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2019年4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冀家圐圙村的田野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穿梭着忙碌的身影,灌溉土地,运送农家肥,种植玉米,新翻过土地散发出新鲜泥土的气息;草丛中,布谷鸟、百灵鸟欢声歌唱清澈透亮,娇艳的蒲公英、喇叭花在躁动不安的春风里摇曳,蔚蓝色的天空中,微风轻轻地推着朵朵白云,不停歇地往前挪动着。
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驻村队员张虎胜,走进天成乡冀家圐圙行政村,由于机构设置和职能重组合并,身为农牧系统高级农艺师和科技特派员的他,再一次被凉城县农牧和科技局选派到天成乡冀家圐圙村负责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张虎胜服从命令听指挥,第一时间再一次背起行囊赶赴扎根在冀家圐圙村,脚踏实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将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犹如强劲的春风,吹遍了冀家圐圙村每一个角角落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昔日的冀家圐圙村正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到冀家圐圙村,为迅速打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局面,张虎胜和驻村队员一边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认真学习党的政策,主动参加各级组织工作会议,吃透吃准深刻理解领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努力提升自身本领和能力,以“主题党日”和入户走访宣讲等多种渠道形式,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勤劳发家致富的理念,宣传典型先进事迹,用身边人的事迹影响身边人,想方设法激发脱贫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靠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让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张虎胜和驻村队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一家一户了解并详细登记基本情况,编制《冀家圐圙村脱贫户信息统计清单》。仅用了一周的时间走访了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脱贫群众。到底走过了多少脱贫群众的门槛,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每个脱贫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张虎胜早已熟记于心。脱贫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要不断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引导脱贫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据冀家圐圙村党支部书记赵利珍介绍,冀家圐圙行政村占地面积238平方公里,管辖四个自然村,位于凉城县天成乡东南,与丰镇市相邻,地处偏远山区浅丘陵地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村共有443户10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66人,其中因残致贫5户,因学致贫3户,因病致贫8户,自身动力不足12户。冀家圐圙村土地较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一年下来种地收入少,大部分土地荒废,村里青壮年只能常年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养家糊口,留守在村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脱贫户大多年老多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制约了村里的产业发展,属于凉城县典型的脱贫村。
“通过深入学习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我们深刻领悟到,我们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向往美好生活的伟大意义和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我们驻村工作队员的责任和考验,所以,我一定要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张虎胜信心十足坚定不移地说。
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张虎胜发现脱贫攻坚的难点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群众以脱贫户为荣,造成个别村民有情绪和意见,需要营造一个扶贫扶志的氛围。其次要想摆脱脱贫,仅仅依靠传统种植玉米、土豆、胡麻等作物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谋新路,大力发展产业和村集体经济。
脱贫原因摸清楚了,张虎胜他们思考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转变过去个别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最关键的是如何让脱贫群众自己有想脱贫、要致富、奔小康的想法。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难度虽然大,但是只要我们大家共同想办法,引导群众走上正确的致富道路,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信心就足了,只要群众富起来了,让我做什么都行,脱贫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每一名驻村队员应该做的工作”!张虎胜常说。
作为一名农牧系统高级农艺师和科技特派员,张虎胜认为产业扶贫是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是扶持脱贫户致富最有力的措施和保障。经过与村委会、脱贫群众反复研究分析讨论,一致认为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根据菜单式扶贫政策,立足脱贫户家庭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积极谋划到户到人的产业发展方式,建立完善更加长效的脱贫致富规划,想方设法激励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积极发展现代新型种植、养殖业,有效增强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今年53岁的村民邢永红,2017年,因病被识别为贫困户,在张虎胜新时代创业创新农业科技宣传影响下,连续三年承包村民的土地400多亩,种植高粱谷子玉米,每年纯收入至少10多万元。
为了做好产业发展工作,真正起到扶持群众脱贫致富的作用,张虎胜以科技培训、入户服务为主要工作手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组织村民开展产业培训,进行服务一线扶贫指导工作,宣传产业发展政策。经常与市、县农牧局专家沟通交流,虚心学习、掌握种养技能,用自己所学到的农牧业科技知识来指导村民发展生产,并多次发放指导图书和宣传资料,以便让更多的村民,特别是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更新养殖技术,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尤其是圈舍方面的保暖、消毒,家畜的驱虫、消毒,春秋动物防疫,农作物打农药时的药剂浓度配方,打除草剂后苗子的萎缩等问题,并经常邀请农技专家来村解决村民遇到的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张虎胜与驻村工作队员们按照上级工作安排,与村两委班子形成合力,以“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为着手点,为群众鼓干劲、转观念、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实事。新建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超市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场所,村合作医疗与养老保险全覆盖,广电网络与户户通全覆盖,帮助脱贫群众完成危房改造建设,为无劳动能力脱贫户办理企业链接分红,为饮水困难农户新建机电井。主动争取配电网脱贫攻坚资金,实施“井井通电”和村村通动力电,优化低压线路,实施老旧计量改造工程,对危房改造户的线路进行改造,更换老旧破损下户线。由于重载车辆通行,从乡政府到驻村道路损坏严重,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义务修整路面,在努力协调下,县交通局为该段道路进行了修补硬化,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去年8月为四个自然村安装96根太阳能照明路灯,使村民夜晚出行得到了安全、方便。主动发挥自身行业的优势,为56户有羊无舍的村民争取了2000多平米的新盖羊舍项目,这些工作的完成,为群众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几年,老张一直关心惦记着我们,有了老张和大家的帮助,今年春季羊羔接产挺顺利,羊羔成活率达到了100%,今年多种了些玉米,搞养殖这饲草料也得跟上来,等有了好行情,卖个好价钱,以后的日子就不用愁了”。今年50多岁村民赵贵平信心十足。而几年前,赵贵平因残离异,一度萎靡不振,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窜,日子得过且过,在张虎胜的掏心掏肺耐心细致开导和指导帮扶下,终于回头是岸,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截至现在,赵贵平共养殖存栏70多只羊,2头牛,饲草料充足。
树立保持驻村干部好形象。张虎胜和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在工作中相互鼓励,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生活中相互关心,在纪律上相互监督,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大家一道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惠民政策及基层工作有关知识,努力提高驻村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精心培养团结、学习、务实、创新和谐的工作团队。在义务修路挖渠,帮助农户收割庄稼、打扫卫生、干家务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时处处保持驻村干部良好形象。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是我们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张虎胜和驻村工作队员乡村振兴帮扶心得体会。
“在驻村期间,我与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活主动去帮忙,有事想办法替他们解决,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情感。我喜欢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气息,我乐意和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想实实在在为他们做点事情,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张虎胜认认真真在说。
自驻村以来,张虎胜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孩子的学业和家里的事情都抛给妻子,与年迈多病的父母也很少见面。真是工作家庭难两全啊!张虎胜和驻村工作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的故事举不胜举。节假日里,和亲朋好友谈论最多的也都是驻村工作的事。岁月如歌,执着事业,脚踏实地,无怨无悔。
很快,张虎胜以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冀家圐圙村党员干部群众和帮扶人员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几年来,张虎胜和驻村工作队员们扎根在冀家圐圙村,用真心扶真贫,用真情实干换得群众信赖和口碑,赢得了当地脱贫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交口称赞,成为当地扶贫干部的学习榜样,不断带领冀家圐圙村群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稳步前进。
按照党的驻村政策,驻村两年以上的人员可以轮换,张虎胜却主动申请继续留下来,觉得农村群众工作更有意义,想为脱贫工作到乡村振兴的过渡继续努力工作。这是中国农村农民生活华丽转身亘古至今及至将来唯一的历史窗口期,虽然驻村工作有点孤寂,抛妻离子,生活也不如县城舒服,需要更加继续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把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但张虎胜早已习惯成自然,他心中所想的是,要做一名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决不能缺席这一历史时刻。
如今的冀家圐圙村在张虎胜和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的新房多了,房前屋后水泥路多了,树上的果子多了,村里务工机会多了……。截至现在,不但群众人均收入显著提升,而且冀家圐圙村集体收入也屡创新高,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初秋时节,冀家圐圙村新修建的健身器材成了老人和小孩儿的天堂。晚饭后,几十年的邻居早已成为老友,一边看着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活动器材上做健身运动,一边在嫩绿色垂柳树下的长椅上拉话家常,毛茸茸的柳梢被晚风轻轻托起,在小孩儿的追逐中左躲右闪,咯咯的笑声在冀家圐圙村上空盘旋回荡。
作者:(尚东平、侯俊峰、尚新宇)
责任编辑(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