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集结号】
丹青绘秋,诗心照魂
——评杨焕亭《丹青秋天》的多重诗意建构(附原诗)
文/鲁崇民
杨焕亭的组诗《丹青秋天》以“秋 光”“秋 云”“秋 雨”为三重篇章,跳出传统“悲秋”诗的抒情窠臼,将自然之秋与生命之思、故土之念、时光之悟熔铸一体。它既是一幅融古典意境与现代气息的“水墨秋卷”,也是一面照见个体存在与集体记忆的精神之镜。在具象意象与抽象哲思的碰撞中,诗歌不仅完成了对“秋”这一经典美学原型的现代重塑,更在字里行间叩问“人与时光、人与故土、人与生命”的深层关系,堪称现代汉语诗歌中“以诗为画、以秋载道”的典范。
一、语言:古今碰撞藏时光哲思,细节处见“炼金术”
诗人以“语言炼金术”打通古今表达边界,让传统诗词的凝练美感与现代生活的鲜活元素和谐共生。其精妙不仅在于“融合”,更在于通过语言碰撞暗喻“时光流转与永恒”,且每处叙述均扎根诗歌文本肌理。
(一)古典意蕴:为秋景注入美学厚度诗人承袭古典抒情传统,用“秋水脉脉”“丹青淋漓”等词句延续中式美学的婉约与厚重。
“秋水脉脉”四字勾勒秋光温柔质感,恰如古典词牌“脉脉不得语”的含蓄;“丹青淋漓”以绘画术语喻指诗意浓烈,既呼应诗题“丹青”,又暗合“以诗为画”的创作内核,让“秋”从自然季节升华为可“绘”可“藏”的艺术载体,暗示“艺术可超越时光”的深意。
(二)现代意象:让时光有了可触载体
诗人大胆引入现代元素,让“当下”与“过往”在语言中对话。“刻一盘流年光牒”将数字时代物件转化为“留存时光”的容器。这一意象贴合2000年后数字时代初期的生活记忆,让经历过该时代的读者对“留存时光”的动作更具共鸣——“秋水脉脉”的封面定格秋光,“泪光也是诗句 带着去远方”留存离别印记,使易逝的“站台离别”被永久保存,暗合“人以现代方式对抗时光流逝”的本能。“父亲的呻吟走成一件快递”更堪称神来之笔:用现代物流的“传递”属性打破生死阻隔,“快递的时效性”与“思念的永恒性”形成反差,凸显“时光能隔断生死,却隔不断深情”,让抽象思念有了可触可“寄”的重量。
(三)创造性组合:激活意象多义层次
“奶味的忧伤”将味觉、情感与记忆交织,唤起未染世故的原始感伤——那是“春天遗落的梦”里最纯粹的印记,无关沧桑,只存初心。“老去的华发里收藏/不可复活的化石”以“化石”的凝固感喻指过往不可逆转,却用“收藏”赋予“老去”珍视之意:不叹老,而是将时光痕迹当作生命勋章,让语言成为承载“与时光和解”哲思的鲜活媒介。
二、意象:三重维度构秋之哲学,暗合精神成长径
“秋光”“秋云”“秋雨”并非孤立的秋景书写,而是层层递进的意象系统,分别对应“人在时光中的迷茫与求索”“人在故土中的扎根与归属”“人在生命中的接纳与超越”三大命题,暗合个体从“困惑”到“寻根”再到“顿悟”的精神成长路径,且每一步均勾连诗歌原文与意象呼应。
(一)秋光:时间洪流中的存在叩问与诗意救赎
“秋光”以“人在时空里的定位”为核心,开篇“一个人走过秋光川流/天很高 人很渺小/仿佛布幔上一粒豆子”,用“布幔的宽”与“豆子的小”、“秋光川流”与“人的孤零”形成强烈对比,精准传递“不知何处乡关 是我的归宿”的个体性存在主义迷茫——这是每个人在永恒时光面前的共同困惑:短暂的“我”该去往何方?
诗人并未沉溺虚无,而是以“云”与“垂钓”构建救赎路径。“多想是一片云/在落日里捡拾一季晚唱/给对岸的棹手 或相约今夕/去水一方垂钓”,“水”既呼应秋光中的“川流”意象,也暗合“逝者如斯”的时光隐喻——“垂钓”的“停留”与时光的“流动”形成鲜明对照,它不是单纯“捕捉美好”,而是在时光川流中“主动停下与时光对话”的闲适姿态,暗含“漂泊中寻得片刻安定”的期许;再结合“刻一盘流年光牒”的动作,二者形成呼应:前者以从容接纳时光流动,后者以行动留存时光片段,最终在“泪光也是诗句”中确认艺术救赎的价值——人虽渺小,却能以诗为舟,在时光洪流中留下痕迹,回应开篇的存在叩问。
(二)秋云:历史脉络中的故土寻根与意象串联“秋云”将视角从“个体存在”转向“集体记忆”,让秋云成为连接故土、家族与历史的纽带,深意在于“寻根即寻‘我从何处来’的答案”。
诗人先以“一切的回归 都只是形式/重生才是主题/您的轻盈 一定是新装的翅膀/不带一丝 去岁的留痕”(《秋 云》)定调,赋予秋云“轮回与新生”的象征意义;随即笔锋一转,“留痕 是时光刻镂的碟片/只在我的白发丛中/长出老去诗篇 老去故事”——秋云的“不留痕”是自然循环,“我白发中的留痕”是人文印记,这种“自然无迹”与“人文有痕”的反差,凸显“故土记忆是个体生命中独特深刻的印记”。
尤为精妙的是意象承接:“秋云淡淡 从头顶飞过/丢一颗籽粒 在紫薇丛中”(《秋 云》),此处“紫薇丛”恰是“秋 光”中“紫薇花正盛 在秋风怀抱里撒娇”的延续。恰如“秋 光”中“刻光牒”留存离别般,秋云“丢籽粒”的动作,亦是将个体漂泊记忆锚定在故土符号上的“时光留存”,与前文语言层面的“对抗时光”形成呼应。“秋 光”的紫薇是“当下离别时的明媚”,承载“站台过客”的不舍;“秋 云”的紫薇是“故乡召唤的载体”,秋云“丢籽粒”的动作,将“秋 光的漂泊之景”与“秋 云的故土之念”串联,让“紫薇”成为“个体疏离”与“故土牵挂”的情感纽带。再看“这条黄色的河/被你染成一片灰色的海”(《秋 云》),“黄色的河”(黄河)是乡土与历史的符号,“灰色的海”是秋云下的沧桑视觉,暗合“故土在时光中沉淀的厚重感”;“故乡的玉米熟了 高粱红了/男人的印堂热了 女人的心花开了”(《秋 云》),玉米的“黄”、高粱的“红”是丰收色彩,“男人印堂热”是劳作热忱,“女人心花开”是生活喜悦,这些细节不仅唤醒“我”的个人记忆,更唤起集体对故乡秋日农事的认知。而“稼穑圣事”“父亲的节日”的定义,更将故土生活升华为“生命源头的仪式”——在这里,“我”找到乡愁归宿,更读懂“我从何处来”的答案。
(三)秋雨:生命循环中的丹青双喻与向光重生
“秋雨”将诗意升华为“生命哲学”,且紧扣“丹青”题旨,以“秋雨为画师”“诗人为画师”的双重视角,让“丹青”意象贯穿始终,打破“凋零即消亡”的刻板认知。
诗人拒绝写“叶黄叶落”的静态萧瑟,而是以绘画创作喻指自然变化:“你这绵绵的秋雨哦/举剪刀 为季节梳妆/删繁就简 枝头只剩一片红叶”(《秋 雨》)。“举剪刀”“梳妆”本是丹青画师的构图动作——“删繁(落叶)”是水墨画的“留白”,为“雪的舞步”预留空间;“留红叶”是创作的“点睛”,以一抹亮色打破萧瑟,恰如中式美学“以少胜多”的追求,让“凋零”成为“主动剪裁的艺术”,而非被动消亡。
“给季节的画师 笔墨淋漓”一句,更将“笔墨”的象征意涵推向深处。秋雨以自然为画布剪裁秋景,是“有形之画”;诗人以文字为载体勾勒秋哲,是“无形之画”,二者一外一内,共同完成“以秋为画”的创作。“季节的画师”既是秋雨(以自然为画布,剪裁秋景),亦是诗人自身的创作视角(以诗歌为载体,勾勒秋意、书写哲思)。秋雨的“笔墨”是可见的自然之画,诗人的“笔墨”是藏心的精神之画,二者双向呼应诗题,打通“自然之秋—诗人之笔—生命之思”的逻辑链。这份“剪裁”的深意,在结尾彻底显影:“序章之后 跟着雪的舞步/开场也是落幕”(《秋 雨》)揭示“毁灭与新生的辩证”,秋的“落幕”是冬与春的“序章”;“枝头只剩一片红叶/仿佛夜色中的火 植一垄春的梦”(《秋 雨》),“红叶如火”是剪裁后留下的生命火种,“植春梦”是凋零中主动种下的希望;最终“谁说伤心 将念想撕成碎片/在世情里 永远铺满阳光和唱诗”(《秋 雨》),直接点明生命观——接纳失去、拥抱希望,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三、结构:三幕递进显精神觉醒,循“观物—观心—观道”之序
全诗以“三幕式”结构构建严谨内在逻辑,形成“由外及内、由景及心、由情及理”的诗意旅程,每一步推进均勾连文本具象与意象,暗合“人从‘观物’到‘观心’再到‘观道’”的精神觉醒顺序,且各章节内容叙述各有侧重,避免重复。
(一)秋光:向外看“景与路”——“观物”起点
聚焦“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人走过秋光”“站台离别”为场景。“布幔上一粒豆子”是对“自我渺小”的观察,“紫薇花在秋风怀抱里撒娇”是对“秋景明媚”的感知,“刻光牒带泪光”是对“离别不舍”的共情。此时“秋”是被欣赏的对象,“我”是秋景的旁观者,情感偏于“外向的、场景化的体验”。此阶段的“我”,仍在时光中寻找外在定位。
(二)秋云:向内寻“根与念”——“观心”过渡
转向“自我与故土的联结”,从“秋云的回归与重生”切入。秋云染黄黄河触发对父亲的思念,飞过紫薇丛(承接“秋 光”意象)唤醒故乡丰收记忆。“父亲的呻吟”“故乡的玉米”让“秋”从“被欣赏的景”变成“联结内心的媒介”,“我”在秋云中看见乡愁、找到生命来路,情感进入“内在的、眷恋式的沉淀”,完成从“观物”到“观心”的转变。此阶段的“我”,在故土记忆中锚定内在身份。
(三)秋雨:向深探“生与死”——“观道”终点
升维“自我与生命的对话”,以“秋雨与诗人的双重笔墨”为核心。“举剪刀梳妆”是对自然律则的认知,“红叶植春梦”是对生命希望的坚信,“阳光与唱诗”是对生命本质的领悟。“秋”从“情感的载体”变成“哲理的化身”,“我”在秋雨中读懂“生死循环”“向光而生”的生命之道,完成从“观心”到“观道”的跨越,实现精神觉醒。此阶段的“我”,在生命哲思中实现精神超越。
结语:以诗为镜,照见永恒的生命之光
《丹青秋天》的深刻,在于它不仅是“绘秋”,更是“照心”“明道”——以“笔墨”为笔,让秋成为看得见的自然之景、读得到的精神图景;以“诗心”为魂,让秋成为听得见的离别私语、触得到的乡愁惦念;以“哲思”为骨,让秋成为悟得到的时光智慧、参得透的生命大道。
这首诗本身,便是诗人笔下“一盘流年光牒”:封面是“秋水脉脉”的秋景,内容是“泪光与阳光”的生命故事,核心是人类共同的乡愁与希望。它证明:“秋”从未只是萧瑟的季节,而是承载生命重量的精神容器;诗歌也从未只是抒情的工具,而是照见生命本质、指引精神方向的永恒之镜。当我们读这首诗时,读到的不仅是杨焕亭的秋,更是每个人生命里的那片秋光、那缕秋云、那场秋雨,以及藏在秋景褶皱里的,关于“如何活、如何爱、如何悟”的生命答案。
评论家 鲁崇民
附:
丹青秋天
诗歌/杨焕亭
01
秋 光
一个人 走过秋光川流
天很高 人很渺小
仿佛布幔上一粒豆子
不知何处乡关 是我的归宿
多想是一片云
在落日里捡拾一季晩唱
给对岸的棹手 或相约今夕
去水一方垂钓
紫薇花正盛 在秋风怀抱里撒娇
风情万种 只为伊人倩笑
又一座站台 向过客招手
登车前 千万不要忘记
刻一盘流年光牒 封面 秋水脉脉
泪光也是诗句 带着去远方
我爱秋光 只为你从春天走来
带着遗落站台的梦
青涩 抑或是激扬
也许 还有奶味的忧伤
在老去的华发里收藏
不可复活的化石
02
秋 云
一切的回归 都只是形式
重生才是主题 永远为远方祈愿
您的轻盈 一定是新装的翅膀
不带一丝 去岁的留痕
留痕 是时光刻镂的碟片
只在我的白发丛中
长出老去诗篇 老去故事
缕缕吟 屡屡吟 旅旅吟
这条黄色的河
被你染成一片灰色的海
一片倒影 一片沉思
于是 我无法用落霞为你定义
只想去读那灰色深处
可有父亲的呻吟 走成一件快递
装进我的眷顾和思念
给山那边的牵挂
秋云淡淡 从头顶飞过
丢一颗籽粒 在紫薇丛中
一个声音呼唤我
故乡的玉米熟了 高梁红了
男人的印堂热了 女人的心花开了
趁着太阳上路 去赶一场稼樯圣事
一场父亲的节日
最好在雨后 云抖落风尘的日子
03
秋 雨
所有的深沉 都在夜色里
被宁静和恬淡诠释 你的脚步
一如我梦中思绪 一首无声的歌
从窗前走过
走进我的秋天
千万不要误读 温柔就是懦弱
晓看落英处 都是你惊世之作
叶黄叶落 又一轮生命剪辑
细碎而又萧瑟
序章之后 跟着雪的舞步
开场也是落幕
你这绵绵的秋雨哦
举着剪刀 为季节梳妆
删繁就简 枝头只剩一片红叶
仿佛夜色中的火 植一垄春的梦
给季节的画师 丹青淋漓
谁说伤心 将念想撕成碎片
在世情里 永远铺满阳光和唱诗
作家 杨焕亭