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文化共鸣
——在周至.定西文化艺术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李庭武
(2025.8)
首先,向热情接待我们的定西市各位领导、同仁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宝贵的交流平台,让我们有机会踏上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
我们今天的聚会和交流,追溯其源头,还是要感谢赵越先生。
赵越先生,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受关陇儒学之滋养,风范儒雅,博学多才,扎根陇中教坛,数十载敬业育人。其文化作用恰似一条隐伏的“人文暗河”,在特定历史时期以个体生命连通了周至与定西的文化地理,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赵越先生是陇中师范教育的“关中火种”
1950-60年代,定西师范教育尚处草创期(定西师院前身创立于1958年),赵越作为早期跨省从教的知识分子,将关中儒学重教传统植入陇中。其“饱学”不仅指学识,更体现为一种儒学气质——周至作为张载关学传播地,作为李二曲故里,这种澄心体认,躬行实践,重视道德修养,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学术传承的文脉通过他的教学浸润着定西学子。
他将周至乃至关中注重经典诵读、注重书画修养与定西地域文化结合,培养出兼具关中严谨学风与陇中质朴特质的本土师资,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教育嫁接者”。

赵越先生是周至文化符号的活态传播者
“赵越”二字成为定西人认知周至的人格化密码:
在学生心目中,“周至赵越”的称谓使抽象地名具象为可感的风骨(如关中文人的儒雅博学);
其书画诗文创作无形中成为周至文化的“非遗传习所”。
他让定西意识到:周至非仅“道教祖庭”(楼观台)之地,更是活态的人文荟萃之地。

赵越先生完成了跨越时空的乡土认同建构
在人员流动极少的计划经济时代,赵越先生的存在使定西与周至之间缔结了一份“文化心理契约”,生成了超越地理的乡土认同:
对定西人,周至因“赵先生故乡”而亲切;
对周至人,定西因“赵公耕耘处”而庄严。
赵越先生的逝世并未割裂这种联系,反使其成为两地的“文化乡愁图腾”。正如定西友人对赵先生孙女赵娟和周至文人路毓贤、才女蔺莉等的特别钟爱,背后或许隐现着对“赵越-周至”文化记忆的延续。

赵越先生是一位暗线连通的文明使者
赵越的文化作用恰似古渭水与洮河的隐秘交汇:
微观上,他是定西师范教育的基因片段,其教学理念仍流淌在今日定西学院的血脉中;
宏观上,他意外填补了“周至-定西”文化互动史的空白,证明文化传播不仅依赖商旅官道,更依托知识分子生命轨迹的星火拓印。
陇中黄土塬上的杏坛,作证这位周至先生以砚为犁的耕耘——这或许是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最厚重的诠释。
这份文化共鸣恰似古驿道上的风铃——清脆却悠远。赵越先生的故事提醒我们:文明肌理的织造,常始于无名者的孤线穿引。
今天,我们一起,在定西大地完成着一场无声的文化接力。我们追寻这段文化历史,恰是激活沉睡的“人文暗河”,完成一次文化共渡——追寻者、追随者会成为新的摆渡人。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星火:
不羡江河浩荡,
甘为滴水穿石;
未图青史留痕,
但求心灯传世。
与诸君共勉。
谢谢。

作者简介:李庭武,男,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退休。曾任周至县第七中学校长、政协周至县第11—12届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联6届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教育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周至县书协主席。曾荣获周至县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西安市模范教师、西安市十佳老有所为最美老人、全国书香之家、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等荣誉称号。2010——2011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高级研修班,书法作品曾入展第三届全国扇面书法艺术展、首届全国王羲之行草大展、国家画院师生优秀作品展、陕西省第一第二届书法篆刻临作展(获奖)等,巨幅草书作品《桃花源记》8条屏被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研究员、周至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周至县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