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龙村村史
文/罗名君
二龙村地处周至县西北部,隶属四屯镇,南望秦岭余脉,北临清水河支流,距周至县城约5.5公里,是一座浸润着山水灵气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村落因历史上遭遇旱灾时,形成南北两条旱道,形似“双龙护村”而得名,其发展始终与周至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传承及产业演进紧密相连。全村348户,1518人,耕地1488亩,种植业占60%以上,人均年纯收入7000元。
二龙村的建村史可追溯至明代中期。清朝中期,勤劳善良的农民在清水河与阳化河间定居,人们用镢头开荒种地。时有下三屯几户人送来石碾子,置于寺庙前为群众磨面,随之以此为核心形成村落,“文革”期间石碾被损坏。据村内《王氏祖谱》及周至县地方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山西洪洞县王氏家族因“明初大移民”迁至周至,见此地土地肥沃,且清水河可提供天然灌溉,便在此定居垦荒。清代初期,村落规模逐渐扩大,赵、田、任、吴、何、董等姓氏陆续迁入,形成多姓聚居格局;乾隆年间,村民为抵御洪涝与匪患,自发修缮河堰、修筑土寨,村落边界与核心居住区基本定型,“二龙村”之名也在此时正式载入地方文书。民国时期,因地处周至至武功的交通要道,二龙村成为周边农副产品的临时集散地,农耕之外的商贸活动初现雏形。新中国成立后,村子先后经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划归城关公社管辖,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展集体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村民生产积极性显著提升,村落发展迈入新阶段。
从地理环境来看,二龙村位于秦岭北麓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约550-600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600—800毫米,无霜期220天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水资源方面,村域内清水河支流与南渠贯穿全境,历史上村民通过修建陂塘、涝池(北栅口的董家涝池)、水渠,形成“自流灌溉”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期,村民修建“友爱渠”、构筑渠坝,既保障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为蔬菜、果树种植奠定了水源基础。土地资源上,全村耕地约1800亩,土壤以灰包土为主,土层含水性强,适宜作物生长;20世纪90年代后,村子逐步发展猕猴桃等经济林果,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二龙村的民俗文化根植于关中农耕文明,保留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民俗活动中,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的春节社火最为热闹,六组(北栅口自然村)的社火传承人张老先生男扮女装,引来观者的不断笑声,北旱道的何先生现在还保存着民俗使用过的铜铃铛。村民自发组织“芯子”“高跷”“舞龙舞狮”表演,其中“二龙舞”最具本村特色——两条彩龙分别代表村南、村北旱道,沿村内主干道巡游,寓意“双龙保丰收”。这一习俗已传承近百年,是村民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清明时节,村内各姓氏均有集体祭祖习俗,除焚香献供外,还会举行“族老讲家训”活动,传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顺媳妇”“明白老人”等美德,部分家族的家训碑刻至今保存完好。每年芒种前,村民会在村中“二龙寺”(始建于清代,2010年迁于现址)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每年的七月十五过会,过会期间,唱大戏,耍竹马,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祈求风调雨顺;虽仪式已简化,却仍承载着对农业生产的敬畏与期盼。文化遗存方面,村中二龙寺庙现存正殿3间、前房3间、碑石一尊,正殿梁架保留清代建筑风格,殿内留存“光绪年间重修碑记”,是研究周至地区清代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村北还保留一段清代石砌水渠,长约300米,渠身由青石垒砌,接口处用石灰勾缝,虽不再用于灌溉,却见证了村落古代水利设施的建造水平。
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变迁上,二龙村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为传统农业时期,村子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实行“两年三熟”耕作制度。人民公社时期,村内兴修机电井、完善灌溉渠道,粮食亩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0公斤左右提升至300公斤以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赖农产品出售;20世纪80年代,村民针对本村盐碱土壤的劣势,大量种植苜蓿、毛苕子沤肥,同时栽植水稻以增加收入。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产业转型初期,随着周至县推广猕猴桃种植,1995年村集体组织村民赴邻村学习栽培技术,首批种植户实现亩产增收2000元以上,带动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从50亩扩展至800亩,成为部分群众的主导经济作物;后来因土壤盐碱化导致猕猴桃叶片发黄、产量减少,种植户逐年缩减,部分村民开始前往西安、咸阳、青海等地从事建筑、服务行业,带回的资金与技术为村子后续发展积累了基础。2010年至今为乡村振兴时期,在政策支持下,村子产业呈现“多元融合”态势: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推广“绿色有机种植”并注册专属商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
村庄建设与民生改善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实现“户户通水泥路”;2020年开通周至县城至二龙村的公交线路,扩大了村民的出行半径;2018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保障了生产生活用电;2021年实现5G网络全村覆盖,方便村民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新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卫生室各1处,并配备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满足村民就医与文化活动的需求。民生福祉持续提升:村内始建于1952年的小学,2016年完成翻新并配备多媒体教室;2013年因学生数量锐减,该小学合并至渭滨小学。近年来,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村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从2010年的15人增至2023年的68人;全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村子开展“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工作,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还建设了村级污水处理站1座,在村内主干道两侧种植绿化树木,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自明代建村以来,二龙村历经数百年变迁,从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村落,逐步发展为产业多元、设施完善、文化繁荣的现代文明乡村。其发展历程既是周至地区乡村发展的缩影,也彰显了村民“因势利导、勤劳进取”的精神品质。未来,二龙村将继续依托“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深化乡村产业开发,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让这座“双龙护佑”的村落焕发更强生机。
罗名君,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