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故乡回大连好几天了,可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一直萦绕在我眼前和耳畔,也一直在过滤在思考。
8月19日上午回到卢堡时,老爸一个人在家。 得知弟弟祥阁在西院老赵家装修房子,我便过去看看。房子还是原来的,只是内部重新改造装修,要铺地热,要在室内设卫生间。弟弟祥阁说,“现在翻盖一所新房子得二三十万,所以咱堡这几年很多人家都这么重新改造装修一下,既省钱,又改善了条件。” “这年头,乡亲们也越来越务实了,”我心想。
弟弟祥阁木、瓦工都好,每年种完地就外出打工,直到秋收才回。今年外面干脆找不到活,只在村子里打点零工。每年暑期回家,基本看不见青壮年,今年却见到很多。乡亲们只盼着有个好收成,粮价能高点,增加点收入,弥补一下不能到外面打工的损失。
当日下午,在村部跟会计、也是我的学生辛刚聊了一会儿。辛刚说,现在全村1400多口人,其中800多口都在外面,留在村里这600多口,除一小部分在读的中小学生外,其余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几百位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去劳动能力,只能靠子女供养照护,有的生活已经很艰难。我问他,像这样的老人可不可以送到镇敬老院,他说,镇敬老院只收“五保户”,要去只能去个人办的养老院。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去养老院很难的,一是观念问题,谁都不愿意背不孝的骂名,还有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就是经济上难以负担。我跟他说,村里能不能办一个养老院或托老所,让老人不离村得到照护。他说,村里倒是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涉及的事儿也不少。
这几天,我都在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日前,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通知》,虽然目前只是试点,但毕竟是一个福音,但愿这项惠及千千万万中度以上失能老人的福利尽快铺开落实。如果这项利好政策早日在农村落地,村里的一些老人养老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老人的生活状况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晚饭后,先跟东院本家侄卢振月(做了多年的“赤脚医生”,很得村民信赖)和赵亚文大哥聊了聊。振月说,从去年到现在,整个村子只生了一个孩子,照这样下去,农村真就没人了。赵亚文大哥说,过去卢堡小学(现学校撤并到镇里)每年都能招上一个班的新生,现在,别说一个班,就是三五个都很难。
后继无人的乡村,还有未来吗?我不敢往深想。

(图片来自网络)
在村部广场,跟本家孙辈卢荣利交流的时候,荣利说,当年卢堡的团总支有六七十团员,加上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有一百多号人,每次搞义务劳动真是热火朝天。那时,生活虽然很困难,可精气神都特别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人没了,精气神也没了。
农村青年进城,为城市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应该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只靠老弱病残吧?没有年轻人参与的乡村振兴,不能算振兴。一一其实也根本不可能振兴,即便振兴也不会持久。
农村青壮年回乡创业之时,便是乡村振兴之日。
(作者近日在故乡篮球赛现场拍摄)
让我欣慰和有一些希望的是镇里刚刚结束的“乡村振兴杯”篮球赛,但愿这次篮球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起点。
2025年8月28日早
作者:卢祥云,从故乡走出去,又常怀故乡情的勤奋笔耕老者。在报刊和网络发表千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