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极光下的麦浪
李建国执意要陪牛小国去漠河。"那条路我闭着眼都能开,"他发动破旧的吉普车,"你爹当年最喜欢这段路。"
车驶上边防公路,天地骤然开阔。白桦林褪尽枝叶,像一支支铅笔画在灰白的天幕上。收音机里杂音很大,只能断续听到"西伯利亚强冷空气"的预报。
"就是这儿!"李建国突然刹车。路边有块斑驳的里程牌:"距漠河 118km"。他指着路旁一片平坦的雪原:"七四年冬天,我们就是在这儿看到的极光。"
牛小国下车打量。雪地上有狐狸的脚印,像一串省略号通向远方。除了风声,再无声响。
"那晚我们的车坏了,水箱冻裂。"李建国点起烟,"零下四十度,发动机熄火就像心跳停止。你爹说不能睡,睡了就醒不来了。"
远处有辆巡逻车驶过,车顶的警灯像颗红宝石在雪地里闪烁。李建国挥手致意,转头继续说:"后来极光就出现了。开始是道绿线,后来变成漫天飘动的纱幔。你爹突然说:'看,像不像老家的麦浪?'"
吉普车继续北上。经过一个边防哨所时,哨兵拦车检查。听说牛小国是牛满仓的儿子,年轻哨兵突然敬礼:"我们教材里有您父亲的事迹!《极寒条件下的汽车保养》就是他参与编写的。"
哨所荣誉室里,果然有爹的照片:站在黑板前讲课,手里拿着汽车零件。说明写着:"牛满仓,优秀汽车兵教练员,首创'极寒启动十三步法'"。
照片旁有个玻璃柜,陈列着爹的教案手稿。在《夜间行车注意事项》一节旁边,有行小字批注:"可参考麦田夜航经验——保持方向,顺应地势。"
老哨长闻讯赶来,拉着牛小国的手说:"你爹的教案救过我的命。七五年大雪封山,我就是用他的方法发动了车辆,把发烧的战友送下了山。"
他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这是你爹退伍时留给哨所的。说以后或许有用。"
笔记最后一页写着:"2000年12月31日夜,漠河哨所。听说今晚有极光,不知能否像那年一样亮。"
牛小国心里一震:2000年12月31日,正是爹去世前三个月。
暮色四合时,他们终于抵达漠河。在中国最北的邮局,牛小国买了张明信片寄给娘:"爹看见的极光,就像麦浪在天上飘。"
夜里住在李建国的旅馆。墙上有张巨大的极光照片,注解写着:"1974年12月摄于漠河"。绿光如瀑布倾泻而下,确实像起伏的麦浪。
凌晨三点,牛小国被敲门声惊醒。李建国穿着军大衣站在门口:"快!极光出现了!"
夜空正被绿色的光幔笼罩。光带流动变幻,时而如瀑布倾泻,时而如麦浪翻滚。牛小国忽然理解爹为什么念念不忘——这光芒确实像丰收的麦田被风吹皱。
李建国轻声说:"你爹退伍前说,每次看到极光,就像看见老家的麦子熟了。他说...等退伍了,要种出比极光还美的麦浪。"
风中传来隐约的歌声。是隔壁边防连队在唱《歌唱祖国》。跑调得厉害,但唱得山响,就像王师傅描述的那样。
牛小国打开日记本,就着极光写下:"蚂蚱看不见极光,但麦浪终将铺到天边。"
第二天告别时,李建国送他个子弹壳做的平安符:"这是你爹当年还给我的。现在该传给你了。"
长途车启动时,牛小国回头望去。李建国还站在路边挥手,身影渐渐变小,最后化作一颗黑点,融进无边的雪原。
车过边防哨所,年轻哨兵庄严敬礼。牛小国忽然泪流满面——他终于懂得,爹为什么执意回乡种地。
那些在路上看见的极光、麦浪、冰河,最终都要落回土地。就像蚂蚱蹦跶得再高,也要落回麦茬间。
他在日记本上又添一句:"而土地,记得所有落下的事物。"
(第六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