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树 沈士峰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伴随着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光把我们带到了1940年深冬的微山湖畔。
此时,寒风卷着芦花掠过冰封的运河水面。一支由鲁南矿工、苏北渔民和乡村义勇军组成的武装队伍,在峄县古邵镇的龙王庙前举起了“运河支队”的红旗。这支诞生于苏鲁交界地带的抗日劲旅,此后八年里以运河为脉、以微山湖为魂,在枪林弹雨中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芦苇荡里的神兵
运河支队组建之初,3000余名战士多是放下锄头、矿灯和渔网的普通百姓。首任支队长孙伯龙深知,要在日军重兵把守的运河沿线站稳脚跟,必须依靠群众、活用地形。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数十支小队,分散在运河两岸的芦苇荡、枣树林和煤矿巷道里,像一把把尖刀插在敌人的运输线上。
1941年春,日军调集一个联队的兵力,妄图一举荡平刚成立不久的运河支队。孙伯龙接到情报后,连夜将主力转移至微山湖中的独山岛。当日军汽艇沿着运河搜索至湖口时,只见湖面白茫茫一片,芦苇在风中摇曳,却不见半个人影。突然,孙伯龙一声令下,隐藏在芦苇丛中的战士们纷纷露出头来,手榴弹如雨点般投向敌艇,土造的“水上飞雷”在冰层下炸开,顿时水柱冲天。日军慌忙撤退时,又被预先埋伏在河口的支队战士截击,此战共击沉敌艇3艘,歼灭日军120余人,而支队仅伤亡17人。当地百姓编了歌谣传唱:“运河支队是神兵,芦苇荡里藏身影,鬼子来了打伏击,保咱家乡得安宁。”在煤矿工人组成的第三大队里,有位名叫陈金合的爆破能手。他曾在枣庄煤矿当矿工,练就了一手精准的爆破技术。1942年秋,日军在峄县台儿庄至临城的铁路线上增修碉堡,妄图切断运河支队的补给线。陈金合主动请缨炸毁碉堡,他带着两名队员趁着夜色潜入铁路旁的玉米地,匍匐至碉堡下。就在安放炸药时,被日军哨兵发现。为掩护队员撤退,陈金合毅然拉燃导火索,与碉堡同归于尽,年仅24岁。孙伯龙在追悼会上哽咽着说:“陈金合同志用生命告诉我们,运河支队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响当当的硬骨头!”
运河两岸的烽火
运河支队最擅长的,是在运河两岸开展游击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1943年夏天,日军为支援太平洋战场,在运河沿线强征民夫开挖航道,企图加快军需运输。支队副队长邵剑秋带领第二大队,在夜晚悄悄破坏施工设备,白天则化装成民夫混入工地,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
一次,日军押解200余名民夫前往徐州修建炮楼,邵剑秋得到消息后,立即带领战士们在运河岸边的杨树林设伏。当日军的船队靠近时,他一声令下,早已准备好的土炸药在水中炸开,木船纷纷摇晃。战士们趁机跳上船头与日军搏斗,民夫们也纷纷拿起手中的工具反抗。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不仅解救了全部民夫,还缴获了日军准备运往炮楼的大批物资。
在运河支队的影响下,运河两岸的群众也纷纷加入抗日斗争。1944年深秋,日军对运河支队根据地进行“扫荡”,一位名叫马大娘的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将12名负伤的战士藏在自家的渔船夹层里。日军搜查时,用刺刀刺向船板,马大娘硬是用身体挡住刺刀,谎称船舱里装满了咸鱼。日军被熏得捂着鼻子离开后,马大娘连夜将伤员转移到微山湖中的秘密岛礁上,用自己的乳汁救治重伤员。这样的故事,在运河两岸数不胜数,群众用智慧和勇气,为运河支队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八年抗战中,运河支队经历了无数次恶战,许多战士永远长眠在运河两岸的土地上。1945年春,为配合八路军主力反攻,运河支队奉命攻打峄县县城。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攻城,先后三次冲锋都被敌人压了回来。支队长邵剑秋(此时孙伯龙已牺牲)亲自带领突击队架设云梯,当他爬上城墙时,被子弹击中腿部,鲜血染红了城墙。他忍着剧痛高呼:“为了胜利,冲啊!”战士们见状士气大振,终于攻破城门,解放了峄县。
据战后统计,运河支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对敌作战900多次,击毙击伤俘虏日伪军5000多人,先后有800余名战士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了运河两岸的土地,也为苏鲁人民的抗日斗争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运河岸边,幸存的运河支队战士们聚集在龙王庙前,望着迎风飘扬的红旗,许多人泣不成声。他们想起了牺牲的战友,想起了支持他们的百姓,更想起了八年来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信念。这支从芦苇荡里走出的队伍,用平凡者的英勇,续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传奇,他们的精神,如同奔流不息的运河水,永远滋养着这片英雄的土地。
沈士峰简介
沈士峰,男,江苏睢宁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学士学位,经济师。现任徐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