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青山上的车轮印
牛小国在锅炉房挨过一夜,次日清晨被冻醒时,发现门口放着两个烤土豆和一壶热水。想来是那个遛鸟的老头放的。就着热水啃完土豆,他按老头指的方向往大青山走去。
雪停了,但风更大了。山路蜿蜒如一条灰白的带子,挂在枯黄的山脊上。走了约莫十里地,看见个养路道班,烟囱里冒着袅袅炊烟。
道班老师傅姓王,听说他是牛满仓的儿子,手里的搪瓷缸子哐当掉在桌上:"你是满仓的儿子?哎呀呀!快坐快坐!"
王师傅翻箱倒柜找出包茉莉花茶,沏上热水:"你爹可是我们道班的恩人。那年的雪比现在还大,我闺女发高烧,要不是你爹冒险开车送医院..."他说着抹了把眼睛,"娃今年都上大学啦。"
牛小国捧着热茶,听王师傅讲起那个风雪夜。爹如何独自清理积雪,如何用铁链加固轮胎,如何在能见度不足十米的山路上开了五个小时。
"你爹开到医院时,方向盘上都沾着血印子。"王师傅比划着,"手冻裂了,血水混着雪水。护士要给他包扎,他摆摆手就去加油了,说还得赶回部队。"
午后,王师傅借了辆自行车给牛小国:"你往山顶开,那儿有个观景台。你爹每回路过都要在那儿停一停。"
盘山公路像缠绕的绳索,自行车蹬得吃力。越往上走,雪越厚,风越猛。偶尔有运输卡车轰鸣而过,溅起雪泥点点。
快到山顶时,自行车链子断了。牛小国推车前行,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忽然看见路边有个歪斜的木牌,上面模糊写着"观景台"。
这是一块突出的平台,护栏已经锈蚀。站在这里,可以看见层层山峦如凝固的波涛,在冬日阳光下泛着银光。
平台角落有个石凳,积雪覆盖。牛小国拂去积雪,意外发现凳面上刻着字——是很多不同的字迹,有名字,有日期,还有一句话:
"1980.10.15 牛满仓:跑完这一趟,就该回家了。"
字刻得很深,像是用了很大力气。牛小国用手指描摹着那些笔画,忽然明白这就是爹退伍前最后一次跑车留下的。
他想象着爹坐在这里的样子:穿着军大衣,望着远山,掏出小刀在石凳上刻字。那天风一定很大,爹的围巾在风中飘动。他在想什么?想老家?想未出生的儿子?还是想那些走过的路?
下山时起了雾。牛小国推着破自行车在雾中摸索,突然听见引擎轰鸣声由远及近。他慌忙往路边闪避,却看见一辆老式解放卡车冲破浓雾,车头军徽模糊可见。
驾驶室里是个年轻士兵,脸冻得通红,眼睛紧盯前方。就在擦肩而过的瞬间,牛小国看清了司机的脸——分明是二十多岁的爹!
卡车很快消失在雾中,只剩引擎余音在山谷回荡。牛小国站在路边发呆,直到又一辆现代货车鸣笛驶过,才回过神来。
当晚他借住在养路道班。王师傅给他看旧相册,里面居然有爹的照片:站在卡车旁,扶着方向盘笑,露出一口白牙。那是牛小国从未见过的、年轻的、会笑的爹。
"你爹最爱唱《歌唱祖国》。"王师傅突然说,"每次过我们这儿都要哼两句,跑调跑得厉害,但声音响亮得很。"
牛小国试着想象爹唱歌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出来。他记忆中的爹总是沉默的,像地里的一块石头。
夜里他梦见盘山公路。爹开着卡车在云雾中穿行,唱着跑调的歌。车窗外的蚂蚱扑打着翅膀,试图跟上飞驰的车轮。
第二天告别时,王师傅塞给他一包烙饼:"告诉你娘,满仓是个好人。咱们这条路上,都记得他。"
牛小国沿着山路往下走。回头望时,看见养路工人们站在道班门口挥手,像一排挺直的白杨。
他终于明白爹那句话的另一层意思:蚂蚱蹦跶得再欢实,也飞不过大山。但车轮可以,那些载着人与希望的车轮,可以碾过风雪,穿越时空。
在山脚的候车亭,牛小国翻开日记本,在爹那句话下面添上一行小字:"但车轮记得所有的路。"
(第三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