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之游
王慧仙
2011年4月,趁着清明节假期,儿子带领我们踏上了南京春游之旅。在那三天的时光里,我们游览了众多风景名胜,回想起来,要从哪里下笔记录这美好的回忆呢?思绪纷繁,每一处都令人难以忘怀,只得一点一滴地细致梳理。
向来不习惯早起的儿子,在4月3日的清晨7点钟便起床催促我们出发。一家人忙碌地整理好行囊,随即踏上旅程。途中遭遇交通拥堵,直至午后一点方才抵达南京。品尝了当地的美食“鸭血粉丝汤”作为午餐后,我们便前往了玄武湖。漫步在湖边的古城墙旁,远处一座熠熠生辉的不锈钢阶梯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待我们走近方才察觉,那竟是隐匿于城墙之中的明城墙历史博物馆。展馆两侧的房间里,珍藏着众多罕见的南京城墙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参观过后,人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的智慧和付出所感动。
从这里登上城墙观光,这段城墙依山临湖,风光旖旎,集中展现了古都城墙融山、水、城、林于一体的独特风貌。尤其是那些刻着古字的城砖,让人不由得想起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故事——为修筑这般宏伟的城墙,劳动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为了满足孙女坐船的愿望,在时间的催促下,我们匆匆走下城墙,赶去坐玄武湖的游船。坐上电动船后,小孙女高兴得手舞足蹈,吵着要开船。没想到,才四岁的孩子看着湖边的建筑,在大人的口头指挥下,把船开得有模有样。一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离开玄武湖,一家人边看夜景边在南京的街上散步,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去宾馆休息了。
4日早上8点,吃过旅社提供的早餐,我们就去爬紫金山。在山脚下,儿子问我:“妈妈,老家的大路山有这么高吗?”我说:“大路山比这高多了。”儿子笑着说:“等你爬上去就知道了。”真没想到,这座看起来不高的山,实际爬起来还挺费劲。我想起上中学时常走的一座大山,人们编了句顺口溜:“没良心的后山坡,上了一坡又一坡。”那天天气不错,爬山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多数人都走石阶路,我却偏爱爬崎岖的野径小道——让双脚直接踩在土地上,双手扶着岩石,手脚并用时,不由自主就联想到远古祖先的生存场景。想着想着,脚下一滑,往后退了几步。儿子吓坏了,不让我再走小道,我还不服气。这时,一位素不相识的游客严肃地说:“老年人可不能走小道,万一摔着了可怎么办?”我这才不好意思地走回石阶路。老伴非要走小道,结果被半山腰的安全网拦住,只好往回走,却依旧兴致勃勃。小孙女看到下山的人吃雪糕,问她妈妈雪糕在哪买的,听说在山顶有卖,居然一鼓作气爬到了山顶。
山顶的景色真美啊!微风拂面,衣角轻扬,让人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往下俯视,山川、大地、河流、玄武湖和城市风貌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大气的写意山水画。路边满是铺着塑料布吃午餐的人,或许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每个人都显得格外轻松,尽情享受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景。我们休息了一会儿,为了节省时间,决定不去天文台,直接坐缆车下山。在缆车上往下看,山势险峻,蜿蜒如长龙;古木参天,松涛阵阵,翠绿一片;更美的是点缀其间的桃花,点点嫣红相映成趣。这是我第四次坐缆车,却觉得这次的时间比前三次加起来还长,看得格外尽兴。下了缆车,儿子长叹一声:“南京的母亲山,再见。”这声“叹”里,竟满是中年人的感慨。不同的人登山,有不同的感受:孩子登山,漫无目的,享受的是童真的快乐;年轻人登山,欢声笑语,享受的是嬉戏的乐趣;中年人登山,肩负责任,享受的是达成目标的满足;而对我来说,有老伴、儿子、儿媳和孙女陪着登山,享受的是满满的天伦之乐。回味这一生,真觉得幸福。
因为儿媳读硕士时在南京待过,对这里比较熟悉,下午就由她带我们去夫子庙。那天的夫子庙真是人山人海,小吃店、小商品铺里挤满了三三两两的游客。我们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好不容易走到江南贡院。儿媳买了票,带我进去参观。先看了科举考试的考场,一个个小房间里的考生古装塑像栩栩如生:有个考生像个花花公子,东张西望想作弊的模样格外逼真;还有个面带愁容的老头,握着宣笔准备答卷的姿势让人忍俊不禁。接着看了明清两代名人的画像和介绍,好多名字都很熟悉:李鸿章、郑板桥、唐伯虎……走出贡院时,天色已经渐暗,正好去秦淮河看夜景。远远就看到秦淮河畔灯火辉煌,走近了才发现,对岸金光闪闪的“二龙戏珠”图案气势磅礴;河两岸相对排列着梅、兰、竹、菊主题的仿古灯,夜晚的秦淮河亮得如同白昼。岸边王羲之等文人的铜铸壁画更添雅致,再配上挂着彩灯的游船,景色美得让人沉醉。要不是孙女饿得哇哇哭,我们真舍不得离开。
吃过晚饭回到旅社,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儿媳哄孩子睡觉后,儿子又带我们去明孝陵。路上的灯光星星点点,车子停在公路边,儿子像导游似的,边走边给我们讲解。不知不觉就到了下马坊——也就是明孝陵的入口处。听说这是一座二柱石牌坊,额枋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可惜夜里太黑,没看清),过去各陵的文武官员到这里都必须下马步行。我们走的第一条神道上,有三对文臣、三对武将石像,造型古朴威严,气度不凡,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第二条神道上,是一对站立、一对卧倒的石雕瑞兽,马、麒麟、象、骆驼、獬豸、狮子,同样等距离对称排列,构成一支威武雄壮的“仪仗队”,让皇陵更显神圣庄严、肃穆大气。遗憾的是,当我们抵达时,明孝陵景区的大门已然紧闭,我们不得其门而入,仅能透过那细微的门缝窥探内部。即便门扉敞开,在这深夜时分,我们也不敢擅自闯入——那片广阔的明孝陵内,树木葱郁,松涛声声,若在午夜十二点,仅凭我们三人手机手电筒的微光穿行其中,哪怕鼓起万般勇气,也难免感到脊背发凉。归途中,狗吠声声,令我不禁心悬一线:既担忧遭遇犬咬,又忧虑车辆被盗。去的路上,感觉路途漫长无尽,而返回时,满脑子都是那些巍峨的石像——每一尊皆由整块石料雕琢而成,令人叹为观止,恍惚间竟觉得仿佛瞬间便回到了旅社。
8月5日,时光匆匆,哪里容得细嚼慢咽,唯有挑选心仪的展馆,草草一览以慰藉。儿子独爱瓷器之美,老伴偏爱陶器的古朴,儿媳则随孩子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我则偏爱书画,只来得及看了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水墨画——那画作水墨淋漓、气势磅礴,让我印象深刻。我多想再仔细看看其他的画,可在老伴的催促下,只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展馆。吃过午饭,儿子说:“顺便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然后就回家。”我记得三十多年前在老家教书时,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南京长江大桥》的课文。那时我只能抽象地给学生讲:“南京长江大桥有多长、多宽,多雄伟……”一直想亲眼看看这座桥,可惜到了长江大桥时,我正好犯困打盹,朦朦胧胧中只看到两个桥头堡:一个上面是工人、农民、军人的塑像,象征着工农兵团结前进;另一个上面是三面红旗,大概代表着当年的总路线,人民公社。因为外地车不能在桥上停留,我们只好匆匆离开,往家赶。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