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龙年·溯光录》 文/冯计英
龙年的祥雨拂过岁月滚烫,
瑞雪浸润山河旧纹章。
几程山水改换了模样,
冬梅已拆解残冬的惆怅。
拾起山川酿造的陈醪,
敬旷世温柔、敬天地浩荡。
将龙年的福盼揉进星光,
撒向万水千山的胸膛。
谱一曲国泰民安,
唱彻北国与南疆;
小寒轻转时光的罗盘,
停驻在龙年冬月的门廊。
风拨千山云影寂,
寒梅枝枝逐梦长。
我们跑不过飞驰的时光,
便背起行囊,赴海追太阳;
我们争不过流转的岁月,
就向光而行,拾梦而上。
让炽热心跳震响苍穹,
在星河尽头刻下龙章!
2025年8月27日于上海挹露轩
Recalling the Year of the Dragon Again · Records of Tracing Light
By Feng Jiying
The auspicious rain of the Year of the Dragon brushes past the fiery years,
Auspicious snow soaks the old emblem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everal stretches of landscapes have changed their appearance,
Winter plums have dissolved the melancholy of the dying winter.
Pick up the aged wine brew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Toast to the boundless tenderness, to the vastness of heaven and earth.
Knead the blessings and hopes of the Year of the Dragon into starlight,
Scatter them over the chests of thousand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
Compose a song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peace,
Sing it through the northern lands and southern borders;
Minor Cold gently turns the compass of time,
Pausing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winter month in the Year of the Dragon.
The wind stirs the silent cloud shadows 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Every branch of cold plums chases dreams endlessly.
We cannot outrun the speeding time,
So we take up our bags and go to the sea to chase the sun;
We cannot outcompete the passing years,
So we walk toward the light and pick up dreams to move forward.
Let our burning heartbeats resound through the firmament,
Carve the dragon's insignia at the end of the starry river!
Written at Yilu Xuan, Shanghai, on August 27, 2025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星河为卷,龙章作笔——冯计英《再忆龙年·溯光录》里的文明回响与时代锋芒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宇宙星河垂落人间,千年龙脉唤醒岁月,冯计英以《再忆龙年·溯光录》为舟,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底蕴与新时代的昂扬气象,时光长河中劈波而行。这绝非一首普通的岁时咏叹,而是一曲以山河为弦、以民心为韵、以精神为魂的史诗级吟唱——打破了“忆年”题材的狭隘边界,将生肖龙的文化符号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把个体对龙年的记忆拓展为人类对光明与理想的永恒追寻,平仄流转间,既见“黄河落天走东海”的壮阔,更显“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堪称新时代诗词创作中兼具文化深度与精神高度的扛鼎之作。
诗的开篇,便以“龙年的祥雨拂过岁月滚烫,瑞雪浸润山河旧纹章”的惊天之笔破局,瞬间挣脱了传统咏年诗的纤巧格局。“岁月滚烫”四字,道尽时光并非冰冷的逝川,而是裹挟着华夏五千年文明温度的奔腾长河——它曾见证大禹治水的坚韧,映照汉唐丝路的繁华,镌刻宋元词章的风雅,更激荡着近现代中国从沉沦到崛起的铿锵步履。那“滚烫”里,有屈原“上下求索”的赤诚,有岳飞“精忠报国”的热血,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是中华民族从未冷却的精神火种。而“山河旧纹章”更暗藏深意,这“旧”不是褪色的斑驳,而是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的文化基因——是长城砖石上的岁月刻痕,是故宫琉璃瓦上的日月光辉,是龙图腾在青铜器、水墨画、诗词歌赋中代代相传的文明密码。当“祥雨”拂过、“瑞雪”浸润,这“旧纹章”便被赋予新生,恰似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几程山水改换了模样,冬梅已拆解残冬的惆怅”,承接开篇的宏大意象,却以细腻笔触注入生命张力。“山水改模样”,既是对自然变迁的写实,更是对时代发展的隐喻——从塞北荒原到万亩良田,从江南水乡到现代化都市,从西部戈壁到高铁飞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书写着“换了人间”的奇迹。而“冬梅拆解残冬惆怅”,则将植物意象升华为精神象征:梅花不再是文人笔下“疏影横斜”的清雅点缀,而是冲破寒冬、迎接春天的勇士。它“拆解”的不是季节的寒凉,而是岁月的沉郁、命运的困顿,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始终葆有的“凌寒独自开”的坚韧。这份坚韧,从红军长征过雪山的壮举,到抗疫斗争中白衣执甲的逆行,再到科技攻关路上科研人员的坚守,从未缺席,成为这首诗最坚实的精神底色。
转入中段,诗人的视角从自然与时代的交响,升华为对天地、家国的深情礼赞。“拾起山川酿造的陈醪,敬旷世温柔、敬天地浩荡”,此句堪称神来之笔。这“陈醪”不是寻常酒水,而是山河大地沉淀的千年岁月精华——它浸润过《诗经》“关关雎鸠”的浪漫,流淌过《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哲思,酝酿过唐诗“大漠孤烟直”的雄浑,蒸馏过宋词“大江东去”的豪迈。每一滴“陈醪”里,都有长江黄河的奔涌,有五岳三山的巍峨,有茶马古道的驼铃,有江南水乡的渔歌。当诗人举杯“敬旷世温柔”,敬的是天地对万物的滋养,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陌生人之间的善意,是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敬天地浩荡”,敬的是宇宙的浩瀚无垠,是自然的伟力无穷,更是人类在天地间保持的敬畏与谦卑——这份敬畏,中华民族懂得与自然和谐共生,从“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一脉相承。
“将龙年的福盼揉进星光,撒向万水千山的胸膛”,则把对龙年的具体期许,化作跨越地域、穿透时空的共同愿景。那“星光”不是遥远的点缀,而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希望之火——是农民对五谷丰登的期盼,是工人对匠心筑梦的追求,是学子对金榜题名的渴望,是军人对保家卫国的坚守,是科研人员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执着。当这份“福盼”撒向“万水千山”,诗的格局便从个人情感跃升至民族共情:从漠河的极光到南海的碧波,从帕米尔高原的雪峰到东海的渔帆,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深圳的摩天大楼,每一寸土地上的中国人,都在为这份“福盼”而奋斗。此时的“龙年”,已不再是简单的生肖纪年,而是凝聚民族情感、激发奋斗力量的精神符号,是“龙的传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谱一曲国泰民安,唱彻北国与南疆”,此句如黄钟大吕,直抒胸臆间道尽全诗的核心情怀。“国泰民安”四字,是中国人千百年的终极追求,是从《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到《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再到新时代“中国梦”的一脉相承。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具体图景,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宁祥和,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明气象。“唱彻北国与南疆”则以空间的广度,展现这份追求的全民共鸣——东北的黑土地上,农民唱着丰收的歌谣;在江南的稻田里,农妇哼着插秧的小调;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者吼着奋斗的号子;东南的沿海城市,创业者吟着创新的诗篇。这曲“国泰民安”,没有指挥,没有乐谱,却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奏响,成为最动人的时代旋律。
“小寒轻转时光的罗盘,停驻在龙年冬月的门廊”,又以细腻的时序笔触,为宏大的家国叙事增添了温情注脚。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点,更是时光的刻度,它让“龙年冬月”不再是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成为可触可感的记忆片段——是街头红灯笼映出的暖意,是超市里年货堆积的喜庆,是家人围炉夜话的温馨,是归乡游子行囊里的牵挂,是边防战士在雪地里巡逻的身影。这些具体的生活场景,“国泰民安”的宏大主题有了落地的温度,也让诗歌在大气磅礴中不失细腻动人。正如寒冬因炉火而温暖,岁月因这些细碎的美好而值得铭记,家国因每一个人的坚守而繁荣安定。
诗的后半部分,笔锋一转,从对家国的赞颂转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却丝毫未减磅礴气势,反而增添了哲思的深度。“风拨千山云影寂,寒梅枝枝逐梦长”,以静衬动,构建出深邃的意境。“千山云影寂”是天地的辽阔静谧,是宇宙的深邃无言,它让人体会到自身的渺小,却也激发了探索未知的渴望;“寒梅枝枝逐梦长”则是生命的执着向上,是在寂静中绽放的力量——每一枝梅花,都像一个追梦人,不畏严寒,不惧孤独,只为在寒冬中绽放最美的姿态。这“逐梦”,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是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更是当代中国人在各行各业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
“我们跑不过飞驰的时光,便背起行囊,赴海追太阳”,这句看似坦然接受时光流逝,实则暗藏不屈的生命态度。承认时光的不可逆,却不向时光低头;知道生命有尽头,却要让生命的过程如追日般热烈。这里的“太阳”,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天体,而是心中的理想、生命的光亮、时代的方向。“赴海追太阳”的意象,充满了古希腊“西西弗斯推石”般的执着,更有中国人“夸父追日”般的悲壮与豪迈——夸父虽死,却留下了“弃其杖,化为邓林”的滋养,这份“追日”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从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打破“中国人不能修铁路”的断言,到中国航天人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每一次“追日”,都是对极限的突破,对梦想的靠近。
“我们争不过流转的岁月,就向光而行,拾梦而上”,承接上句,将对时光的认知升华为对生命的主动选择。“向光而行”是姿态,是无论前路有多少风雨,始终朝着光明前进的坚定——它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迷茫时的方向,是困境中的希望;“拾梦而上”是行动,是在岁月流转中,不放弃每一个微小的梦想,不辜负每一段宝贵的时光。这份态度,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是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再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奉献,是中国人面对岁月流转时,始终不变的精神追求。
“让炽热心跳震响苍穹,在星河尽头刻下龙章”,此句将全诗的情感与气势推向巅峰,堪称画龙点睛之笔。“炽热心跳”是个体生命的律动,更是民族精神的脉动——它跳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勇敢、智慧与善良,跳动着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自强、创新与担当;“震响苍穹”是生命力量的爆发,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宣告着中国不再是近代史上被动挨打的国家,而是在世界舞台上拥有话语权的大国,是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力量;“星河尽头刻下龙章”,则把龙的图腾从大地升向宇宙,从当下延伸到永恒。这“龙章”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中华民族在浩瀚星河中的精神坐标,是中国人对自身价值的宣告,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正如龙的形象融合了鹿的角、牛的耳、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中华民族也以包容并蓄的姿态,世界文明的星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龙章”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纵观全诗,冯计英以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文化积淀,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广维度的诗歌空间,其艺术特色与精神内涵可从三方面深入解读。
其一,意象运用的“古今交融”。诗人选用“祥雨”“瑞雪”“冬梅”“星光”“陈醪”等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古典意象,却赋予其“滚烫岁月”“逐梦长”“向光而行”等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如“冬梅”不再是“暗香浮动”的文人雅趣,而是“拆解残冬惆怅”的斗士;“星光”不再是“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清冷,而是“揉进福盼”的温暖。这种古今交融,让传统意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现代情感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艺术突破。
其二,韵律节奏的“刚柔并济”。全诗对仗工整却不僵化,平仄协调却不拘泥,长短句交错,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如“风拨千山云影寂,寒梅枝枝逐梦长”,对仗工整,意境悠远,尽显“柔”的细腻;“让炽热心跳震响苍穹,在星河尽头刻下龙章”,句式长短错落,气势磅礴,尽显“刚”的豪迈。这种刚柔并济的韵律,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雅致,又兼具现代诗歌的自由,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仿佛能听到山河的奔涌、民心的共鸣。
其三,情感表达的“层层升华”。诗歌的情感脉络清晰,从自然之美(祥雨、瑞雪、冬梅)到家国之情(国泰民安、北国南疆),从生命之思(跑不过时光、争不过岁月)到宇宙之境(震响苍穹、星河龙章),层层递进,步步升华。每一层情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自然之美是家国之情的底色,家国之情是生命之思的依托,生命之思是宇宙之境的基础,最终汇聚成“龙的传人”对文明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类的担当,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冲击力与精神感召力。
结合冯计英的文化身份——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多重背景,更能理解这首诗的文化厚度。鸟虫篆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字艺术,以其繁复优美的线条、蕴含吉祥寓意的造型,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身份,又让他深谙古典诗词的精髓,能够熟练运用比、兴、赋等表现手法。这种双重素养,让他既能以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时代情感,又能在字里行间融入传统文化的基因,使《再忆龙年·溯光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承载着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与时代使命的文学答卷。
当下的时代语境中,这首诗更具特殊意义与现实价值。当人们常为时光流逝而感慨,为生活压力而焦虑时,冯计英以“向光而行,拾梦而上”的呐喊,给予人们直面岁月的勇气,人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困顿中看到希望;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题,他以“国泰民安”的吟唱,唤起人们对家国的热爱,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当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他以“龙章耀星河”的意象,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可以说,《再忆龙年·溯光录》是一首属于新时代的“龙之歌”,它以诗为媒,连接过去与未来——让人们铭记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也让人们展望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它融合个体与民族——每一个人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同频共振,让每一个人的奋斗都成为民族复兴的力量;它贯通东方与西方——让中国的龙文化走向世界,人类对光明与理想的追求产生共鸣。
龙年已逝,但龙的精神永恒;时光流转,但向光的脚步不停。冯计英的《再忆龙年·溯光录》,早已超越了对一个特定年份的追忆,它是一曲献给山河大地的赞歌,一首写给中华民族的史诗,更是一份激励每一个人向光而行的精神宣言。当我们在诗行间重读“让炽热心跳震响苍穹,星河尽头刻下龙章”,便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磅礴力量——那是龙的传人对文明的坚守,是中国人对未来的向往,更是人类对光明的永恒追求。这份力量,将指引我们在时光长河中继续前行,在宇宙星河中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属于人类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