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80年代的洛阳
最后一次去中国旅行是什么时候来着?记得是上海世博会的前一年,也就是2009年吧。算起来已经过去16年了。
和近年没什么大变化、发展迟缓的日本不同,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每次通过新闻和网络视频看到中国焕然一新的面貌,都会感到惊讶。更何况,比起我作为留学生在河南省洛阳市的大学就读的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说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也毫不夸张。我一直想到当地去亲身感受这些变化,却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琐事耽搁,直到今天。
通过媒体看到的城市面貌变化,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街上行人的衣着。占据道路的交通工具主角也变了。
我在那里的时候,除了卡车、公交车、出租车,其他汽车很少,自行车是道路的主角。
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后,我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是一辆黑色的、造型朴素、装着大车轮的所谓“二八大杠”二手车。记得价格是50元。
这让我之前只能靠步行或公交车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选择。
“只要一直蹬着脚踏板,就能去到任何地方。”
周末时,我会骑车到郊外去。人们友善地接纳了这个穿着在中国买的衣服、骑着中国制造的自行车的日本青年。
记得是10月下旬,我和留学生伙伴们计划去骑自行车旅行。目的地是龙门石窟,它后来被列为世界遗产,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刚到洛阳时,我坐公交车去过那里,但骑自行车去还是第一次。往返路程有30多公里,我们还邀请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是留学生班负责会话课的“老师”。
虽说带个“老”字,但她其实只比我大两岁。这位开朗聪慧的老师,对我来说不仅是老师,也是我从教室最后一排偷偷倾慕的女神。
骑车那天早上,7个学生在宿舍前集合,我看到老师骑着一辆红色的小轮自行车也在其中。
出了校门左转,经过新市区,穿过老城区后,路边的建筑变得稀疏起来。同学们骑得很快,身影越来越远。
我则慢慢地蹬着脚踏板,和老师并排骑行,一直跟她说话,想掩饰自己的害羞。
在黄河支流伊河岸边的一群佛像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奉先寺洞中央的卢舍那佛像。资料显示,这尊佛像是唐代雕刻的。我再次为其高超的艺术性,以及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感动,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光。
返程时也是一样,先走的伙伴们说说笑笑地越走越远,后来就看不见身影了。
途中,我们两人顺便在一座祭祀三国时期武将关羽的“关林庙”停了下来,已经没有追赶伙伴们的心思了。我们在庙门前的小店里买了橘子味的汽水,坐在长椅上喝着。
老师跟我讲了她小时候的回忆和家人的事情。凝视着她的侧脸度过的那段时光,至今仍是我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画面。
回到存自行车的地方的路上,路边铺着的毯子上摆着一些小动物摆件,有马、羊、猴……都是十二生肖里的动物。
老师在毯子前蹲下身,问卖东西的男士:“多少钱一个?”
讨价还价后,交易达成。老师拿起一个羊的摆件递给我说:“谢谢你陪我一起骑车,这是我的谢礼。”
我也给比我大两岁的老师买了一个蛇的摆件。我们把这两个小小的物件放进各自的口袋里,离开了关林庙。
回到宿舍时还没到傍晚,伙伴们大概没等我们回来就散了,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回国后已经38年了。就业、结婚、养育孩子,岁月匆匆而过,我还搬了好几次家。但那个小小的羊摆件,至今仍和威士忌小酒瓶一起,摆在我房间的桌子上。
记忆渐渐模糊,渐行渐远。回首留学时代,有时我甚至会觉得“那一年或许只是一场梦”。每当这时,我就会拿起那个羊摆件握在手心。这个小小的物件,让我明白那段时光确实存在于我的人生中。
我没办法确认当年买的那个蛇摆件是否还在老师身边,她或许早就不记得我这个在班里并不起眼的学生了。想想也理所当然。
那位扎着马尾辫、骑着红色自行车的老师,今年应该已经60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