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斌先生的《荷塘月色》写生合集,似一柄蘸着湖光水汽的折扇,轻轻展开时,满纸皆是济南城的荷风莲韵与五洲湖的静美天光。四幅作品虽同以“水”“荷”为骨,却各藏灵韵,在写生的真实里浸着笔墨的温度,读来确如酷暑里饮一捧新汲的湖水,心尖都透着清爽。
先看《一城山色半城湖》,四尺横幅的格局本就敞亮,他笔下的荷塘更像铺开的绿绸缎——塘岸的绿树用浓淡墨揉出层次感,像给荷塘镶了圈毛茸茸的边;塘中莲花不是孤零零地开,是一簇簇挤着、挨着,花瓣染得嫩粉,边缘泛着水光,倒像刚被风吹得晃了晃,还带着颤劲儿。最妙是那两只对头嬉戏的天鹅,墨色简省却形神俱到,颈子弯出柔缓的弧度,似在悄声说话,让辽阔的荷塘一下子有了活气——这哪是画荷塘?是把“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魂,揉进了荷叶的脉络里。
再读两幅大明湖睡莲,又换了种细腻的调子。《大明湖写生睡莲》是卡纸竖幅长条,三朵莲花“香甛的睡在圆圆的叶片上”,这“睡”字用得真好——他笔下的花瓣不张不扬,边缘微微收拢,像怕惊扰了水面似的,连颜色都晕得温温柔柔,粉里带白,白里透嫩。水面下刚露尖的小荷叶最是动人,只用淡墨勾出浅浅的轮廓,顶端还带着点新绿的嫩劲儿,像刚从水里探出头的娃娃,怯生生又鲜活。配联“清风也有轻狂意,经过荷花亦自香”更是点睛,笔墨里的莲之静,与诗句里的风之动相衬,倒让这方小画有了说不清的余味。
《一堂和气》那幅卡纸扇面,又见另一番暖融融的趣致。扇面本就讲究“聚气”,他让两朵莲花被众荷叶“托举”着,荷叶用浓墨铺底,叶脉用焦墨轻轻勒出,像一只只厚实的手掌,稳稳托着中间那两朵“娇艳欲滴”的莲。花瓣上似有若无的水痕,该是用湿笔晕出来的,看在眼里,仿佛能摸到那层薄薄的水汽——“一堂和气”的名儿真没取错,荷叶的“众”与莲花的“娇”相偎,墨色的“沉”与花色的“明”相和,满纸都是融融的暖意,哪还有半分燥气?
最后到《忆写五洲湖》,四尺整纸横幅铺开,又成了开阔的景。他把五洲湖画得“淋漓尽致”,是真见功夫——湖面用淡墨扫过,几乎不见笔痕,却透着“平静”的质感,像块镜子映着天;彼岸沿湖的楼房没画得刻板,用简笔勾出轮廓,墨色轻淡,反倒衬得湖这边的莲花更鲜活。湖内莲花是热闹的,绿叶挨挨挤挤,花瓣亮得晃眼;成群的海鸥最是灵动,墨点似的翅膀一扇,倒让平静的湖面有了风的痕迹。这“忆写”二字也耐品,不是照搬实景,是把初见五洲湖时的心动记在心里,再用笔墨慢慢晕开,所以画里既有湖的真,又有忆的暖。
通观这四幅画,最打动人的是康斌先生笔墨里的“实”与“情”。他自幼随父辈学画,又得娄师白、高冠华等名师亲授,功底是扎在泥土里的——画荷叶的浓淡干湿,见得是对水墨的熟稔;画莲花的形态神韵,显的是写生时对细节的留心。但他没让技巧压过情,不管是天鹅嬉戏的活,还是睡莲安睡的静,或是海鸥振翅的轻,都是他对着湖、对着荷时心里的感受:是见着美景时的舒畅,是想把这份清凉留住的心意。
难怪看这些作品“心情舒畅”——他画的哪里只是荷与湖?是把酷暑里的一抹绿、一阵风、一汪水,都揉进了笔墨里。这样既有写生的真,又有笔墨的美,还藏着画家心意的作品,自然既有让人驻足的欣赏价值,更有值得细细收藏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