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提前交代(下)
说实在的,伊莉来到中国后,首先是好奇,然后是感动。她被这些淳朴、勤劳、好客的中国人打动,她没有想到,她每到一处人们都对她这样好。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人们都诚心的对她,她在中国才感到了她的价值,她才觉得她有了很高的人的尊严。伊莉特别对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她会认真的去听寺庙里的和尚、方仗对经书的解释,对今生及来世的诠释,伊莉很快地开始研究中国的佛教了。这一点对韩书石来说,他没有料到,他既高兴又不愿意她去专注学习佛教。高兴的是,她喜欢上了佛学,也就会归心在中国。不高兴的是,自从她开始研究佛学以后,就很少注意他,他有被冷落的感觉。所以韩书石就把她带到丽江等地去旅游,好在游玩的过程中进一步讨好伊莉,把伊莉的注意力捡回到自己身上。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公然在丽江见到了这两只神犬,令伊莉魂不附体,非要将莎曼买回来与她作伴,偏偏又遇上张老板这个狮子大开口的小人,只认钱不认人,看来只有花钱买美人了。韩书石在心里痛啊,他痛钱,他在心里恨呀,他恨张老板漫天要价,他更恨那个县长仗势欺人,差点被他占了伊莉的便宜,他也恨伊莉,他在心里骂这个贱货只认钱不认人,但他韩书石舍不得她,只有忍痛割爱,答应伊莉的要求,用天价将莎曼买下。
伊莉为什么一定要把莎曼弄到手呢?伊莉的梦想就是回到英国做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夫人。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愿望,也是她的整个家族的愿望。她现在已经有了钻石,即将就要有别墅了,她差什么?就差手上牵着这么一条高贵无比的德国犬了。再说这条德国犬不是一般的犬,更不像那些贵夫人手上牵的那些天价狗,虽有名份,却无天才。如果能把莎曼牵回英国,让那些英国的上流社会傻眼,让他们吃惊,认他们嫉妒,让他们发疯……只要有莎曼,伊莉相信一定会震惊全英国,到时整个家族就荣耀无比了。这是其一,其二伊莉从心里爱上莎曼。尽管张老板要天价,但伊莉觉得韩书石应该出这个钱,我伊莉怎能就这样白白地嫁给你呀!所以她告诉韩书石,买下莎曼之时就是与你结婚之日,就这样迫使韩书石舍其钱换其美了。以此可以看出伊莉前期的思想及处事哲学。
可以说伊莉只是一个英国社会低层的小市民而已,在她的身上充满了铜臭味,在她的眼里根本没有善恶之分,丑美之别,伊莉只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而已。为什么伊莉会突然转变呢?就因为石桥血案给她的震撼太大了,在她的想像中莎曼肯定是要替满满报仇雪恨的,像这样智慧超群的狗狗,肯定分得清好坏善恶,而她自己就是这场罪恶的直接参与者。不是因为她,韩书石也不会出这么多钱来做这桩买卖,也就不会为了钱而惹出了这桩血案。其实这是桩财色的、肮脏的可耻交易。因此莎曼不会轻饶她,但莎曼没有对任何人进行报复,这令伊莉感动万分。但就是这样优秀而善良的狗狗却被自己和同伙紧追不舍,差点要了莎曼的命,天理何容啊。啊,上帝,请饶恕我罪孽的灵魂,让我在忏悔之中重新获得新生吧。这是伊莉内心的搏击。
她发誓要寻找莎曼的踪迹,不是为了要将它买下,而是去求它饶恕她的罪孽。伊莉想用一切办法来帮助莎曼,从而达到洗净罪恶灵魂的目的。就在一个红日高照的黎明,伊莉悄悄的离开了韩书石,踏上了去寻找莎曼的历程。
写到伊莉就必然还要写到韩书石,韩书石虽然在内心彻底忏悔了,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伊莉会不辞而别。就在伊莉出走的那天,韩书石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他的内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他准备去承受来自任何一方的打击。他甚至希望满满的亲人来痛打他一顿,好让他减轻一些罪恶之感。因此韩书石在默默地等待,等待着人们对他的惩罚,他想最后都是要用钱来摆平的。他韩书石愿意用钱洗净灵魂,只要伊莉陪在他身边,他任何东西都不会在乎。
你看,这就是一个商人的灵魂,即使在他彻底悔悟的时候,他也不会去从人的根本上找原因。他依然还认为只要有了钱,便可以摆平世间的一切,这就是韩书石最可悲的一面。所以伊莉是从骨子里看清了这一点,把他视为最下流的街痞,所以伊莉毅然离开了韩书石。当然伊莉后来的事情还要作一些交代,她的出走给了韩书石致命的打击,这是韩书石没有想到的。在韩书石眼里,伊莉不可能离他而去。第一她需要钱,第二她对中国不熟悉,他确认她没有钱,她是寸步难行的。然而韩书石错了,伊莉走了,连告别的话也没有留下一句。韩书石从早等到晚,不见伊莉的踪影,韩书石的心慌了。他又呆呆地等了伊莉一天,依然不见伊莉的身影,韩书石此时的心倒落地了。他知道伊莉已经离他而去了,这是老天对他的报应,他接受了。他对这个英国美人的依恋,只能化为一种浮云般的思绪了。他决定去德国寻找亨德尔森格尔袒露自己的心扉,他要用钱去赔偿亨德的损失,他认为只有这样,他韩书石才能心安,因此韩书石去了德国。我们已经知道,因为亨德先生已经踏上了来中国的路,韩书石在德国没有找到亨德,他又匆匆忙忙回到云南,非常偶然地在大天公司见到了贵贵、当然这也是韩书石后来的事了。
现在要说的是有人问我:“伊莉她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伊莉要离开韩书石是她早就策划好的,她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去寻找莎曼,她要将她的全部时间都用去陪伴莎曼。但她根本不知道莎曼去了何方,但伊莉想到了一个去处,那就是寺庙。她认为莎曼的心是与神灵相通的,到了寺庙就可以通过神灵的祈告来找到莎曼。所以伊莉走进了慈云庵,这一点与伊莉到中国就研究佛教有直接关系,而且伊莉相信了今生来世说,可以说她已经信佛拜佛了。而且她对慈云庵也很有了解,她特别喜欢妙慧大师,所以她去了慈云庵。
慈云庵的历史十分悠远,因为我要写的是伊莉,所以就不去讲慈云庵的历史了。但慈云庵的主持妙慧大师是个十分不得了的人。她九岁出家削发为尼,在慈云庵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她博学多艺,不仅精通佛学,而且苦练书画,就是专业画僧也没有她的书画空灵。她虽为尼,但她心胸博大,她能慧眼识人,也能包容世间难事,被她感化去恶从善之人比比皆是。人们都知道妙慧大师养育了孤儿整整二十个,她教育这些孩子从善,但并不要求他们出家,她培养他们成才,但并不强迫他们剃度。在她的资助下,这二十个孩子全都上了大学,最大的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而且这些学生们都会在假期回到家乡,义务自愿帮助乡亲们干活,很得妙慧师傅的称赞。这当然说妙慧师傅只是作个铺垫,主要是要把伊莉引进来。因为妙慧大师的高僧大德才会感动伊莉,所以伊莉才会相信妙慧大师,从而进到了慈云庵。当伊莉一脸愁容踏进慈云庵后,妙慧大师就知道了伊莉是来避难的。说起来也真奇怪,见到了妙慧大师尊容后,竟然在妙慧大师的怀中大哭起来,妙慧大师倒像哄小孩一样来开导伊莉。当天伊莉就把她在英国如何认识韩书石,怎样来到中国,如何见到莎曼以及后来发生的一切,全都详细的讲给妙慧听。她求妙慧师傅帮助她,让她见到莎曼。妙慧告诉她说:“人不怕迷路,就怕不识路,如今你已经从迷雾中走出来了,你面前的路肯定是阳光灿烂的。佛光永照说的就是智慧和善良帮助你从邪途上返回来,让良知永远伴随你走完你后面的路,佛家不计前嫌,弃恶从善者佛是看得见的。其实人也好,物也好,狗也好,只不过是物体的形态表现,而心作用于万物万事。不等于你非要见到莎曼才能洗心谢罪,云层相隔,光波永驻,善面佛心便存于四海,可救万物于水深火热之中。你的恶只是表现在对满满的伤害和对莎曼的欲望,其实已经伤及了宇宙,毁灭了自身的肉体及灵魂。只有在佛光之中,你才能看清自己的前程,弃恶从善,便已经福及了很多的莎曼。你要记住,我若满足了你的要求,只是满足了你一时的快感,满足了你一时的悔悟,而不能使你大彻大悟,一生从善。而你的路还没有走完,漫漫之中黑云罩心,还会再遇上第二个莎曼,第二个韩书石,唯有洗心革面,随风看荷,终身有菩萨相随,才是正路。若是有了此心,莎曼便在你的心中了,你早已远离罪恶。”
伊莉听懂了一些,明白了一些,但她依旧处在一知半解之中,伊莉从此就住在了慈云俺,天天听妙慧讲经,随妙慧为人解难。特别是妙慧为她讲解经书,让她知道中国佛教中的佛、菩萨、神、妖魔等等的含义以及佛教对教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开启人类善根,为人解忧排难的灵光指导作用。伊莉的心找到了归宿,伊莉终于皈依佛门,削发为尼。所以现在你如果去慈云庵就能看到伊莉,一个外国相貌的尼姑,她在云南可能是第一个洋尼姑了。说到这里,伊莉的故事总算划上了一个句号。她在以后的出家岁月中只做两件事,一是为满满超度,二是虔诚的研究中国的佛学。如果你对佛学也感兴趣的话,不妨前往慈云庵去与伊莉探讨一下佛学。当然你见她的时候,只能称她莲慧师傅了,莲慧是师傅为她取的法名。这一点你一定要记住呵。
作家简介:
余松涛,退休人员,文学、美术爱好者。云南美术出版社公费出版过余松涛小说集《无罪的月光》,多个机构为余松涛举办过《余松涛美术作品展》,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