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菏泽阅读会举办专题朗诵会:以声为媒缅怀抗战历史,致敬伟大胜利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菏泽阅读会精心策划的专题朗诵会温情启幕。各界书友与嘉宾齐聚一堂,在诗歌的旋律与声音的力量中重温烽火岁月,感悟不朽的民族精神,让红色记忆在声情并茂的演绎中代代相传。
本次朗诵会由韩思哲担任主持。活动伊始,他以一句深情的话语将观众带入历史长河:“八十年,风在耳边,仍是呼啸的卢沟晓月;八十年,血在胸口,仍是滚烫的太行山上。”他点明本次活动“用诗歌与良知,用声音与热泪纪念胜利”的核心主旨,强调“战争可以烧焦土地,但烧不毁人的灵魂;可以炸毁城池,但炸不毁人的记忆”,为整场朗诵会奠定了庄重而感人的基调。
为增强观众的沉浸体验,活动特别安排赵慧老师在每位朗诵者表演时,于活动群内同步发放朗诵者简介图片,实现“听觉+视觉”的双重感知。

随后,19位朗诵者依次登台,以真挚的情感和饱满的热情演绎19件经典作品,带领观众“穿过硝烟、穿过时间”,触摸历史的温度。气若幽兰带来的《啊,抗日战争》,源自1938年武汉一位17岁作者的创作,“要把每一粒子弹都种成春天的种子”的诗句,传递出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对希望的坚守;袁建平朗诵的《不朽》与惠风和畅演绎的《不朽的抗战》,从不同视角诠释“不朽”的深意——前者叩问“一个民族怎样才算真正活着”,后者则展现90后对历史的接力传承,印证“历史不是回声,是接力”;李蕊的《故乡的月光》将战争中的思念化作“漂过80年黑暗的纸船”,道尽对故乡的眷恋与沧桑;明珠带来的《南京照相馆》通过“照片上的孩子还在笑,镜头外却已屠城”的细节,揭开1937年南京的伤痛记忆,让观众深刻感受历史的沉重。

孔雅静的《纪念碑》以“碑有多高?高过死亡;碑有多重?重过记忆”的凝练诗句,浓缩纪念碑的精神内涵;高空幽兰的《民族的丰碑》与胡萍的《历史的丰碑》从不同维度解读“丰碑”——前者指出“真正的碑,是站着的人”,后者强调丰碑在血脉中的永续传承;王秋荣朗诵的《勿忘九一八》唤醒观众对1931年沈阳北大营炮声的记忆,铭记民族苦难的开端;许淑莉带来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将一位母亲赴死前的百余字家书呈现在舞台上,虽篇幅简短,却比“一部巨著更沉重”,字字浸透母爱与家国情怀,令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灯火阑杉的《长征颂》诠释“长征不是走路,是把信仰走成路”的深刻内涵,串联起抗日与长征的红色脉络;张海洋的《历史的刻度》以独特视角丈量历史的厚度;山青水秀演绎的《石雷少年》将“80年前用石雷炸坦克的少年”与“如今刷着手机的少年”对比,让观众真切感知“成长”的重量与时代的变迁;“开心每一天”带来的《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以充满正能量的演绎传递“铭记历史是为了让明天真正开心”的信念;“平安是福”朗诵的《沁园春》将“沂蒙乳汁救伤员”的动人细节融入经典词牌,展现英雄气概中的柔肠与温暖。

陈杰讲述的《英雄母亲邓玉芬》还原了“送五个儿子上战场,一个都没回来,仍擦干眼泪送第六个儿子出征”的感人故事,彰显平凡母亲的伟大与无私;白雪的《军号和红雪》继续传递英雄精神——前者深情缅怀先烈,后者以“雪为什么是红的?因为天空在流血”的诗句叩击心灵,呼吁“把军号擦亮,让它只吹黎明,不吹黄昏”;最后,王华朗诵的《谒曹县鲁西南烈士陵园砺怀(新韵)》以“别给我立碑,把碑立在你们心上”的动人语句,为整场朗诵会画上圆满句号,也让观众对“铭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朗诵会尾声,主持人韩思哲再次升华主题:“今晚,我们读了19首诗,其实是读了同一句——‘历史不会过去,过去的是没有记忆的昨天’。”他强调,80年来卢沟晓月虽圆了80回、太行山上虽青了80次,但“年年相告、岁岁回望”必不可少,因为“遗忘,才是第二次死亡”。他呼吁现场观众“把今夜的声音带回家,把今夜的泪光带回城,把‘铭记’二字,带回每一条大街小巷”。
此次菏泽阅读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朗诵会虽已落幕,但正如主持人所言,“历史,永不落幕;我们,永不停步”。这场以声为媒的纪念活动,不仅让红色基因在诗歌与声音中得以传承,更激发了在场观众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注入了新的力量。
本期责任编辑:鲁西南文化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