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去的列车
牛小国坐上北去的绿皮火车时,怀里揣着三个烧饼、二十一块五毛钱,还有那本边角已经磨损的红皮日记本。列车吭哧吭哧地开动,车窗外的麦田渐渐变成丘陵,又变成他从未见过的崇山峻岭。
车厢里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挤在他身边,孩子哭个不停。对面坐着个穿中山装干部模样的男人,一直在看报纸,报纸上印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标题。
"小伙子,去哪?"干部放下报纸,推了推眼镜。 "去找我爹待过的地方。"牛小国说,"他以前当汽车兵。" "哦?哪个部队?" "不知道。"牛小国老实回答,"就知道在北方。"
干部笑了:"北方大了去了。东北、西北、华北,都是北方。" 牛小国愣住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连爹在哪个军区当兵都不知道。
夜里,车厢熄灯了。只有走廊尽头的小灯泛着昏黄的光。牛小国睡不着,掏出日记本,就着那点光看爹写的那句话。字迹在晃动车厢里显得更加模糊,像极了爹说话时飘忽的眼神。
第三天清晨,列车在一个小站停靠。站牌上写着"清水河",牛小国突然想起爹的退伍证上好像盖着这个地名的章。他慌忙拎着包袱跳下车,差点被月台上的冰滑倒。
北方的冷,是那种扎进骨头缝里的冷。牛小国裹紧单薄的棉袄,找到车站值班室。里头有个老值班员正在烤火炉。
"大叔,打听个地方。这儿附近有部队吗?" 老值班员抬眼打量他:"部队?早就撤编啦。十年前的事喽。" 牛小国的心沉了下去:"那...原来的汽车团在哪?" "出了站往北走,看见个报废的加油站再往西,大概十里地。"
牛小国沿着结冰的土路往前走。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不得不把围巾往上拉,只露出两只眼睛。路两边是白茫茫的雪野,偶尔有几棵光秃秃的白杨树,像卫兵一样立着。
果然看见个废弃的加油站。红砖房已经塌了半边,加油机上锈迹斑斑。往西的路更难走,雪深的地方能没到膝盖。
终于,在一片开阔地上,他看见了部队旧址。大门已经拆了,只剩两个水泥门墩孤零零立着。里头营房大多破败不堪,窗户都没有了,像一个个黑窟窿。
牛小国走进大院,雪地上只有他一个人的脚印。他在营房间穿梭,想象着爹当年在这里的样子。哪个房间是爹住过的?爹是在哪里学会开车的?
最里头有间库房还算完整。牛小国推门进去,灰尘扑簌簌落下。屋里堆着些破烂桌椅,墙上却还留着黑板,上面隐约可见"安全行车"几个粉笔字。
墙角有个铁皮柜子歪倒在地。牛小国费力把它扶正,发现最底下抽屉还锁着。他找来半截钢筋,使劲撬开。
里头是一沓发黄的档案袋。牛小国心跳加速,小心翼翼抽出最上面一份。袋子上写着:"1973年度优秀驾驶员评选材料"。
他一屁股坐在满是灰尘的地上,就着门口透进的光线翻开。纸页已经脆了,稍不小心就会撕破。翻到第三页,他看见了爹的名字:
"牛满仓,汽车三连驾驶员,安全行车十万公里,特记三等功一次。"
下面还有段评语:"该同志技术过硬,作风扎实,但性格内向,不善于团结同志。曾因夜间独自保养车辆,被误认为敌特活动。"
牛小国想象着爹深夜在车库里修车的模样。月光照在爹专注的脸上,扳手发出轻微的咔嗒声。爹就是这样,宁愿和机器打交道,也不愿和人说闲话。
继续往下翻,是爹的体检表。1974年6月,爹的视力从1.5下降到1.2,备注栏里写着:"夜间行车过多,建议调休。"
最后一份是1975年的退伍审批表。在"退伍原因"一栏,写着:"视力下降,不适合继续服役。"但牛小国注意到,审批表右下角有个淡淡的钢笔字:"可惜了"。
库房外忽然传来脚步声。牛小国警惕地抬头,看见个穿军大衣的老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个鸟笼子。
"干啥的?"老头问,口音很重。 "找我爹待过的地方。"牛小国举起档案袋,"他叫牛满仓。" 老头愣了一下,慢慢走进来:"牛满仓?那个开车不要命的河南兵?"
鸟笼里的画眉扑棱了几下翅膀。老头把鸟笼挂在门框上,掏出烟袋:"你爹可是个人物。全团就他敢在暴风雪天翻大青山。" "为什么?" "师部医院有个战士急需输血,他是O型血。"老头吐出口烟,"来回三百里路,路上积雪半米深。回来时车头都撞变形了,他说是让雪堆拱的。"
牛小国想起爹蹲在门槛上抽烟的样子,怎么也没法把爹和"不要命"联系起来。
"你爹后来咋样了?"老头问。 "死了。收花生时摔死的。" 老头沉默了一会儿,说:"可惜了。他退伍时,团长还想留他当教练员来着。" "那他为啥非要回老家?" 老头磕磕烟锅:"这话得问他自己。我就记得退伍前夜,他一个人在车场坐了大半夜。第二天眼睛通红,说是让风吹的。"
夕阳西下,废墟般的营区染上一层金色。老头提起鸟笼要走,忽然回头说:"你去锅炉房看看。那会儿你爹老爱往那儿跑,说暖和。"
锅炉房在营地最角落。牛小国推开门,里头居然很干净,像是有人常来打扫。墙上贴着发黄的年画,炉子虽然冷了,但旁边堆着整齐的柴火。
墙角有个砖头垒的小凳子。牛小国坐下来,正好对着一个小窗户,窗外是茫茫雪原和远山。他忽然明白爹为什么喜欢这里——安静,暖和,还能看见远方。
天色渐暗,牛小国点起带来的蜡烛。烛光摇曳中,他翻开日记本,看着爹写的那句话。现在他知道了,爹见过暴风雪,救过人,翻过险山,最后却选择回老家种地。
"爹,"他对着空荡荡的锅炉房说,"你那些年开车时,都在想啥呢?"
窗外,北风呼啸着掠过雪原,像是无数个声音在回应。牛小国把日记本贴在心口,感觉那句话有了温度。它不再只是纸上的字,而是带着爹的体温,带着北方的风雪,带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今夜他决定就在这里过夜。明天,他要去找爹翻过的那座大青山。
(第二章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