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金殿风雷辩忠奸
灵隐寺功德箱底起的太师金印,在宝镜下照出蟠龙纹暗记。济公将酒葫芦往金印上一扣,竟吸出缕黑气,在镜中化作三头恶蛟形状。"哟,还是条修炼三百年的钱蠹!"济公蒲扇轻摇,那黑气忽指向北方。
众人夜渡运河,见漕帮残党正焚烧账册。赵守诚欲追,济公却扯住他破僧衣:"让这些纸灰飞高点——正好给京城报个信。"说着蒲扇一扇,带火星的灰烬竟聚成雁阵,朝紫禁城方向飞去。
五日后早朝,太师正奏请加征漕运税银,忽见殿外飞来漫天灰雁。雁群撞上蟠龙柱散作纸灰,落地竟拼出"贪蠹误国"四字。皇帝惊怒间,午门传来骚动——济公踩着守门石狮的头顶跃入金殿,破僧衣在晨光中猎猎作响。
"疯僧大胆!"太师厉喝,袖中暗扣毒针。济公不避不让,任毒针扎进酒葫芦。葫芦突然裂开,流出琥珀色酒液,在金砖上绘出运河漕运图,每处私港都标注着太师暗股。
太师冷笑:"妖僧幻术,岂能欺君?"话音未落,济公将照胆剑往地上一插。剑身映出昨夜场景:太师心腹潜入枢密院,将真账册换成假册。镜光再转,照出二十年前科考案——当今太师竟是冒名顶替的落第秀才!
满朝哗然中,宝镜突然自鸣。镜面显出先帝托梦景象:条白龙绕梁三匝,吐出口宝剑直指太师冠冕。皇帝猛然想起幼时先帝所言"白龙现,奸佞清",顿时勃然变色。
御林军擒拿太师时,其冠冕突然迸裂,掉出块刻着生辰八字的桃木人——心口扎着五根金针,竟是当今天子的八字!济公蒲扇轻拂,桃木人化作青烟,露出太师真容:额间竟有北漠部落的狼头刺青。
第七章 九重天火涤尘寰
太师府邸查封时,在后园掘出九口青铜瓮。每口瓮中都浸着具童尸,眉心贴着符咒,摆成九星连珠阵。济公将照胆剑掷向阵眼,剑尖挑出张血符:"好个借运邪术!竟用孩童寿数延自家官运!"
宝镜照向青铜瓮,映出十年间失踪的九十九个孩童冤魂。济公解下腰间丝绦抛向空中,丝绦遇风化作九九八十一盏往生灯,绕着皇城盘旋三周,最终汇成星河投向西方极乐。
皇帝欲重赏济公,却见疯僧蹲在蟠龙柱上啃鸡腿:"和尚不要官帽,只要三道圣旨。"蒲扇轻摇间,宝镜显出三幅景象:其一为漕运改制,贫苦纤夫改领官饷;其二赦免被太师陷害的清流官员;其三令天下州县立"照胆碑",刻贪官名姓以警后世。
翌日午时三刻,太师押赴刑场。忽然天降暴雨,刑场积水映出诡异倒影——刽子手刀变成纸刀,监斩官成了无头鬼。济公将酒葫芦砸向地面,积水中跃出条金鲤,衔走太师一缕头发潜入地底。
地底突然传来龙吟,九道天雷连续劈下。雷光中现出真龙法相,爪握照胆剑斩向太师魂魄。百姓皆见云间有金光万道,隐约听得梵唱阵阵。待云散天晴,刑场上只余节焦木,形状恰似佝偻罪人。
当夜皇宫起火,太师书房焚毁殆尽。灰烬中却有个铁匣完好无损,内藏百官罪证。皇帝手持罪证面对宝镜,镜中竟照出自己年少时与太师密谋的画面——原来早被妖人蛊惑犯下大错!济公在镜前轻笑:"陛下现在可知,照胆镜最先照的是谁?"
【本章回末偈语】 天火焚尽孽债深,镜台终究照本心 莫道九重宫阙远,青史从来不负人
(皇城风波暂平,镜剑却指向更深的阴谋。下回将叙说漠北狼烟起,宝镜照出二十年国仇家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