得要个二胎或者三胎的。美其曰政策放开了,要个仨俩的孩子有个伴不单薄,还是人多了好啊。听了这些话,我只有一笑了之。因为讨论这个话题,毫无意义,我觉得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就好。再说了,一辈不管两辈的事儿,这把年纪了,管好自己,别给孩子添麻烦就足够了。七大姑八大姨们,您们也省省吧,都不是小岁数了,悠闲度日,安度晚年,别在操心晚辈的事儿了。
最近这几次和老亲戚偶遇,发现他们的热情仍然高涨。日子过得富裕了,衣食无忧了,钱的事儿一字不提了,话锋一转,又关心起我的年龄来了。他(她)们七嘴八舌地问:“你是七十多了吧?”“对,你好像比你小舅还大一岁,他属羊,你属马。”“你小姨属大龙的,比你大两岁。”好一个“特工”精神,了解得比我自己还清楚,看来平时没少研究了我。不难看出,我在这些老亲戚心里是有位置的。不论多长时间不见,热情仍然不减。尤其是姥姥家的长辈们,一见我就说:“七十多岁了,不是当年的小侯妮儿了,成了老嫲儿嫲儿了。”真拿这帮老亲戚没办法,越怕暴露年龄吧,她们越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得了提醒着你:“老了!老了!”
不过,有这帮老亲戚来往着,我感到还挺幸福的。至亲至爱,至情至深。有他们在就有不舍和牵挂,有她们在就有念想和归宿。“姑表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还连着筋。”说的就是这般亲情。
老亲戚们,有您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